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講的「心無外物」應當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6-02 05:09:10

1樓:皓首道德經

心外無物,這是乙個涉及人類認知,驗證整個認知框架搭建是否合適的問題。心外無物等同於心物一元。

儒佛道三家都研究人性,也就是道。本人喜歡用《道德經》的思想來回答問題,因為《道德經》篇幅短,文字精簡,本人更容易看明白些。下面是本人回答,希望你滿意。

首先,道與物「和其光,同其塵」,組成萬事萬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在人表現為見聞覺知之性。「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道能出於口裡面,不管口裡有沒有食物,都淡乎其無味的道,不就是能嚐之性麼?同理,視之不足見的不是能見之性麼,聽之不足聞的不是能聞之性麼?同樣的,「搏之不得名曰微」,不就是能搏之性麼?

所以,道在人表現為見聞覺知的精神。

其次,人對世界的認知,建立在見聞覺知的精神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上。所有的物質世界都被人賦予了個人的精神,表現為能見、能聞、能觸的主觀能動性。看到樹,樹既是能見,同時又是所見。

「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

第三,人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並不客觀。人類所謂的客觀建立在人的認識基礎上,事實上,不同的生物,對於同樣的物質世界,有不同的認識。譬如,人眼能見的,只侷限於能見光的範圍。

而可見光之外,紅外線,紫外線中的世界,是不是也是客觀存在的?譬如,人耳能聽的,只侷限於能聽聲波的範圍。而能聽聲波之外,超聲波,次聲波中的世界,是不是也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所謂的客觀物質世界,都被有意無意地加入了主觀能動性。心無外物,心物一元,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2樓:凡星

我喜歡她,心裡一直想著她、念著她,她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最好的,沒人能和她比。

當有一天,我心裡不再喜歡她了,她也就和路邊的一棵草、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樣了。

再想起她的時候,覺得平平無奇。想不起她的時候,她也就同路邊的一顆草、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樣歸於虛寂。

同乙個人,她的價值、她存在的重要性和真實感不在於她自己,而在於我的心。

3樓:如我律令

物在這裡指的是事。心外無理自然心外無事,也就是心外無物。花開在山谷裡,在被我看見前,它對於我來說並不存在。

當然並不是真的不存在,但被我看到之後,這花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因為了我的介入。吾心自足,萬物皆備於我,心外無物!

4樓:高明

講點好玩的東西,

心就是意識、精神,擴充套件開來,

意識也包括人類建立的意識形態、國家、民族等等。

心外無物,就是國家、民族永存,不論時代變遷、物是人非。。

所以再推論,自由民主永存就是王陽明??

再講點好玩的,

也許根本沒有人類,我們每個人都是缸中的大腦,像martrix裡面一樣。。自然心外無物。。

5樓:白明剛

王明陽的心學的書沒看過,但是了解過其生平。首先是他,在結婚典禮上人不見了。最後找到人,是在乙個道觀裡。起因是和道士聊天,然後打坐,第一次就坐了一天。

其次,其父是高階知識分子,所以從小就和父親學習了朱程儒書。有個小故事是王明陽格竹,大學裡說:至知在於格物。

那麼心無外物,其實就是字面的意思。但是這個標準太高了,能略有達到的都是大德。

6樓:王喂鳥

知行合一知解釋為感知良知

你對於外界的一切認識,都來自於自己的感知。你的感知,是第三人稱的,而不是上帝視角。意思是說:你認識的世界是基於你的感知之上的你以為的世界,而非純粹客觀無死角。

有了這個基準就不難理解心外無物了。你所感知到的一切主觀認識稱之為心,那麼超越你的感知之外的,是沒有的。

我個人認為個人認為個人認為:真的能運用或者明白這個點,需要乙個大前提:明心見性。禪宗叫開悟。 道家叫見道 。

明心見性是次第,凡夫俗子的心各種混沌各種慾望各種無明,不修心是沒有辦法確認自己的感知是否屬於良知範疇。

7樓:氣壯吐長虹

心無外物,實質上是說修心的重要性。這個需要悟,心學的概念是無法用文字準確表達出來的,所以從字面解釋的絕對不是心學的悟道者。心無外物算是心學的入門級概念,也是終極境界,也就是說,想入門心學首先要強迫自己去修心,盡量靜下來,正視自己內心,這時要盡量忘記外界的事物的干擾,到達心的原點。

而後當你想要做某件事的時候,再從這個原點出發,剝離繁冗複雜的外界環境干擾因素,直達你想要到達的目的點,然後自然而然就知道你該怎麼做事情了。所以說心無外物是心學法門,而真正做到心無外物則需要長時間持續不斷的修煉,和強大的知識儲備,這樣再遇到事情的時候會很快直達心的原點,然後排除干擾,做起事情來會讓人覺得游刃有餘。

8樓:同八

心外無物和格物窮理顯然是兩條路。乙個是一體的視角,乙個是分開人與物的視角。其實這東西很好解釋,關鍵還是自己的感覺和悟門吧。

我舉個例子,當你全身心的沉浸在某動聽的歌曲,某優美的景色,某危險的時刻,是否有人我無分的感覺呢?

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 致良知 ?

我記得最開始接觸王陽明是因為當年明月的關係,在講王陽明的時候他把 道 這個概念講的特別玄乎,書裡是這麼說的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當時覺得很玄乎,可後來發現儒家真有這樣一門學問,掌握了之後對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價值,都會受益。王陽明講的就...

王陽明所說的 心髓入微處用力 應如何理解?

河山與蟲二 不請自來,哈哈。學問做的越深,越要往細微處用力,把自己覺得可有可無,可東可西,不甚明了的地方一一剖析清楚。好比搭積木,下層做的越精細,越不留死角,越能搭得高。 原話真正出自 與黃宗賢 五 王文成公全書 卷四 全文如下 僕近時與朋友論學,惟說 立誠 二字。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

王陽明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實踐?

yonghewph 個人認為王陽明先生的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是個哲學認知。想將哲學認知應用到社會實踐存在一種轉化,從哲學認知向社會學邏輯的轉化問題。哲學是基於人性的思考,不需要考慮時空和環境。而社會學對當下的環境變化趨勢和主流行為邏輯的界定要有清晰認知。脫離時空談社會學是很荒唐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