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時間 2021-05-14 14:36:25

1樓:龍江秋月

老子所說的「道」並不是虛無的本體,也不是「視之不見」的精神,而應當理解為存在於宇宙之間的陰陽之氣。同時,天有天氣的陰晴變化,地有地氣的寒暖變化,人有人氣的一呼一吸的強弱變化,從而維持著「天、地、人」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

老子從《易經》中吸取合理的因素,創造出「道」來。老子認為,一切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凡是人為過多的干預,都會出現陰陽之元氣的重大改變,從而產生一利一弊的情況。只是有時利大於弊,有時弊大於利而已,或者眼前表現出利大於弊,而長遠則表現出弊大於利。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的教化思想。「無為」二字並不能理解為「不為」,應當是在順應自然規律中的「盡力而為」,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積極狀態,而不是簡單理解為消極待命、守株待兔的「不作為」。這是一種更高的「有為」,而不是聽之任之,聽其自然或任其自然,而應當理解為是在順其自然之中的積極有為。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等,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同時,他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命題與《易經》中的否卦和泰卦的轉化是一樣的道理,泰卦的下一卦就是否卦,就像老子說的「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就是告誡人們要懂得惜福,在人生春風得意的時候,要有憂患的心理意識,就不會很快進入否卦,或避免走否卦。老子僅僅是告誡人們福中潛伏著禍,但人們如果能做到「得意不忘形」,禍就不一定發生了。

同樣,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不是說禍中就一定有福,而是說從禍到福要經過漫長的磨鍊和奮鬥,才有可能抵達福的彼岸,就像否卦和泰卦一樣相鄰很近,但人生從否卦輪迴到泰卦卻要經過六十三卦後,才又回到泰卦;而從泰卦到否卦只是一步之遙。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與《易經》如出一轍,具有合理和豐富的人文教化思想的核心。

在社會人文教化中,老子主張,首先要正確引導民眾的名利觀,對待名和利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更不能損人以求;其次要求為政者應當以身作則,為民眾作出表率。如果為政者自身私慾難填,將會給社會人文教化帶來極大的危害。

老子認為,人們應當從人欲物累和名利資貨的束縛和壓制中解脫出來,要正確看待自己個人的得失,保持自己人性的純真和自由。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十三章》)人生之所以有大禍患,其根源在於人之有大私慾;如果人沒有大私慾,什麼會有大禍患呢?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三十三章》)

人如果能戰勝別人只是說明你有力氣,如果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乙個真正強大的人。人只有做到知足才會常樂,才算是真正的富有。如果乙個人私慾很大,欲壑難填,那麼不管什麼時候他都是貧窮的。

人只有做到堅持不懈,才算是真正的有志氣。人只有做到不失去做人的根本,才能做到真正的持久。所以說,人只有實現身死而精神長存的地步,才算是真正的長壽,也就是實現了人生永垂不朽的目標。

所以,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九章》)說明功成身退是人生的自然選擇。老子主張做人做事不求「圓滿」,因為「圓滿」之後必然虧損,反而會給人帶來禍害。老子又說: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所成。」(《道德經·十五章》)也就是說,只有能保持「道」的法則,不求人生的圓滿,才可以做到不斷敝舊生新。

在看待名利得失問題上,老子認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四十四章》)說明為人處世如果過分貪求名利,必然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過分聚斂財富,也必定會遭到更慘重的損失。

因此,做人應當知足常樂,才不會受到羞辱;做事要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只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平安。

2樓:

老子的思想中透露出乙個核心觀念是:「越是有形的東西越是不長久。」看得見的比看不見的更加有形,在可見的東西中動的比靜的有形,總之,越熱烈的、越鮮明的東西越不長久,越容易毀壞。

因此無比有高明,靜比動高明。這種觀念可能與老子本身是史官且身處亂世有關,他很容易看到,在乙個國家中,君主越愛用兵,國家越容易敗亡;作為個人,越想表現自己聰明,表現自己高人一等越容易死,熱烈的東西總是不長久。作為亂世之中的人對於生命的易逝也是感受深切,對於生活的平穩和生命長久的追求也會比和平時代的人更加渴望,很容易因此而得出「越是有形的東西越是不長久。

」與這種觀念對應的老子對道的看法,如果沒有道來托底,這種觀念也很難成形。老子道有兩個最大特點:1、長久,它在萬物之先就存在了;2、無形無象,恍惚不可捉摸。

這兩個特點恰好對治了老子的問題,老子追求長久,國家的、人民的以及自身的長久,而道是長久的;老子發現越是有形的東西越是不長久,而道是無形無象的。老子對現實的深切感受與他對道體悟相結合便可以得出了乙個結論:越靠近無,越長久。

長久的東西總是無形的,可是作為人總是有形的,人總有乙個具體的乙個身體,國家也是有形的,國家總會有土地和百姓。老子在有形之中趨向無的方法是:使得自己不執著於有。

很顯然的是,人的行為之所以會變得熱烈,變得鮮明是因為人有慾望,有追求。但是執著於追求的結果往往是自身的毀滅,因此老子提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聖人做事不會執著於占有,聖人是以無為的心態去做事,他們做成了事情不占有,不居功。

從這個角度看也就能明白為什麼老子說道、德、仁、義、禮是一樣不如一樣,因為一樣比一樣有形,一樣比一樣容易毀壞,道是最長久的,禮是最容易毀壞的。

由於道德經中「長久」這一概念究竟是指精神還是指國家,又或者指天下還是肉身,都是不明確的,又或者都有指向。這一概念的不明確導致了道家各流派之間的差別特別大,其中有一派就是以無慾追求長生,將老子對於長久的追求完全的放在了肉身上,不是追求精神的永恆,而是追求壽命的永恆,這就落了下成。

當然,老子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老子之所以提出了「為而不有」,提出各種做了但是當做沒做的心態,就是因為老子正視人和國家是有形的現實,有形的東西的長存必須做的。因此老子在有形之人身上求無的方法不是不做,而是在人心上做工夫,讓心靠近無,而不是身體靠近無。

PS:我覺得老子對於長久的追求之中是包含了對精神永恆的追求的,因為老子的一切觀念都是由道來托底,道是老子思想中的終極,他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這種覆命雖然有使得人保持肉身長久的效用,但同時也是人對道的復歸,而且這種復歸從根本上來說是精神的復歸。只有內心寧靜,精神歸根,人才能覆命,這種覆命表現的是肉身的長久,但本質上是精神對道的回歸。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身體的動或者靜、長久與毀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的有形與無形。心不陷入有形,不陷入執著,復歸於道,和道一樣無形無象,方是長保。沒身不殆,精神長存。

3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迴圈往復、物極必反是道的運動方式,柔弱是道的表現形式。

這兩句話不僅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也是世間萬物的規律總結,整部《道德經》都是用這兩句話的中心思想推導的。

老子從世間萬物的表象中提取出「柔弱」這個詞表述道的形式。

聖人處無為之事:弱化個人存在感。

不尚賢,使民不爭:弱化競爭意識。

揣而鋭之,不可長保:強比弱更容易消亡。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感官和自然界溫柔地接觸。

致虛極,守靜篤:弱化自身的氣息。

太上,不知有之:統治者踏實做事,別整天刷存在感。

柔弱勝剛強:就是這麼直白。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克剛。

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人的身體活著的時候是柔弱的,死了才強硬。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想要馳騁天下要像水那樣柔弱。

做事要有度,適可而止,不然物極必反會被天道反噬。

功成身退,天之道:成就達到頂峰就趕緊撤。

五味令人口爽: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反胃。

少則得,多則惑:擁有的越多心越亂。

跨者不行:欲速則不達。

物壯則老:太強就會快速衰敗。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倒霉時別喪,走運時別浪。

勇於敢則殺: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死得快。

4樓:若曦

恰好近期又在復讀老子的《道德經》,藉著題主的問題分享一下個人所受到的啟示:

一:世界是變化著的,期間生滅變化永無停息,我們都只是變化中的片段,千萬不要執著於任何事,要放下。(唯有變化是永恆)

5樓:大貓

拋開一切老子道德經談到的哲學道理,為人出事,最重要的是老子解釋了世界的本源。

而道德經裡有解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以前那些西方哲學家研究世界的本源,到研究的終點,很多哲學家都是用全知全能的上帝來解釋世界本源,在往下就無法研究了,如果在問上帝是從那來的呢?也許這個問題沒有終點或者超越了人類自身思維。

6樓:翹翹錯薪

思想家都在探尋萬事萬物的根源.

印度古代智者,百家爭鳴,文藝復興,還有其他我不知道跳躍式思潮多個維度探尋世界,探尋社會,探尋著宇宙\真理看道德經的開頭!

宇宙的法則是什麼

依存時間空間所產生的物質,我們命名,就像現在程式設計萬物皆物件,抽象變為具體

如果這個我不存在,萬事萬物也自有它的因果,思想(意識)是有圍欄的

一出生的社會就把我們的思想限定在乙個範圍內依託於其他思想,我們才能認識,無中生有是很困難的所以站在世界頂點超越自己的人及其少

你知道的最危險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劉獄 如果用哲學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清楚 你所說的 危險 指的是什麼?危險 這個概念明顯包含著價值判斷,就是 導向壞或者惡的東西 那麼,什麼是它所導向的壞或惡呢?如果說一種哲學思想會將人們導向壞的或惡的行為或生活,那就要搞清楚,什麼是好的行為或生活?而這個問題,恰恰是哲學的核心問題。只要是...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主要是什麼,有何影響?

乙個人的燈火通明 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的侷限性叔本華有著人生虛無主義,晦暗宿命論傾向。他認為宇宙是乙個以求生意志為執行法則的場所,世界是乙個互相廝殺的場所,各個個體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和欲求不斷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直至同歸於盡。求生的意志本來就是所有生物的本能,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一物的存在與另一物的...

日常生活中最應掌握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小叮噹 不建議將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和專業問題聯絡到一起。日常生活還是快樂最重要嘛,正好可以了解一下各行各業的人員的想法。在某個方向上思考得比較深入了,再和相關的專業人士抱團吧 哲學愛好者答一波 1.怎麼認識和怎麼做同樣重要。誇大地說,怎麼認識甚至能決定了物件 是什麼 和 怎麼做 2.切勿 抽象 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