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城南舊事》這本書?

時間 2021-05-06 12:40:09

1樓:清歡

故事性,惠安館傳奇是讓人著迷的故事,一旦開始就無法中途停下,急切想知道秀珍的結局,急切想知道妞兒的結局,急切想知道她們兩走後的故事。

真實性,以純真孩童的目光開世界,和小偷的聊天,和小偷做朋友,小偷被抓後,傷心地流淚。

感悟性,短短十四年的快樂時光,越是快樂的童年,在父親去世後,越顯得無力承擔。身邊每個時期都有陪伴自己的人,但是時間漸漸沖走了他們,人總是在不停地成長,不停地享受快樂和經歷孤獨。

2樓:北郵橙渡

《惠安館》

惠安館這一章給我的觸動很大,惠安館裡有乙個瘋子,叫「秀貞」,人人都說她瘋,每當我路過那裡的時候,大人都會急匆匆的帶我離開那裡,但秀貞是乙個心地善良的姑娘,她會給我講故事,幫我染指甲,給我紮辮子......我也發現她很愛小桂子和思康,丈夫的拋棄加上孩子的遺失,她的精神漸漸出了問題,她只是太愛小桂子和思康了,她太想讓他們回來了,可這一切在外人看來就是瘋子的行為,從來沒有乙個人會想這是誰把乙個年輕貌美的姑娘逼到了這般地步……

還有就是妞兒,當我知道她不是她現在的媽媽生的,爸爸也不是親的時候,我的反應和英子是一樣的,而妞兒卻非常淡定且語速快地平靜的講完這句話,這個女孩到底經歷了多少啊……她的手上,腿疼全是傷,爸爸打媽媽,媽媽不開心了就打她,她身上的傷和那個一起喂小雞的女孩完全聯絡不到一起啊……

她會唱戲,她說「我愛隨我自己,願意唱就唱,願意給誰聽就給誰聽,那才有意思。就比如咱們倆在這屋裡,我唱給你聽。」她是乙個隨性但不隨便的人,她曾經說她要去找她的親生父母,雖然這可能是小時候說的話,但也可以看出她是很「敢」的。

無論最後怎麼樣,還是要往前走的,不要停下腳步,即使結局悲慘。

3樓:胖夭夭

書評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城南舊事》,我想寫一些心得體會,久久不能下筆,不知道是因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還是陷入對書中人物的同情。

《城南舊事》描寫的是作者林海音3歲到13歲居住在北京時發生的事。這本書通過乙個小女孩的視角帶我們走進了一些小人物的生活,有住在惠安館的「瘋子」、整日遭受父母毒打的小妞子、想要一起看海去的小哥哥、好看的蘭姨娘、宋媽的丫頭和小栓子等等。剛開始讀這本書,只覺得處處藏著小孩子的純真無邪,後來,書中的人物乙個個都離去了,「爸爸的花落了,我也長大了」,悲傷久久不能散去。

許多事在小孩子心裡都變得很簡單。在大人看來要離住在惠安館的瘋子遠遠的,小孩子看見她笑便想過去同她講話,陪在她身邊聽她嘮叨,記住她說的「要將小柱子帶過來」,偷偷將自己母親的金鐲子送給她們做盤纏,一切的一切在大人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合常理,卻只有小孩子乙個人溫暖了「瘋子」的心。在大人眼中的賊,在小孩子眼中只是乙個蹲在草地裡的小哥哥,「我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分不清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樣,但是他的嘴唇是厚厚墩墩的。

」嘴唇厚厚墩墩的就是乙個老實人,是那個約好一起去看海的小哥哥。爸爸雖然和蘭姨娘有些不恰當的舉動,但是蘭姨娘走了,「我」還是有些同情爸爸,想要去給爸爸買些豆蔻。作者描寫的感情是那麼的細膩和真摯,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得到。

希望大家都能讀到這本書,都能夠體會到小孩子細膩真摯的情感。

4樓:麥子備忘錄

剛看完,

坐著用小孩子的思維講述了自己在北平的童年故事,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用一些瑣碎的小事,人物,講述乙個孩子的眼光看到的世界,沒人世故的評判,只是單純的講故事

5樓:愛吃士多啤梨醬

從小時候起第一次讀到,就是一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記得那時還會刻意模仿林海音的筆法這一些回憶類的散文,雖然拙劣,空而無物,但也是乙個小孩子對於文學世界的一次美好觸碰。

不管是冬日成群的駱駝隊,還是扎在牛犄角上的狗尾巴草,不管是惠安館擁擠的小胡同,還是老北京霧濛濛的玻璃牆,故事裡美麗的蘭姨娘,敏感的小英子。每乙個場景每乙個人物就像是印刻在我的童年一樣。

以至於到今日,我仍然希望自己能有敏感而容易震顫的靈魂,纖細又充滿靈氣的筆法,生動又蒙著淡淡感傷的回憶。

也罷,不過是一時囈語,人生走過二十多年,還是沒有辦法準確表達自己,又如何凝成文字?距離往日夢想越來越遠了,我們也只能慢慢退化成乙個平凡人,只希望,這個平凡人仍然熱愛閱讀,仍然熱愛人生,仍然喜歡交流,仍然不願意看到傷痛,仍然願意影響他人。

就如席慕容所說,乙個在文化困境中流離的靈魂,卻以整個生命的光和熱情修補每一道傷痕。共勉

6樓:

童年之書,往事之書,追逐群狗與自由的書。可能我老了,我會在滿城風雨的窗後,獨自垂淚涕泣看的書。林海音以這本書足以進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殿堂之列。

7樓:

前段時間睡前會聽一段書,聽了《城南舊事》,把外地富家小姐移居到老北京的生活描寫的活靈活現的,後來去看了電影,看完電影心裡難受的後來就聽不下去這本書了。

會忍不住想起逐漸老去的奶奶,會在深夜想起過世的爺爺,心裡難受,為什麼人長大的時候親人就會老去呢?越長大身邊的朋友也越少,走著走著老朋友就再也沒聯絡了,回想起過去只能感嘆一句「往事不可追」。

早知道讀完這麼難受,不如不讀了。

8樓:約讀書房

文|青島約讀書房嶽瀚老師

提到近現代華語文學界的紀實性回憶作品,有兩部是無法繞去的。一是魯迅(1881-1936)於2023年出版的《朝花夕拾》,另一部可以認為是台灣籍女作家林海音(1918-2001)於2023年出版的《城南舊事》。並且,單從名字上講,《城南舊事》的回憶味道也要濃於《朝花夕拾》。

在「回憶」的維度上,「舊事」一詞,彷彿將一切都表明了。有意思的是,《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而即便沒有《朝花夕拾》這個名字,《城南舊事》也是乙個更具意蘊的語彙,所以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儘管二者都很「直」——但「舊事重提」,顯得過於市井、家常了。我們拒絕浮誇、一味追求華麗辭藻的作文。

但有些時候,「文學」也需要一抹色彩的——文學色彩。這是作者創作的無意識,也是一種切實的閱讀與欣賞需求。

作為一位女作家的作品,《城南舊事》文字的細膩是無疑的。大多數女作家天生敏感,加之是對童年往事的回顧,就更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了。無論是快樂的童年、憂傷的童年,甚至是悲慘的童年,只要樹立起回顧的意識——回顧童年,開啟了實質性的回顧舉動——書寫/解讀童年,「你」就會對它格外小心。

樂也好、苦也罷,但因屬「童年」的範疇,回憶的主體——「你」就會想盡方法不要將其「玷汙」。「快樂」、「憂傷」、「悲慘」……是童年的屬性某一面;但它還有更為「基礎的」性格——純淨。所以,筆觸的細膩,是回憶式作品一鮮明特徵。

在《惠安館傳奇》部分,作者寫道:

秀貞的臉微微地漲紅,她起我的手,看我染的指甲幹了沒有。她輕輕地吹著我的指甲,眼皮下來,睫毛像一排小簾子。她問我:

「小英子,你明白了嗎?緣分?」她並不一定要我回答,我也沒有打算回答她,只是心裡想著,這樣的長睫毛,有乙個人也是有的,我想到西廂房我那位愛哭的朋友了。

百餘字,集合了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讀這段文字,會明顯感受到節奏的遲緩,意境的溫潤,不由生成一幅惆悵的畫面:秀貞的痴情/病態、對英子的「投入」;英子的天真、機靈……這樣的「片段」閃現在頭腦、陶醉於內心;情感飽滿,引人深思。

當然,因「維護童年」而做到的細膩,也並非女作家的專屬。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我們體會到了「革命家」的細膩: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靈魂!

甚至,這短短五十字,「細」到了淚點的生成。

如果將回憶式作品的圈子擴大,我們也許會想到蕭紅(1911-1942)和她的《呼蘭河傳》(2023年出版)。細膩,固然是蕭紅的風格(之一)。但相較於《呼蘭河傳》,《城南舊事》中並沒有過多的諷刺——蕭紅童年時代的境遇無法和林海音的相提並論。

童年期的蕭紅,除了祖父,沒有更多的人喜歡自己、關心自己;而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呢?很少有人不喜歡自己。因此,面對童年的不在,兩部作品均呈現出愁、哀、怨。

但在《城南舊事》中,讀者很難找到憤怒的因子。而在《呼蘭河傳》中,譏諷、嘲笑、奚落「無處不在」。

這是一部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作品。全書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就從某些方面示意了「我」/英子的家庭境況——起碼是中產階級家庭,否則不會出現「宋媽」這樣的人物形象。因此,簡單講,「我」是乙個大戶人家的孩子。

講到這,並聯絡書的內容,不覺想起一義大利的兒童文學作品及主人公——《愛的教育》和安利柯。「……安利柯在『論』自己的同學時,帶有一定『聖人』視角,這一點也是無疑的。家庭知識氛圍濃郁,平等意識瀰漫,帶給他一雙敏銳的觀察人與事物的眼睛,乙個周密的思考、分析問題的頭腦,以及強大的對待事情的氣場。

所以,安利柯的日記之所以『好看』,筆下的人物之所以『好玩』,與他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結合這段對安利柯的分析回看英子,會發現他們的「事蹟」具有某些相似性。也許有讀者會說,在《城南舊事》中捕捉不到太多「家庭平等」的影子。

甚至在英子父親「林先生」的身上,體現著周朴園式的封建家長作風。但若回至特定的時代與地域。林家在「意識」方面還是走在了前列。

家教之嚴,可視為家風的傳承,也為愛的彰顯。而「兩個銅板」故事之前的「不愉快」,像極了《愛的教育》中《爭吵》故事的尾聲部分。所以,「折尺子」與「追打」,並非總體中的主流。

但,對於這位「林先生」,不妨多說一些。父親究竟是乙個怎樣的人?首先,他表現出對「他者」的接納,尤其是一些所謂的「惹事的人」(母親語),例如青年學生「德先叔」。

因此,從大的層面講,他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禮,表現出進步的一面。但同時,他畢竟處於乙個「舊時代」。舊中國男性身上的醜陋習氣,同樣在支援進步的「林先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進步與落後,是一對天然的矛盾。但「如此」進步與落後,對於此時(新與舊的急劇變更)、此地(剛剛結束帝制的中國)而言,並非為了呈現一種歇斯底里的對抗,而是一種真實的客觀還原。所以,「林先生」對時代、道德倫理的認知,無需帶上太多價值判斷的標籤,因為他就是乙個特定時代與地域的「正常(男)人」。

英子眼中的「老北京」,是《城南舊事》的精華所在。(由於是「英子『眼』中的世界」,為了突出這種「視覺性「,同名電影《城南舊事》,

對扮演英子的小演員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一定要有一雙不一定漂亮,但一定要「大」的眼

)甚至可以說,《城南舊事》已成為「老北京」的代名詞。琉璃廠、

「沙灘」、

天橋……既是作品中提及的地理座標,更是一條條歷經滄桑的京華文脈。它們隨著城市命運的跌宕起伏出生、成長、衰敗、新生……所以,它們帶有體溫、擁有生命。也就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所說的「歷史是『記憶的生命』」。

而在懷舊之風瀰散的當下,「老某某」成為很多人追逐的「偶像」,胡同等帶有「老北京」印記的風物,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甚至是時尚文化的「代言人」。但,即便一條條文脈今天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軀殼的存在。時代變了,很多事物的精神也就難以固存。

所以,今天的「你」很容易置身於京城的琉璃廠,但再也無法看到身穿長衫的「知識分子」;而被保護起來的胡同,是當下京城遊的主力專案,但胡同的悠長、「磨剪子嘞戧菜刀」的意境,又如何獲得?

所以,記錄,使很多東西永恆。就像作者在本書「代序」中所說:「為了回憶童年,使之永恆,我何不寫些故事,以我的童年為背景呢?

」所以,《城南舊事》的寫作,為作者留住了童年,也為「老北京」留下了些許「精神性」。譬如,若想真正把握琉璃廠的精神核心,是前往今天作為文化園區的琉璃廠,還是讀一讀具有「老北京」意蘊的文學作品?

此外,英子眼中的「老北京」,既有城市景觀,更有城市中的人。如果說英子眼中的景觀勾勒出一幅幅京華盛景,那麼出現在視野中的人,則是繁鬧背後的苦澀圖景。「瘋子」、「小偷」、蘭姨娘、宋媽……這些都市中的邊緣人,身上揹負著無解的難題。

因為這些難題的出現,很多時候並非個人因素所致。秀貞的「瘋」,源於思康的別而不歸;草堆裡的「小偷兒」,顯然不具有鮮明的「壞人品格」;蘭姨娘被人從蘇州帶到北京,那年她十四歲;如果宋媽不離開鄉下,想必她就不會失去兩個孩子,但她是不是必須進城「打工」……所以,難題也好,悲劇也罷,帶有一定的時代性。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秀貞、蘭姨娘,甚至與英子同齡的妞兒身上,讀者能夠看到抗爭的一面。

並且,在純真的孩子的世界中,無所謂「瘋」與「不瘋」。

對逝去的留戀,過往的懷念,是作者的情結,也是正常人的一種普遍思緒。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逝去」可能變得更加慣常,越來越多的未來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過往」。這彷彿是一種難解的悲哀。

但,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這種悲哀轉化為財富——記錄。它會為自己留下乙份難得的成長珍藏,也為他人、尤其是後人留下一本關於時空的資料參考。

2023年1月22日

西海岸·克魯澤(青島)研究室

如何評論《拖延心理學》這本書?

申屠龍奎 不請自來。大家在買書的時候請注意避雷。一般我們指的 拖延心理學 指的是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而不是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彭清清編著的 拖延心理學 北工大出版社這本在目錄 內容和封面設計元素等方面,高度 借 chao 鑑 xi 了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那本,而且紙質非常簡陋。噹噹自營的...

如何評價《皮囊》這本書?

wwqzi 只能說,第一本讓我心生厭惡的書,作者以成功者自居,以高人一等的口吻描述著自己的經歷,在看似克制冷靜的文字裡粉飾著自己的虛榮自私,前幾篇還沒太明顯,後面真是越來越讓人討厭。 草木 一本書讀了乙個月了,皮囊講了好多東西啊,靈魂和肉體,信仰和生活,故鄉和他鄉。痛苦的人看見痛苦,依戀的人看見依戀...

如何評價《躍遷》這本書?

蘑菇大頭 這本書,我讀過。兩個月之前讀過的,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我讀這個書,是乙個朋友在讀,他把這本書放在車上,某一天,他來找我,然後,我在車後排座位上看到了這本書,我開始之時翻翻,後來就不要臉的強搶先閱讀了,我現在還記得,我是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整本書,然後又花了乙個禮拜左右的時間,回頭翻翻前面閱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