如何看待莊子的「逍遙無待」?

時間 2021-10-28 13:02:58

1樓:天台太白子

問題描述裡的問題,是有問題的。題主對逍遙無待和忘我無慾的義理有誤解。

為什麼會以為是忘我沒有慾望的呢?做乙個怎樣的人為何要與時代有關係?為什麼要摒棄慾望?

首先,忘我不是沒有任何慾望。舉乙個最簡單的例子,吃飯如廁都是受慾望支配的行為。那忘我的人能不吃飯嗎?顯然是不能的。

人活下去的根本是存在,非慾望。存在之後才是慾望起,這涉及到佛教的十二因緣、四有輪轉的概念。而存在依慾望得以輾轉,慾望輾轉而有行為舉止。

無待的意義。先說有待作比較,有待是兩者互為依賴,相對的。比如說你照鏡子。

一是,鏡子就是能照你,你就是鏡子所照之物,這是能所相待;二是,你照鏡子這件事——為初發動的行為——是能,鏡子照了你——為第一行為後的被動——是所;照這樣分析下去,能所關係無窮無盡,有待就是被束縛制約到這樣一種關係中,有對立、有動態、有兩個個體。如果物質沒有消亡,那這種關係下是無窮盡的。

而無待是無對待。就是把無窮盡的關係和對待的有窮盡的個體抹去。獨留乙個個體,這個個體單獨存在,是絕系,是無窮盡的存在,因為對立才產生消亡的態勢,無對立就無消亡的動作,自然也無消亡的態勢。

這就是無待的意義,也就是長生逍遙。(長生非肉體意義)

忘我之後我該做什麼?實際上就是逍遙了。本我也是我,只要我存在,就會有慾望的存在,而忘我是忘能生粗淺浮燥之欲的我,留下的是細深穩靜的我,這個就是不動的本我。

無顯欲和無待互相參差,無待——無消亡,那麼無顯欲——無分化。只留下能動本我,不攝持衍生至無量的本我——最初發心不動不生。無身無患,不入不出。(點到為止,不敢再細說了。)

接著。時代是人類所思所想,基於社會組織、行為手段、物質應用而進步的,又反向促進人類精神思想的進步。

但精神和思想非物質性,若能付諸物質,則遍虛空界不能承受。所以無待作為精神思想的無待、極端飽滿無隔、無隙,並不能隔卻時間空間的對待、間段、和有隙(有闕才能入於闕,類似於卯榫結構,若精神物質能貼合,則是精神也是有實際的)。

所以物質所造之我身,若能入於時空中,則必然有待,非絕對無待。那麼慾望必然是能生的,就又復起生死,又陷入了對待,不能長生逍遙。

所以無待而存身只是個假命題。無待已然必然離身,就無時間空間所縛。常持無待於將離,就是不離身限之時空的在世逍遙,那麼時代與你來講就無所謂了,做乙個什麼樣的人都不和內在衝突。

結束語用一句華嚴宗的法界觀義吧。法界只是一心,一心總該萬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怎樣理解莊子無待逍遙?

方生 莊子所說的無待,是得道後的一種自然狀態。也可以說是無為。不是一種主觀上的所謂不依賴外物,或者刻意的追求。如果是主觀上的,則又變成了一種執著,無待 這種想法又成了一種 有待 所待著何?待 無待 所以,既不要求自己 無待 也不追求 無待 那麼,到底又該如何進一步理解無待呢?逍遙遊 的關鍵是 至人無...

老子的「無為」和莊子的「無待」差別何在?

沒什麼區別,老子也有類似 無所待 的表述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要結合莊子這段話的結論來理解 彼且惡乎待哉?故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所待 必然...

怎樣理解莊子的逍遙?

雯俊 愚以為莊子思想緣自道家,道家有很明確的世界觀,對時間空間名利權情乃至生死都看得很透,又因為精通易理更能看透人間種種勾心鬥角的可嘆可笑。就像他曾妙喻蝸牛的兩個觸角上各有乙個國家,兩國爭戰不休 那時代對於他就如同把聖人扔到自相殘殺的愚昧人猿群中,他的思想理論和氣節都不會讓他幫助任何乙個諸侯國擴張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