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中的心和陽明講的良知是什麼關係?

時間 2021-05-31 06:54:12

1樓:wstc999

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

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雲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干?

來不預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餘黨。

其製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後德,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寧,不動干戈,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聖矣。

--- 《印光法師文鈔 ·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

《大學》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上明字,即是克己省察之修德。下明德二字,即是自心本具之性德。

欲明自心本具之明德,非從克己省察修持不可。進之,始可言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之親民,即是各盡其分之意。

止於至善,即是居心行事,自行化他,悉皆順乎天理人情,不偏不倚之中道。能如是,為聖為賢,可得而致矣。且佛法之教人,在於對治人之煩惱習氣,故有戒定慧三學,以為根本。

蓋以戒束身,則悖德悖理之事不敢為,無益有損之語不敢說。因戒生定,而心中紛紛擾擾之雜念漸息,糊糊塗塗之作為自止。因定發慧,則正智開發,煩惑消滅,進行世出世間諸善法,無一不合乎中道矣。

戒定慧三,皆是修德。由正智親見之心體,乃明德也。此之明德,在中庸則名誠。

誠,指淳真無妄,明德,指離念靈知,誠與明德,皆屬性德。由有克己省察修持之修德,性德方彰,故須注重上一明字,則明德方能徹見而永明矣。---《印光大師文鈔· 三編 · 卷四

2樓:bmw1683

心是主觀意識,物是客觀世界。

知是心的功能,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潛能。

「良知」是公升級版的「知」,是個相對概念,沒有絕對的「良知」,只有相對於過去的「良知」。

在實踐中不斷公升級「知」的過程,就是「致良知」。

關於陽明心學,心即理和良知。如何才能檢驗自己的良知是真良知

lee 在王陽明看來,天理是先驗的,是客觀存在的,貫徹天人,在天就是天道,在人就是人性。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 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王陽明 尊經閣記 對於他來說仁義禮智信就...

王陽明講的「心無外物」應當如何理解?

皓首道德經 心外無物,這是乙個涉及人類認知,驗證整個認知框架搭建是否合適的問題。心外無物等同於心物一元。儒佛道三家都研究人性,也就是道。本人喜歡用 道德經 的思想來回答問題,因為 道德經 篇幅短,文字精簡,本人更容易看明白些。下面是本人回答,希望你滿意。首先,道與物 和其光,同其塵 組成萬事萬物,昔...

王陽明心學的心指的是什麼?

關鍵下一秒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之心,佛心,如來藏心,自性本體之心,覺照之心。見聞覺知嗅嘗之心。不二非一之心。空無所有不斷滅無為法之心。 荒村大佬 心 乃萬物之感受 幼小時,我們不需要懂太多道理,依然能懂大人們的言語的溫柔及挑釁。少年時我們沒學太多知識依舊能感受到老師及大人們的言語中的是非對錯。我們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