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佛教說領悟到空 無我 為佛性 那麼是否石頭 沙子其本身就具有佛性呢?

時間 2021-05-06 23:28:29

1樓:離囂

佛性這個詞被嚴重誤解,這是乙個很簡單事情,就是有情眾生都有成佛可能。只能說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操作起來飄渺無影。沙草樹木是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怎麼可能成佛?

還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眾生本來就是佛,低階錯誤,佛可是不退轉了,要是眾生本來就是佛,咋還會繼續在煩惱裡跌宕起伏。

還有一種說法,眾生是未來佛,這樣也不正確。眾生就是眾生,外道數論派有個因中帶果的理論,比如一顆種子,那麼花草是種子的潛在果,就是說,未來花草實際上已經存在了。這種因中帶果的說法和並不符合緣起的原則。

眾生就是眾生,未來的事情交給未來吧。種子就是種子,未來什麼樣也交給未來吧。

2樓:79人生

這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講。

空無我 = 佛性, 石頭沙子 =空無我 ,那麼可以推出來,石頭沙子 = 佛性。

這個論式是沒問題的,但理解的時候,要有個過程:

石頭沙子是眾生心的顯現,而心的實相是佛性,因此石頭沙子也是佛性。

3樓:供求分析

即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無情故無。今獨言有情者,意在勸人為器也。——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體用顯露門》

說道佛性,不能說有生命的生物有佛性,沒有生命的物體就沒有佛性,佛性遍及有情和無情。而佛經之所以多對有情講,是因為對人類寄予厚望,希望人類成為能夠弘揚佛法的法器。

還有另外乙個角度華藏淨流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贅述

4樓:慈悲喜捨

雖然空,無我,但是功德完備、具足萬法。

手機螢幕和一塊鋼化玻璃看著一樣,但是手機螢幕能有各種顯示變化作用,而玻璃卻只是一塊玻璃。

金剛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入楞伽經》: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不應執著有我之相。大慧,譬如陶師依於泥聚微塵、輪、繩、人功、手、木方便力故,作種種器。

大慧,如來世尊亦復如是,彼法無我,離諸一切分別之相,智慧型巧便說名如來藏,或說無我,或說實際及涅槃等,種種名字章句示現,如彼陶師作種種器。是故,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說有我相。

另外推薦閱讀《大乘起信論》。

5樓:慧明

石頭沙子空無我,不能法界做佛事。

大風無常無自性,不能常住照法界。

天空無我無心念,不能化身百俱胝。

佛說苦空無我所,無我是我心是佛。

6樓:華藏淨流

心即是性,性即是心。只要有心的眾生就有佛性。石頭沙子是器世界,佛教說心外無境,境即是心。器世界是心的變現。

如果你能體悟到沙是涅槃智,石是金剛心,那沙石也有佛性。不然常規說法是佛性只是心法,色法無有佛性。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7樓:護法居士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圓滿清淨戒行。於一切有情而生對治。於父母所不生貪愛。於諸有情發起對治。於諸欲境不生耽著。

菩薩摩訶薩云何是欲法。云何對治法。

欲法者。謂眼觀色慾。耳聽聲欲。鼻嗅香欲。舌了味欲。身著觸欲。而生和合於此和合而生耽著。是名欲法

既生耽著而被纏縛。於諸纏縛生決定想。

此纏縛法畢竟虛假。由貪迷故深樂纏縛。

此纏縛法總有三種。謂淺深極深。諸有情等應當遠離此纏縛法。

又色是纏縛。聲香味觸皆是纏縛。

云何色是纏縛。

所謂成就身命色故。生於我想。補特伽羅想。壽者想。常想。不壞想。決定不變想。塵境物想。薩伽羅想。五蘊想。此等皆是色法纏縛。

又色是纏縛。成就身命色法故。

所謂世間諸有欲法。愛著身命妻孥眷屬。是名色法纏縛。

乃至觸欲皆是纏縛。諸有染緣而漸成就。諸不善業而皆積集。耽著諸欲不能暫捨。

你從寓言中領悟到的道理有哪些?

朝財貓 漁人從海浬拉起漁網來的時候,他能夠抓住那些大魚,排在陸地上面,可是小的那些卻從網目中逃到海浬去了。通過這個寓言,我們知道了要悶聲發大財,當沒什麼人知道你的時候出事了你很容易就可以躲過一劫,但當你名聲在外的時候出事了就很難躲了。少說話多做事。 潘多拉和災難之盒的故事 在我的理解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兒童是什麼時候領悟到人情世故的?

能不能以後換名字呀 我也想問問啊 反正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的心智水平還沒有十幾歲的小孩子高。我從青春期開始,曾經多次多次再多次被同齡人耍的團團轉,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整天被人批判自己不懂人事不通人理 我也想知道兒童是什麼時候領悟到的,排除法來算,除去我們心智發育遲緩這個群體,那些孩子最起碼青春期之前已...

哪個瞬間讓你突然領悟到,這個世界是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

距離 世界怎麼這麼安靜,喧鬧的只有自己的吵架。感覺被所有人拋棄,誰說家是最溫暖的港灣 這個港灣我一刻也不想停留。生活這麼拼命努力,還不是敗給金錢 一敗塗地的生活 看不到未來的遠方 哭泣是不是也算一種遠離,這世上除了我,逃離不了那些讓你,波動情緒的事情,世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面對冷嘲熱諷其實只有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