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緣起性空既然講萬物沒有自性,那從這個角度講,是怎麼看待人的呢?

時間 2021-05-06 23:28:29

1樓:梅子

我信佛,但沒學過佛經,無法正確見解。心之所見,但望指正。我的理解是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不會乙個面目從始至終。

物質也是不生不滅,總是從一種狀態流轉到另一種狀態。所以哪一種才是它的唯一本性?它的唯一性就是佛性啊,就是空性,就是這個不生不滅,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本性啊。

但這並不否認每乙個狀態的真實存在啊,你看空就是色啊。色是存在的啊。但它不會永遠的以某一種色的狀態存在。

它只是永遠的存在。已為人,那就好好的以做人的姿態,發揮做人的功能,以色見空,以空馭色,修習佛性,自渡渡人吧。

2樓:阿咪馱佛

有生有滅的皆無自性,生滅即是因緣法,所謂緣起性空。人作為六道一員,萬物一粟,又有何特別之處能例外?

世間都是虛幻生滅中的,如同在夢中看人,究竟空。

3樓:劉久

沒有自性有的東西。

不是假象,是現象。

一切都是現象,現象的出現是需要相互作用而產生。

一滴水並不是一滴一成不變的水。相反,這個水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水變成水蒸氣也是存在水蒸氣的。也就是說,水的現象也是存在的,水蒸氣的現象也是存在的。

一滴水變成水蒸氣這個過程,是不停的變得,我們說這是水,實際是一種錯覺。

我們說看另乙個人也是一樣。那個人也是現象,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五蘊和合。

心也是現象,所以心有很多,有善心,有求學心,有愛心等等,這些都是現象,不同的條件產生不同的現象,沒有那麼複雜,理解為化學反應就差不多。

還問的啥忘記了,差不多就這樣吧。

4樓:

從性空的角度來說,根本沒有人,沒有意識也沒有物質。但從表相來說這些是實有的。如果兼併二者去看待,就是似有似無,亦無亦有,所以佛說一切法如幻,幻既不是無也不是有。

《大般若經》卷第三百四十七

是菩薩摩訶薩自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像、如響、如光影、如陽焰、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似有而無實性

5樓:天下太平

當然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我們本性是空,但能起見聞覺知的作用,非空非有,真空妙有。

所以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效能生萬法。佛法是離名言,離道理的,非思維所能到處。

當然很多人會在明理瞬間以慧力開啟一點,浮光掠影契入一點實相,但這種往往保任不住。真正的佛法是戒定慧三學,僅僅研究學問無法解脫。

6樓:小哈A8

任何回答答案,反過來一下就被反駁了,只能說這個答案適用於某個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執有說無,執無說有。

2.「心」,站在一般人的方面指思維心。站在真相本體開悟的角度,心只是乙個假立的名詞,方便而已。

究竟是要自己體驗實踐體會到真相,不然概念就變成束縛,反之概念為方便妙用。虛空也是真相心的一點點而已,自性本有,不是修來的不是練來了,只是不明白而已,只要體會到就明白,這個體會不是思想上的認同,而是親身體驗,不然只是思維想的是迷信,要自己實踐檢驗真理,(就像一本書,教你游泳,你看到技巧姿勢還不夠,還要自己下水練習學會)。

那麼怎麼證到本來就有的真相(心,本體,本質,佛性,開悟等等,乙個意思),對一切人事物情緒不要過於執著,心靜下來,專注。拋開一切人為後天假立概念,(就像糖是甜的,甜只是人為後天假立的概念方便交流的名詞而已,糖本身沒甜酸苦辣味道這些概念,究竟味道怎麼樣吃一口就知道)自然真相就顯現了。被思維的作用遮蔽乙個乙個概念想來想去,所以先放下概念,真相顯示了,概念不再束縛,變成任用方便了。

7樓:華藏淨流

緣起性空法義是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的。(而你全都犯了,看自己,觀察別人,看人就是有我相,人相,有能觀察有所觀察,即是有執有受,有念有漏。)這是第一義的道理。

如果你能離相絕想就是通達緣起性空,要不然就是住在有相上。

人從世俗角度看即是能知言解義的輪迴眾生之一,是修了下品五戒十善才得的人身,所以要珍惜。

自性空和自性有說的是乙個東西,說的都是心之本來面目。乙個從相上破,乙個從性上顯。有人覺得厭煩,所以全打破說自性空。

有人怕斷滅,覺得害怕,說自性有,全體現,讓他離怖畏。李嘉誠有句話說的特別好,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裡面打破是生命。其實有點類似這種味道。

大人物就是說話有深意。很是佩服。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8樓:普波居士

緣起性空,是怎麼看待人的,比如說,我看萬物都是假象,不是真有,那麼我看另外乙個人,那這個人有沒有自性呢,我正在看的這個人是不是也是假象?還有就是,在緣起性空的視角下,人的「心」到底是什麼,是本體虛空嗎?那到底什麼才算是自性有?

虛心請教大佬解答,用質樸直接的語言解答,我是一名考研的學生,萬分感謝!!!

緣起性空,是指三界六道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有,緣起則生,緣盡則滅,生生滅滅,無常變幻,無有永遠不變,永遠存在的真實性,其性了不可得,故說其性本空。

你環視周圍,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無常敗壞的,沒有一樣具備永恆真實性,包括太陽系,銀河系,整個宇宙,都是生生滅滅,無常變幻,虛妄假有。就是空性的道理。

當然從究竟義理來講,空性是當體即空的現量境界,這講起來就深了。

自性當體即空,如果還有個「有」,就是迷惑顛倒了,但眾生就是迷惑顛倒,認假為真的。

9樓:芥舟

不是沒有自性,而是性空。人同萬物一樣,自性本空。

這個自性本空的意思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穩固的,不變的特徵,實際上都是不穩固的,變化的。「

這個層次看是這個樣子,換個層次看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所以說我們看到的都是「假象」。

其實是不同層次看到的現象是不同的。

比如說我們用肉眼看世界是現在這個樣子。

如果顯微鏡一百倍、一千倍 …… 微觀、再微觀去看就是另外的樣子。

「心」就是當下我們這個會喜怒哀樂的、覺知、思維、反應的…… ……

當下就可以自己感知到,不需要在思維層面去找答案。

體悟到最深層次的心性,也就體悟了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超越意識思維層面定義的任何概念。

你可以用大小、形態等概念來描述現象,但是不能描述心。

所以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有言說,都有實義。

那麼要體證這顆心,就需要利用覺知這個工具,不斷覺知、觀察身心。隨著覺知力的提公升,就會覺知到身、心在不同層次下的樣子。

直到深入、深入、深入至極諦。

所以不要在思維層面去思考心,沒有出頭之日。

10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以下文字,除非你是乙個根性成熟之人,否則,你是看不懂的。

佛教的緣起性空,以及萬法沒有自性,基本上被絕大多數中中國人理解錯了,因此這個問題【佛教緣起性空既然講萬物沒有自性,那從這個角度講,是怎麼看待人的呢?】,只是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完全不懂得佛學【緣起性空】的思想。

其實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早在2023年前就已經回答了如何理解佛學的緣起性空的思想。

緣起的思想,性空的思想,是漢傳佛教的天台宗與華嚴宗、禪宗的基礎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說大般若經以及龍樹菩薩的中論的思想,是漢傳佛教的基礎的基礎,所謂緣起法界,一念三千,圓融三諦,明心見性,一心二門,中道圓融等等漢傳佛教的思想,都是建立於緣起性空思想之上的。

那麼,緣起性空,他的核心思想的詮釋,十分複雜、十分廣泛。

如果你是有興趣,真正的搞懂緣起性空,下面的文章,很有幫助。

前提上,你是乙個根性成熟之人,否則,你是看不懂的。

維摩經玄疏法華玄義4種12因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諦空假中三諦俗真二諦破25有藏通別圓四教 - 知乎 無心道人無恥之徒:維摩經玄疏法華玄義4種12因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諦空假中三諦俗真二諦破25有藏通別圓四教

第一,釋四教名者即為四意。一釋三藏教名。二釋通教名。三釋別教名。四釋圓教名。

第一,釋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

所言三藏者。一修多羅藏。二毘尼藏。三阿毘曇藏。

第二釋通教名。通者同也。三乘同稟故名為通。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教之初門也。正為菩薩傍兼二乘故。

第三,釋別教名者。別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說、但教菩薩故名別教。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聖諦理。

第四釋圓教者。圓以不偏為義。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中道實相之理。事理具足不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大士,故名圓教也。

第一約,四諦明所詮者即為三意。一明,所詮四諦理。二明,能詮教。三明,約經論。

一明,所詮四諦理者,有四種四諦。一生滅四諦。二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大意出大涅槃經。

二明,能詮教者。即是四教能詮,四種四諦理也。即為四。

一,三藏教詮生滅四諦理。二,明通教詮無生四真諦理。三,明別教詮無量四諦理。

四,明圓教詮無作四諦理也。

三明,對經論者即為二意。一對經,二對論。

若華嚴經多明別圓兩教,詮無量無作二種四諦理。

聲聞經,但明三藏教,詮生滅四諦理。

大集方等及此經,明四教,詮四種四諦理。

摩訶般若多,明三教,詮三種四諦理。

法華經,但說圓經,詮無作四諦理。

大涅槃,明四教,詮四種四諦理也。二,明對論者。

若別通經論,類經可知。若通申經論,如中論,破一切內外顛倒執諍竟。

外人問曰。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滅故,則無四諦四沙門果三寶。若受空法。有如此等過。

論主答曰。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若不知二諦,則不知真佛法。以有空義,故則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則不成。

一切法成者,有四諦、四沙門果、三寶也。

今釋此語,論主破執見既盡,明有四諦四沙門果三寶者。即是申摩訶衍教、三種四諦、三種四沙門果、三種三寶也。

11樓:佛子

佛講自性,是為了隨和眾生的心所說的,並沒有說萬物非要有自性這一說法,因為佛為眾生說沒有分別,所以佛要說無我,因為要給眾生說法,佛就要說自性,其實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例如佛馴服瘋牛,佛不會為瘋牛說自性和無我,,佛只會把手放在瘋牛的頭上,瘋牛的狂心就會休息。

12樓:淡淡

佛法的一切觀點都圍繞我破除我執而來的,人的所有的歡樂與悲傷,包括人的生生死死都來自於我執,許多年前或許父母通過某個緣分認識了,組成了家庭,然後有了我們,相當於世界本沒有我們存在的,是父母的某個緣分產生了我們,我們長大了又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後代,再過百年,父母會老去,我們也會離去,我們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我們確實在這個世界存在過,但這個存在是必然走向無的或者叫空也行,也就是一切的有必然產生於無,然後再走向無,世間萬物無不如此,如果一直往前面去參,世界總得有個起始吧,也就是這世界總得有個總源吧,那就是究竟,就是道,就是如來,也就是到了這裡,就不可思議了,除了道的永恆,其他一切都是無常的,也就是你執著的任何東西必將走向無,你愛的人,厭惡的事,你看上的物質,你執迷的遊戲,一切的一切,他都必將消亡,而人是個神奇的動物,我們有乙個無法看到又確實存在的本心,他是乙個小宇宙,他是無的,但是他生萬法,我們的所有的痛苦歡樂悲傷都是從這裡發出來的,他能跨越時間空間,能跨越緯度,人類如果想證道就是破除外在的一切相,一直到就剩這個本心,這就是如如不動,這時人是究竟的,他能證道極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本源!

佛教既然不是唯心,為什麼還說「萬物唯心造」?

喑鴉 這個萬物,指的是萬物的相,即相由心生的意思。這是乙個過於簡鍊而損失資訊的例子,還有我思故我在和存在即合理還有這個回答也看看。 長青 萬物唯心的那個 心 是大家的 心 世俗諦指阿賴耶識,勝義諦指都有的真心。這個 心 不由我們個人的意識轉變,當然不唯心。究竟層面說,不管哪個心,都是不可得的,別太執...

佛教認為萬物皆空,既然什麼都是沒有自性的,是空的。那我們生存並為之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孫綿綿 這個小漫畫或許能解答一部分。另外,佛門中所謂的空,其實並非什麼都沒有。宇宙是有很多物質組成的,有一些是我們人類可以接觸到的物質,有一些是我們無法感受的。心經裡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空與色,我是這樣理解的。所謂色,是我們用五蘊感知到的這個世界,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我們通過自己身體的器官...

萬物皆有連繫性

發散思維的人,用右腦思考,就會產生萬物互聯 各專業相似的錯覺,實際上只是事物發展的巧合,是無法證偽的,此為宗教 藝術之源頭認知模式。線性思維的人,用左腦思考,通常就是在某一專業點上進行縱深研究,難以跳出來看與其他學科的聯絡,此為科學之認知模式。線性思維的終點,還是會開始走向發散。 kous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