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德經裡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是指那一類人,具體是什麼樣的人,最好是幫我舉個栗子?

時間 2021-05-06 23:58:13

1樓:

這裡的者不是指人,而是指代前識本身。

前文的禮就是例子了。前人之禮,是前人應境總結的精華,但是後人刻板遵從前人之禮容易生亂,所以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究其原因,道名非恆而已。

仁義禮智都是德。

2樓:小茄獾

直接舉例,奮鬥逼。

從現在的時代來看,奮鬥逼們無疑是其中一類。

他們的「前識」,就是為了獲得老闆的的賞識,為了得到常人1.5倍薪水而付出3倍的努力,不斷自願加班,從而從一群按照規則工作的人中凸顯出來。

這便是愚之首也。他們引領了愚蠢的開始。然而卻只獲得了「華」。

他們最大的愚蠢便是爭,凡事要爭先。

首先對他們自己來說:

這種爭,會付出很大的代價,長久下來會摧毀他們的精神和身體,會消耗與同事親人朋友的關係,會傷害他們自己的家庭,然而只獲得了微不足道的收入增加。

而且這種爭,這種愚蠢,一旦開始便難以停下來。

最可恨的是他們對其他人造成的傷害:

他們是工人中的叛徒,他們無比自私,他們打破了規則。

前人用血換來的工作時長,換來的勞動法。被他們和敵人共同打破。他們不是叛徒是什麼。

他們率先倒向敵人,為了獲得1.5倍的收入,付出3倍的努力,造成2名同胞失業,為敵人謀來了更多額外的利益。

由於他們開始了這種愚蠢,讓更多人也跟著愚蠢,使得更多的人為了獲得「福報」打破規則。

敵人的「福報」,是對我們赤裸裸的嘲諷。他們搖晃著腐爛的誘餌,看滑稽劇般地看著我們爭搶的頭破血流,輕輕鬆鬆地將我們圍殲絞殺,貪婪地享受著我們的血肉骨髓。

叛徒們為他們獻出了熱血,獲得了腐爛的誘餌,和他們一起殘害了自己的同胞。

3樓:

如下可能是獨一份兒的理解思路,有心者可相商,煩請方家指教。

「前識」,就是「以識為前」「以識為前導」「前置識」「把識放在前面」「尊崇識」「遵行識」的意思,就是類似現在所謂一切從理論出發(不從實際出發)的意思。「識」,含義上比較接近現在所謂學識的識。

前文不是有大串兒的「上仁」「上義」「上禮」嗎?「前識」的「前」,含義上就類似那些個「上」,也類似「不上賢,使民不爭」的「上」,都是形容詞動詞化的用法。「前」跟「上」含義上是有區別,但大意都屬於把某個東西放到重要位置的意思。

跟「前識」在含義上更加接近的,是「多聞數窮」裡的「多聞」,「多聞」就是推崇學問、思想的意思。

那什麼叫「識」呢?仁、義、禮都是,乃至一切人造的名相、概念、觀點、思想、學問、學識等,統統都是。當然,結合上下文語境的話,這裡的「識」可能就是特指仁、義、禮。

再當然,如果把禮視為一套具體的言行規範(比如周禮)的話(即這個含義上的「禮」不算「識」的話),以為「識」只是特指仁、義,不包括禮,這樣理解似也可以,因為前文已經對禮單獨論述過了:「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這是先說禮,再統說仁、義的邏輯關係。

再再當然,或也可以是先說禮,再統說仁、義、禮,乃至泛說一切「識」的邏輯關係,即由具體論述一種「識」(禮),轉入總體論述三種「識」(仁、義、禮),或抽象論述一切「識」的邏輯關係。至於哪種理解更為妥帖,更符合語境,更契合整章的邏輯框架,讀者不妨自己去研究。

專門跟題主插句話:別以為「X者」就是指某人、某類人,前文的「禮者」顯然也不是指人啊,它指的是「禮這個東西」。如果是要指守禮、有禮的人,就不會說「禮者」,而會說「守禮者」「有禮者」,畢竟《道德經》裡是有「有欲者」這種表達方式的。

答主善緣不多,多說恐是無益。水平也有限,就說這些吧。僅供參考。

感恩先賢。

4樓:人生無非是心安

個人理解,也許不對~比如過於刻意追求提前預知、他心通等能力卻忽略自身修養的提公升,我想就是「前識者」。南懷瑾先生也說過,神通和神經病,就隔著一張紙

5樓:道門棄徒

前識者,前面的人,前人的觀點、理論、認識,都是前識者。德、仁、義、禮按照次序是離道越來越遠了。看了 @龍潭今語 的解釋,也是可以的,但似乎還有深意。

為什麼?不要忘了道德經的總綱,道可道、非恆道。人生、一代代人永遠是需要在探索中的。

前識者,不是對錯好壞的問題,畢竟也是華啊,但前人的探索終究歸於語言文字傳承下來後便成了乙個死物變成了知識,盡信書,恰恰是後人愚昧的開始,再好的書也可能會變成教條。尤其是如果把看書當成目的本身,反而會失去生存的真實意義,這就是聚焦點的問題。德仁義禮,尤其是有以為的義、禮,都不是如道一般的永恆存在,都有異化的必然。

別小看這一條,宋明時期的哲學很厲害的,尤其心學,到了明清遍地的考據之風,文化也就差不多死了,這可是一國的命運。

6樓:黃忠

一直有乙個疑問:人們為什麼討厭公知。

他們也是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不是說好了知識就是力量嗎?

程式猿和理工男也是知識分子,人們為什麼不討厭他們。

看到這個題目我知道答案了。

處其實,不居其華。

實實在在的做事,不投機取巧,譁眾取寵,也就是不居其華,自然不會被人討厭,這是程式猿和理工男們不被質疑的原因。

乙個人再怎麼利害,放眼望去,身邊全是耀眼的名和利,怎麼不令人質疑。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智慧型出,有大偽。

前識,先知,公知,他們能夠構建一種文化,形成一種文明,折射出智慧型的光芒,但卻可能離道很遠,離戰爭很近,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由文明之地率先發起,很多學者對此不能接受。

非常先進的理論,光芒四射,照耀人類前行,卻是愚昧的開始。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黑夜。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欲為自由故,口罩一齊拋。

所以搞意識形態,公知治國,注定悲劇。

菲律賓的阿基諾,高舉自由旗幟,旗幟沒倒,菲律賓也沒起來。

踏踏實實的知識分子,如鍾南山,李蘭娟,袁隆平,陳薇少將,都是務實的,他(她)們的認識也只建立於事實之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所以他們以知識築基了民族脊梁。

而公知們知識華麗高尚,專注於實名實利卻不怎麼務實,所以愚之始。

愚味開始的地方,總是在那些號稱文化和智慧型啟蒙的地方。

實幹者們對此不屑一顧,他們捊起袖子,喊出號子,加油幹就對了。

7樓:梵爹宸爸

前識者是指把下德、仁、義、禮作為準則的人,就是指那些只看表面,模仿表面,不懂其內理的人。比如現在有很多的大師,什麼風水大師、國學大師、易經大師,真正的大師是專業知識豐富,專業技能很強的人,然而你會發現很多偽大師很根本就不解釋你不懂的,老給你用原文,其實他自己根本就不懂,就是騙你培訓費

8樓:闔眸託杯嗅

識,通「知」,

知,通「智」,

華,通「花」,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

木本植物開花叫「華」,草本植物開花叫「榮」;不開花而結果的叫「秀」,也就是傳說中的「秀兒」, 開了花卻不結果的叫「英」,也就是 「華而不實」的由來。

處其實,不居其華。

可以從字面來理解,要去搞那些實在的,不搞那些花裡胡哨的。

前識者

識通知,知通智。 而「智」,「知」這兩個字在道德經裡的地位以及解釋可以自己了解下。

道之華而愚之始

華,這裡華字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榮而不實謂之英」。

也就是說,前識者,只是學道路上,人生路上,開出來的一朵不結果子、沒啥大用的小花兒。

其實用那句話就能很好解釋:

對於乙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乙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

9樓:在路上

1,前識者是怎麼回事:

前識者,就是在走在前面的人,他們比後面的人提前認識和感悟道,但是他們感悟的東西,只是道的皮毛。他們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然後誤導了後來的人,於是愚蠢就開始了。

愛因斯坦說過類似的話:我一生藐視權威,上帝為了懲罰我,把我自己當成權威。

2,前識者跟德有什麼關係

道家的道德,不是儒家的品德,很多人以為多幫助人,做好事,或者提高自身修養,就是有道德,其實是把道家的道德跟儒家的品德搞混淆了。

道家的德,可以看成是道的容器,容器越空,能容納的東西越多。所以有容乃大,厚德載物。

把自己固有思想丟棄,清空,就能容納更多,就不會被前識者誤導。

道家的德,有乙個更通俗的說法:悟性。

悟性不夠,無法或者很難去接受道家的思想,會覺得荒謬和可笑,所以道德經中特意說了:下士聞道,大笑之。

我另外乙個賬號,專門寫過乙個文章,解釋前識者,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那個賬號因為寫道德經解析,被大量舉報,永久性禁言了。

平凡過一生:道德經解析(11)---前識者

10樓:安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忠信的外顯,世逢亂道,禮首當其衝而亂。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面所識(音至,提及),指仁義禮智信等,是道德的外顯,不明根本執迷表相形式則落愚痴。

11樓:大老娘們也多情

前識者不是指哪一類人,前識者是一種比較,比如,德,仁,義,禮都是道的前識者,禮又是義的前識者,義又是仁的前識者,仁又是德的前識者,德又是道的前識者,德仁義禮皆是道的表現形式,也就是道的表面。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說的就是義,禮儀之邦,禮尚往來,說的是禮,當大家不太講義氣的時候,禮就出現了,禮就是世界亂的根本。關羽為啥被後人推崇,因為現在沒人講真的義,講的更多的是利,是送禮,在老子看來,講義的關羽也屬於前識者範疇。

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人講真義的也極少了,都說周禮周禮,周朝時禮早已出現了,或者可以說國家的行成,或者可以說有史以來(人類可考,也就是商朝前後)禮就出現了,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能夠帶領人類進入到講仁重義理想社會,共產主義能帶領人類進入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大同世界

12樓: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注重禮貌的人,忠誠信用就像水面的浮萍一樣,是霍亂的源頭)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前面說的人,只看到天道法則的表面,是最愚昧的人)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厚實與浮華)故去皮取此。

禮貌、禮儀這個東西,是「表面功夫」能理解吧?

比方說 「貴族禮儀」 等等,這些表面工作

但也不能失禮,會讓人厭惡,就比方說這人好沒禮貌啊,上別人家做客把腳放人家茶几上了,讓人討厭,很不禮貌。

原文再往前是: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層層遞進關係,沒有天道法則,退求品德,品德再沒有,退求仁慈,仁慈再沒有,退求義氣,然後是禮貌、禮儀)

舉例子的話,具體到身邊去找吧,彬彬有禮的人皮禽獸身邊不少。

建議看馬王堆出土的德道經,與老子原意更切合,結合當時春秋戰國時代背景看。

道德經,德經裡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是指那一類人,具體是什麼樣的人,最後幫我舉個栗子?

歸無先生 這句話的原文是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指的是主張 德 仁 義 禮 的人。 遲程陽 行不言之教。大道悶悶。前識者就是第乙個把道說出來的人,具體化的人。大道本未定,但是不定怎麼說?但是,一說就錯了。所以。 無奇...

道德經裡「善人者,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如何理解?

勁松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是修道進德的 心法 前提。聖人的使命是什麼?是常善救人救物,傳遞光明 襲明...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如何理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螢火流光 有無 陰陽 大小 上下 動靜不是二元對立的,是二元融合的。對立互補的兩方共同存在於同一事物之中,兩方的彼此消長是此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動力。如同 矛盾論 裡所說的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