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陳述句還是反問句?為什麼?

時間 2021-05-06 01:28:07

1樓:無奇之道

簡單回答:

是陳述。

詳細回答: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被xx,描述的是乙個被作用的關係

:就是畏懼,敬畏。

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人被畏懼的,不可以不敬畏。

光從字面理解,這句話就顯得很突兀,插在這裡莫名其妙的。

其實這只是人們沒能理解其更深層次的本質意思。

人被什麼東西恐嚇?

被自然法則。

自然法則拿什麼來恐嚇人類?

拿人類未知的事物來恐嚇人類。

對未知的事物要保持敬畏,這是生靈經過自然界優勝略汰的法則淘汰後所學到的。

這句話的本質意思就是:

自然法則的「未知」使人類感到畏懼,所以人們對未知的事物不可不敬畏。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黔驢技窮》的故事。

世人只看到這個故事裡,對老虎膽怯的諷刺,和對驢子只會表面功夫的諷刺,卻沒有看到老虎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心。

連老虎這麼猛的生靈,都會對未知事物保持敬畏心。

而人類這麼弱小的生靈,僅因為掌握了有限的已知的事物的規律,就自以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主觀意願,去肆意妄為。

這樣做,怎麼能不招致災禍呢?

完整回答

徹悟道德經第20章獨貴食母,唯道是從

2樓:儒神我有錯

陳述句。

老子篇章沒有反問句,老子整個篇章都是像再說道理一樣,背後都有有明確觀點的,而要是反問句,那麼顯得觀點不夠明確。

比如可能就會有人問:「到底是可畏還是不可畏?你怎麼知道他說的是什麼」跟這種人沒法談,他要是說不可畏,我也無法拿出具體的道理反駁,除非老子自己來說。

就像孔子裡那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來是一句齊王問政,孔子告訴他「做君王,就做好君王該做的事,做父親,就做好父親該做的事,然後臣就會忠心,兒子也有孝心」,可是在那些人眼裡,就被扭曲成封建思想,但從這句話字面解釋也有道理,這我還能說什麼。

所以陳述句會更有觀點性,不覺得老子會做這種蠢事,搞成反問句給人猜。

道德經裡「善人者,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如何理解?

勁松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是修道進德的 心法 前提。聖人的使命是什麼?是常善救人救物,傳遞光明 襲明...

《道德經》中的管理哲學有哪些?

中國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書不是 論語 也不是 周易 而是 道德經 不僅是在中國本地,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該書有很大的含攝性,因此讀者很容易和他的經驗思想鏈結,產生新的詮釋。我常把它比喻成一面鏡子,每個人去看,鏡中的影像都不一樣,但是鏡子還是原來那一面。每年在坊間都可以看到新出的解讀本,累計加起來上千種也...

道德經中的德到底指的是什麼?

瀟財神 威望,實力,影響力等,有形資產 無形資產的總和。德,是獲得了道的實像。道,是如何獲得德的虛像 理論 道德經 如何依據 道 獲得 德 的書。舉一反三 形勢,形是勢的實像,如何創造 形 來取得 勢 例如誰誰 不德 誰誰 德衰 翻譯一下,就是Hold不住了。 覬覦山水間 容,包容,包納萬物的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