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萬物皆空,既然什麼都是沒有自性的,是空的。那我們生存並為之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時間 2021-05-08 09:27:37

1樓:孫綿綿

這個小漫畫或許能解答一部分。

另外,佛門中所謂的空,其實並非什麼都沒有。

宇宙是有很多物質組成的,有一些是我們人類可以接觸到的物質,有一些是我們無法感受的。

心經裡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空與色,我是這樣理解的。所謂色,是我們用五蘊感知到的這個世界,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我們通過自己身體的器官所感知的世界其實非常侷限。

我們用眼睛能看到的不過百公尺,太遠太近我們都看不到,太大太小我們都看不清。我們能聽到的聲音,赫茲太高太低我們也都聽不到。嗅覺方面,微弱的氣味也無法感知。

所以,用這具身體能感受到的世界實在太過於狹隘,並且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一切身體上的感知,都會更加強化我執著。

而佛家要我們明白的所謂空的道理,就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物質背後的運作原理和本質,為了讓人們不再受到現象的拘束。

就譬如一杯水,我能看到它是因為光的存在,我們能通過觸覺和味覺去感受這杯水。但這杯水的微觀意義,我們無從感知。它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我們也並不能知道。

人體看似是由各種各樣的器官物質所構成,但實質上我們可能只是一種能量體。肉身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發生變化,變胖變瘦,變老變醜,而能夠發生改變的背後原理,就是所謂空的含義。

乙個人貧窮或是富有、開心或是悲傷,幸運或是倒霉,這些都是形而上的東西,看不到,摸不著,它很空卻又如此真實。

所以,當領略人生空的本質意義,我們就不會被環境所影響,我們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內心。

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所有事物執行的背後原理。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愚見。

2樓:

我認為在接觸佛法之前的您一定有生存並為之努力的意義。

所以每當您生活中感到不願意,不如意,不滿意的時候,每當您面對不期待,不希望,無可奈何的事情發生的時候請告訴自己萬物皆空,什麼都是沒有自性的,不是我能主宰的,大梵天是空的。

然後當您開心,快樂,滿足,興奮的時候就維持在接觸佛法之前您自己的生存並為之努力的意義。

菲茨杰拉德:乙個人能夠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等智慧型的標誌。是一位智慧型的人。

佛說苦與苦的止息,當您生活中感到不願意,不如意,不滿意的時候,每當您面對不期待,不希望,無可奈何的事情發生的時候請用佛陀的思維,以佛智慧型,悉知,悉見諸相非相,請告訴自己萬物皆空,什麼都是沒有自性的,不是我能主宰的,大梵天是空的。

平常就按您的方式過日子。

這是私人建議,不勉強相信。

3樓:斯多葛的嘆息

佛所說的空,並非指沒有,也不是否定萬事萬物的存在,而是指兩層意思:

乙個是五蘊皆空,就是說我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都是通過我們自身的感知而來,用現代觀點來說就是我們的大腦將外界的資訊和各種訊號進行加工,反饋成我們的意識和感受,而我們的感知系統和資訊獲取是有侷限的,故而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並不是客觀世界本身,都是我們自己的主觀體驗和理解,那些所有人都認可的理解和觀點被當作是人類現階段的共識而成為主流公理。但並不一定就是終極的真理和永恆的真相。用佛的語言來說就是這些都是相,不要執著於相,相是不真實的,你對相的感受也是相,也是主觀的感受。

另一層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在因果規律下因緣和合的產物,沒有乙個永恆存在固定不變的狀態,也就是佛說的無常。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本身存在描述的缺陷,幫助你去理解這種狀態,而不能執著於語言本身。佛說他說的話只是渡海的筏子,到岸就可以丟棄了。因此,這個空,你可以理解為不真實,無常都可以。

所以,佛要你不要執著於相,不要起心動念就對一件事給出好壞善惡的判斷,因為那都是你自己的主觀感受,還會給你帶來痛苦,不要太重分別心,釋迦摩尼創立佛教的目的是教眾生脫離苦海,因此創立宗教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為了得到門徒布施和無限崇拜,不然他不會放棄王子的生活。

佛學是乙個需要去證悟和體認的哲學,不能僅僅糾結於形式邏輯,那是西方哲學的特點,就像你知道乙個運動的每乙個動作,但如果不去進行練習,就僅僅只是邏輯上知道而已,無法深刻體會,因為你練習的過程會慢慢改變你的主觀體驗和感受,佛說的覺知就是一種需要經過實修才能達到的境界。至於方法,冥想,禪修都可以,這裡就不說了,知乎裡有許多更有經驗的朋友可以給出建議,但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要去行動才行,這個誰也幫不了。

至於說意義,你現在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說不定將來就更換了意義的目標,我個人覺得意義的真正意義在於你探索意義本身,做好當下,不要被過去,未來所困擾,佛說無我,過去的我是我嗎?我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更替,我的思想和頭腦裡的資訊也在發生變化,我的感受也不是恆常不變的,我,這個概念是不是我們頭腦中的乙個概念呢?用佛的話來說,是不是一種幻象呢?

所以只有當下的我才有意義,當下的我不需要為過去的那個我痛苦,也無需為未來的那個我無謂地焦慮,這麼多我都不在乙個時空,你也可以說我們努力做一件事的意義是為了安慰過去的那個我,為了關照未來的那個我,就像對待我們愛的人一樣,我們愛我們自己對吧,你愛乙個人就在當下做點什麼,而不是為他擔憂煩惱,他自有他自己的擔當和應對。

4樓:安真

學佛,務必分清象與相

象,自然現象,客觀現實,

相,因象成相,心上生相,

象與相,實與虛的關係,物質與精神的關係,陰與陽的關係所空者相,

非空者象,

修行的方向,是清理不良心相,去人我眾生壽者諸迷相,達與無相,離象不生相,

迷者亂猜,邪師亂指,就出來了世界是虛假不實的邪說,流毒無窮,貽笑大方

5樓:最後的善

誰跟你說的啊,生靈有自性啊。那是你們,你們為努力生存,認為生命很重要唄,說白了生死都看不透。執著於生,害怕死。

所以努力生存唄。佛是明一切,看透一切,為什麼要努力生存?生來就是要死的?

過程並不重要,因為無常,無恆,結果很明確,會死。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死你活著就會死。

6樓:老彭

不是萬物皆空,而是萬事皆空。

物本是有自性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

但物在事的變化之中,自性被溟滅了。

就如我們人,在塵事中,心體被蒙蔽,陷入無明。

如何認識到心體的自性、明心見性、認識自己、成為自己,就是你的人生意義。

7樓:炙心

曾經我也有過同你一樣的疑問,並且十分深刻。很多知友都回答得很好了,萬物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真空妙有。究竟意義來說確實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你之所以會體驗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你的注意力不停地在物質世界「抓取」,這就好比我們一直有一雙「心眼」,普通人不能決定心眼的看與不看,而通過修行你能掌握這看與不看的能力,能變得自如。

等你有一天發現世界只是因為注意力而存在,你才會明白所謂的物質世界生活只是一場大夢。娑婆世界是所很好的學校,苦樂參半的生活才會讓人有去探索,進而修行的動力。

至於題主說為什麼還要生存並為之努力,想象下,你做夢時候的情景,即使是再光怪陸離的夢世界也有一定的世界規則,而積極向上正是讓你在這個世界能有所進步的乙個世界規則。不知自己是夢中人時,所有的生活態度都是很當真的,已知自己是夢中人時卻是認真而不當真。

8樓:謝謝

佛教不僅認為萬物皆空,而且認為萬物皆有。

單純談空是不完整的。

你聽到談空的方面是對執有的人說的法,所謂相機說法。

就是這樣。

9樓:

佛門的空不是一無所有的空,是真空妙有。是真空,不是僅僅是虛空

還是不要用自己的那點兒小知識去度量了。去實際驗證

如鷹飛過:從不二論、不二法門與覺醒兩步法談談偏空誤解

10樓:回溯師易無學

(看了下答者都是在掉書袋子),本村夫獻一下醜:

佛家說萬物皆空相,道家也如此說,都是對的,因為佛道都是從天界的高度,來談論世間萬事萬物,生老病死的。

但是題主問了,那我們生存並為之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問得好,我相信我們很多人心中都有過此問。

一句話:非大有不能至大無。

不入世又如何出世?無慾望又怎知貪念焚心之苦?不曾動心又怎會修到無情無慾?無選擇又怎知大善大惡在一念之間?

最難的修行是作為普通人的世俗修行,每個靈魂都要修好「做為乙個芸芸眾生」這一關。外修社會工作,內修婚姻家庭。

也就是說,從靈魂修行和前世今生論:

不入世又如何出世?

不親身長期體驗慾望叢林社會又怎知貪念焚心之苦?

不在工作和家庭中起心動念又怎麼能修到無情無慾?

不經歷世俗人生九九八十一難又怎知大善大惡在一念之間?

有人以為經歷三十年的半數人生就可以棄絕一切,去隱居,或流浪,或出家,或放浪形骸,這不過是一種傲慢,是在放大自我。

事實上,我們所能想象到的人生方式古人都走過了。譬如出家,除了從小家窮被父母棄養之後被送到了寺廟出家是可以的,其他半道出家統統都是不務正業。

比如學業有成,出家了;家有妻兒,出家了;當官不做,出家了;父母殷切希望成家立業,你卻出家了;

這些都是造業,是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沒有忍耐,拋棄父母家庭和社會工作,只是為了唯我獨尊的自私自我,遁入廟門也是幻修,是放大自我,不務正業。來世要承受父母和社會的拋棄。

一言蔽之,人生沒有終南捷徑。

11樓:張琨

大部分回答並沒有觸及到痛點。用唯物主義的理念,去認識唯心主義。

《楞嚴經》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

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

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

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

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簡而言之】萬物為空,但使你能認識萬物的是你的真性,並不是你意識上的感覺,也把真性叫做「性光」「真靈」「元神」。生存的意義,當然是像《妙法蓮華經》那樣,得如意摩尼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

自鄙先心。

你們有沒有想過,因果是怎樣誕生的?

人是把他他意識察覺出來的當作明白,然後形成了我明白這個事的感受。

如果你意識沒反應出來,就不會形成感受和認識。 但明白不是依靠意識,感覺,判斷。

你在無意識下也能做好一些事,我不是指肉體本能,而是你靈感一閃的時候,你並沒有思考,沒有去認知外界,也沒有去認知大腦的記憶,但那個結果,自然就冒出到你的腦海裡了。

這個現象是不符合因果的。

但因為人除了極個別超脫的,其餘都是有情有意的,有情有意的人,就是把自己覺得明白的當明白,其餘的當不明白。

但覺得明白的明白只是「感覺」的一種, 就像光線明亮看得清楚,真正造成明白這個結果的,是背後的真靈,或者叫元神。感覺只是給你的乙個事件提醒。

反正我從書上看到,把元神修煉得壯大之後,不用感覺,不用思索判斷,他跳過這些步驟就能直接明白。而廣大庸碌的人,每天專注4個小時都做不到,思想不受控制的開小差。自己的大腦意識,不但不能為自己所用,反而被牽著走。

摘錄一段作為附錄說明:

「我想說的是,悖論,其實就是和因果性相對的東西。我們的數學,本質上就是基於因果性的。比如說,數學的基礎,1+1=2,其實就承認了因果性才能成立,它假設了兩個1能夠放在一起,然後能夠加起來,1+1=2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符號,而不在於1和2的問題。

加號的本質,其實就是因果性。但是很多思考1+1為什麼等於2的人,卻經常忽略+,他們不會思考,為什麼兩個數可以相加呢?其實,本質上就是因果性的存在。

」孩子問父母動物是怎麼來的時候,父母會告訴孩子動物是從單細胞生物進化來的。每個人的大腦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都是因果的。但是因果這個東西,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啊,有些東西,根本不是因果的,所以人就沒法思考了。

但是那樣的話,人就認識不到這個真實的世界了,你知道嗎?」

我:「除了因果之外,還有什麼東西?」

他:「很多啊。比如,『隨機』,還有『突現』!這些都是因果之外的東西。人們沒法理解一些隨機的東西。

「還是有點含糊。但是你也說了,乙個命題,既有矛盾的,也有自洽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能感覺到的只是自洽的命題呢?」

他:「因為我們的認知,就是在因果性和邏輯的基礎上的。如果邏輯粉碎了,那麼我們根本就形成不了認知了,所以自然也就感知不到那些矛盾的過程了。」

你不隨因果邏輯跳出肉體和物質,會發生什麼?有經為證!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

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

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

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

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

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

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

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既然萬物都是偶然的結果,為什麼萬物存在規律?

h7wW 開篇宣告,我乃民x,下文三無產品,小白勿深究,大神求指點 1觀察尺度,小尺度上的偶然是大尺度的必然,以演化論中生命誕生舉例 藉此以衍生獨斷論形式的假設 如觀察尺度無限,則不存在偶然 2規律 預言 此事此時未發生,過去發生是什麼結果 也許不完全以此為依據 故此事未來會如何 人以刀戳穿狗頭 狗...

佛教既然不是唯心,為什麼還說「萬物唯心造」?

喑鴉 這個萬物,指的是萬物的相,即相由心生的意思。這是乙個過於簡鍊而損失資訊的例子,還有我思故我在和存在即合理還有這個回答也看看。 長青 萬物唯心的那個 心 是大家的 心 世俗諦指阿賴耶識,勝義諦指都有的真心。這個 心 不由我們個人的意識轉變,當然不唯心。究竟層面說,不管哪個心,都是不可得的,別太執...

萬物皆空,什麼是有意義的。?

James Chiang 意義 是相對於乙個人的價值觀與執著。對張三有意義的事物未必吸引李四。而 自我 需要外在價值來彰顯,所以,每個人雖然價質觀互異,卻都汲汲營營,追逐各自心目中的意義。佛陀看透了這世間的遊戲,反求諸己,對 自我 生起懷疑。沒看透的,放不下的,無妨繼續追求你人生的意義。所以,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