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怎樣實踐得道,老子的立場?

時間 2021-05-29 22:23:01

1樓:午後陽光裡的哈欠

合一之道----《老子丹道21訣》

原名:《太上洞玄靈寶觀妙經》?

摘自:《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元吾氏注】

1、《太上洞玄靈寶觀妙經》與《太上老君內觀經》和《太上老君說了心經》同樣,記錄了老子所傳的早期丹道,其五時七候被作為早期丹道標準。後代丹經基本源於此。

2、丹者,單也,一也。本源之一。丹道者,合一之道也。

(*整理斷句:元吾氏。括號部分:元吾氏註解。)

【正文】

1、夫欲觀妙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

2、然後澄靜其心。(靜心。靜:則雜質自澄)

3、所思次束次滅。(雜念來乙個澄滅乙個)

4、習之既久,其心漸閒。(時間長了,心念逐漸靜閒)

5、唯滅動心,不滅靜心;但凝空心,不凝有心。

6、靜心之上,豁然無覆;靜心之下,寂然無載。

7、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誼,其志唯一。

8、若束心太急,又卻成疾,發乎狂痴,是其候也。(勿拔苗助長:心不可急躁強求,反成狂痴----後代丹經喻為「走火、武火過強」等)

9、心若不動,又須放任,恒自調適,勿令結滯。(勿動靜失衡:心不可完全不動,反成結滯----後代丹經喻為「氣滯、文火過弱 」等)

10、處誼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靜也。

11、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鑑乎。

12、靜久神凝,天光自發。(神:靈。天光:天界之光、靈界之光。----靜久自然神凝,神凝後,開始自發見到靈界。)

13、勿舉急求,致以乖自然。(緩急順其自然)

14、於靜境中見無所取。(無雜念:意識不參與靈界的境相。----純旁觀、純客觀)

15、若有所取,則偽亂真。(有雜念:意識參與靈界的境相,則創造幻相、擾亂真相。----後代丹經喻為「見魔、入幻」等)

16、久而行之,自然得道。(時間長了,自然得見終極真相----本源之道)

17、夫得道者,心有五時,身有七候。(得道者之路:心態的五個階段+身體的七個階段)

18、一時,心動多靜少;(雜念多、主觀多、客觀少----後代丹經喻為「陰神」狀態)

二時,心動靜相半;

三時,心靜多動少;(雜念少)

四時,心無事則靜,有事還動;(動靜順其自然)

五時,心常與道冥,觸亦不動。(無雜念、純旁觀、純客觀----後代丹經喻為「陽神」狀態)

19、七候:

一者,心得真定,不雜囂塵;(心定)

二者,宿疾蠲消,身心清爽;(祛病)

三者,填補虧損,覆命還年;(健康)

四者,延齡度世,名曰仙人;(延年)

五者,練形為炁,名曰真人;(形:肉體。炁:祖炁/以太、以太體/真炁體。炁者,意之體也。太上雲:「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六者,練炁成神,名曰神人;(神:靈、靈體。《雲笈七籤》卷八:「神者,靈也。」《正統道藏:洞玄靈寶定觀經注》:「靈者,神也,在天曰靈。」)

七者,練神合道,名曰至人。(道=萬物本源)

20、其於鑑力,隨候益明。(通過七候來鑑明實效的七個階段)

21、夫久學靜心,都無一候,但令穢質殂謝方空,欲成真道,未之聞也。(靜心學了很久,還沒有七候、沒有空除雜念,還妄想成道,沒聽說過。)

(*關於以太體/真炁體和靈體:請參考另篇博文「人的多次元複合體結構」。)

【附:老子內觀法】

摘自《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太上老君內觀經》(2)、《太上老君說了心經》(1/3/4)、《老君西公升經》(5/6/7)、《太上老君內丹經》(8)。

1、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修道的基礎)

2、內觀之道,靜神定心。(神=靈,心=意識)

3、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念萬變、旁觀其變、萬變不離其"觀")

4、無心無動,有動從心。(動靜順其自然)

5、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

6、觀諸次為道,存神於想思。

7、彷彿象夢寐,神明忽往來。(半夢半醒中,神遊自發產生。神明:靈、神靈、神之光明)

8、神中有神,是我自然之道也。(神中有神:參考另篇博文「人的多次元複合體結構」或者「太上老君內觀經」)

"丹經萬卷,不如守一。"----老子

「心源清徹,一照萬破,亦不知有物也。」----[晉]《靈寶經》

「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誡。"-

---老子

「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釋迦牟尼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型生。」----[宋]晁迥《昭德新編》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2樓:蔣學駑

《道德經》第一章就寫了啊: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門都在這裡了,還不明顯?

所有頂級的體悟名篇(比如聖經、大學、孫子兵法),一般都會開門見山直說的。

3樓:b0bo ho0p3r

老子實踐得道的方法都寫在《道藏》裡,裡面資料很多

拈幾個重點的,如《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老君說了心經》《老君西公升經》《太上老君內丹經》

4樓:無極中太極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巨集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侷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侷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人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2(異)為陰陽:模擬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5樓:only xc

比如「致虛極,守靜篤」,一般認為,這就是道家靜坐內觀法的描述。

比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般認為,這也是道家靜坐內觀法,講的是靜坐內觀時,逐漸減少雜念,使大腦入靜更深。

各種宗教修、現代各種靈修,核心都是一樣的,從肯·威爾伯的《意識譜》、《一味》等書、元吾氏的修練總結裡,很容易相互比較、佐證得出結論。

《老子》裡「存」的意思?

天津子謙 天津子謙不才,概論 存 意,或有助益。近有而似無者,存 也。似存而或非者,若存 也。確有而不詳者,在 也。確有且詳者,在者 也。字 詞 者,古義必真,鮮有疊字之詞。句讀標點無多。故釋經據典,必盡合時代,方近真義。 上山打老虎不在家 存就是存在。不過第四章的重點確實沒在這裡。道衝,萬物之宗,...

如何才能真正的讀懂老子?

香煎水果莎拉 老子以道天地人來說這個世界 人效仿地 法 天 法 道 道是自然 自然而然 所以人類社會也應該是自然而然的 然後就是那些處弱,柔等,都是因為反者道之動而提出的為此兩個目的,1.讓當時統治者知道人民群眾的力量2.讓無權無勢的人知道該慫就慫,慫不丟人 自于後來由此引申出來的別的東西,只是以老...

老子的作品哪個版本最好?

皓首道德經 還有乙個關鍵點,就是看開篇兩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怎麼註解的,第二個道與第二個名是什麼意思。因為 道德經 有明文說明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道與名就是從事 守持的意思。第乙個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