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善人者,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6-01 09:11:35

1樓:勁松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是修道進德的「心法」、前提。

聖人的使命是什麼?是常善救人救物,傳遞光明(襲明)。因此,聖人教化引導未開化之人(不善人)而不會有所嫌棄;也正因為不善人的存在(資),才成就了善人之使命(師)。

師與資,相互成就,本來平等。不善人與善人本質上並無高低貴賤之別,只是達者此心光明,後學迷惑障重而已。

若修道進德,發心接受光明承襲光明,理應尊師重道(貴其師),否則就是不受教,則資師皆不成立。

傳道解惑燈火傳遞,自然愛其資,不心生厭煩、揀擇,循循善誘!否則不名其善,則師資皆不成立。

這是為師為資的「心法」,也就是正確的態度。

「善行無轍跡~~~~~」行不因腿,言不因口,智不因物,皆存乎一心而已!

此心光明,亙古不更,故善人之使命就叫「襲明」--傳遞光明,達者為師,後學為資。

何為要妙?通讀領會,無需續貂!

2樓:jjyy

善於做事的人,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不善於做事的人,會成為反面教材,不尊重老師,不接受老師的教導,這樣的人看起來聰明但其實是個非常糊塗的人。這個就是保持謙虛自明自知的方法。

3樓:觀我生

善人與不善人之間的關係是:

善人指導不善人,不善人助力善人.就拿前面講的例子來說,不善結繩的人,可以找善結繩的人來指導(不然我會你不會,你就餓死吧).善結繩的人可以找不善結繩的人來幫工(不然你會我不會,你就累死吧).

看不上別人的指導,不喜歡別人的助力,這種人就算有高智商也是個大糊塗蛋.

這裡的善人指「賢能者」,而不是在說「善良的人」.《菜根譚》講「能者勞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看上去是明,實際上還是無明,因為它還是把能者和拙者對立起來.

儒家也講「仁者無敵」,這個「敵」就是「對立面」,能消除對立面的才是明.

4樓:衝和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人與不善人皆是人。孟子說:

「性相近,習相遠。」不善人只是因為貪欲蒙蔽了自身本性之善而生過,老子認為其天生本性的淳樸仍可恢復,而應該予以覺悟。所以善人是不善人可效法之師,不善人既是善人可引以為戒的前車之鑑,又是善人可道化之材資。

【漫談】能以學識和至誠來挽救不善人當然是善事,但也要根據人己的具體情況具體處理。而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所以,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道、儒、佛三家對於「反面教員」的作用都是認可的,而且認識深刻。佛教有「惡教化」之說;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見人之不善引以為戒,這裡的「不善者」就相當於「反面教員」。

佛家禪語雲:「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此也似孔子所謂有教無類之意。孔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君子隱惡揚善,使天下之人物,共包涵於化育之中。以善濟善,而天下之善揚,以善化惡,而天下之惡亦隱。

範應元說:「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師固當貴,資固常愛。

故善人之道,如陽和陶物,公而無私,薰然融怡,使人自得之也。一旦洞悟,則默契玄同之真,了無貴愛之跡,此自古至今,不傳之傳也,是道也。及其至也,雖智者亦有所不曉,此乃謂道之要妙也。

」【意譯】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可效法之師,不善人是善人可道化之資。不尊貴可效法之師,不愛惜可道化之資,雖自以為機智,其實是大糊塗。這是精深奧妙的道理。

5樓:李澤志

可以用這一句來解釋聖人之路。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開啟;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

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型。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弘揚光大的德行,啟迪民智,以勸導人心向善為己任,這是大學之道,也就是聖人之路。

6樓:風林子藍

原文是這樣的,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樣全文都能完美解釋,既符合道,又不會上下矛盾。

7樓:DaRenXin

如果道德經按照你們想要的解釋,你們就按照你們的解釋去解吧。

對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仁義都丟失了,怎麼還有善人呢?

絕仁棄義,好大的口氣。

其實,在下就想看看研習道德經的人如何自圓其說。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8樓:爰方啟行

這個是我之前寫的乙個不成熟的想法,分析了一下通行本和帛書本的一處異文,也涉及到了義理的問題,也許可以幫助你。

9樓:澈雅秀

你漏字了。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也……

意思是善於為人的懂道者是不善為人者的老師。不善為人者是善於為人者的可用資源。如果你智商足矣,然你不懂得愛惜資源。

你則是表面的智者,實際上的笨蛋。如果,你智商較弱,可是,你又不懂得尊重老師,追從有能力的人,你同樣是笨蛋。這個就是要自己定位好。

你屬於引領者,就得懂得愛惜資源。你屬於追隨者,就得尊重老師。不然,必將無所事成。

我一般不給外人講解道德經,可我看不下去了。有的人曲解道德經。

10樓:碧海一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真正的善人就是能利益人而不害人者,其善可體現在對不善之人的引導與挽救中;不善之人之所以值得受到善人的引導與挽救,一方面是因為其具有轉化為善人的潛能,另一方面也給了善人機會將內在深處的善實現出來。

核心原理:道是至善,是萬物最內在的本性,是善人和不善之人都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區別在於,善人既懂得這個原理,又會自覺地在為人處事中將其至善本性實現出來,對不善之人自然就會去引導與挽救;不善之人之所以不善就是因為其既不懂得這個原理,不知至善是其最內在的本性,更不知要活出最內在的本性。

不懂得這些,就算有些小聰明,其實是大糊塗。懂得這些就懂得修道的要決。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這句話怎麼解釋?

熠耀小星 這句被嚴重刻意篡改,使整段的立意和邏輯全反了,最後幾個字是,唯知乎大眯,是對不貴師和資的肯定。因為最根本的不是師和資,而是 我 高不語 善於做xx的人可以教不善於做xx的人 這樣不善於做xx的就有可能善於做xx的人 不尊重重視善於做xx的人不呵護那些潛在能成為善於做xx的人再怎麼聰明也是小...

道德經,德經裡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是指那一類人,具體是什麼樣的人,最好是幫我舉個栗子?

這裡的者不是指人,而是指代前識本身。前文的禮就是例子了。前人之禮,是前人應境總結的精華,但是後人刻板遵從前人之禮容易生亂,所以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究其原因,道名非恆而已。仁義禮智都是德。 小茄獾 直接舉例,奮鬥逼。從現在的時代來看,奮鬥逼們無疑是其中一類。他們的 前識 就是為了獲得老闆的的賞識,為...

道德經,德經裡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是指那一類人,具體是什麼樣的人,最後幫我舉個栗子?

歸無先生 這句話的原文是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指的是主張 德 仁 義 禮 的人。 遲程陽 行不言之教。大道悶悶。前識者就是第乙個把道說出來的人,具體化的人。大道本未定,但是不定怎麼說?但是,一說就錯了。所以。 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