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更懼怕嚴寒,而不是酷暑?

時間 2021-05-13 01:57:10

1樓:花開不在

多穿衣服?兄弟怕不是沒來過東北

零下十五度,三到四級風,我穿了棉衣棉褲,毛衣衝鋒衣,帽子手套圍脖,然後,直接被凍穿,這只是乙個白天,黑夜溫度下降更難熬

2樓:莫奈

冷,就要多吃東西,但是古代食物不多,秋天收的糧食,還沒開春就吃完了。百姓基本就在溫飽或溫飽以下。於是有了乙個成語叫飢寒交迫。

大冬天吃不飽又沒錢買棉衣,真的會凍死人的啊!真的會凍死人的啊!真的會凍死人的啊!但是很少有人被熱死。

古人要求不高,能活著就成,所以他們不怕熱,因為熱不死人。

3樓:李未央

樓上說的多,其實最根本的都沒說到。

因為農業需求啊,再炎熱的天氣農作物(食物)都不會有大面積的減產,一旦寒冷,就沒吃的了。

4樓:不當如此

多讀書,多了解民情。不要沒事就想著整些高大上的言論。你說的就是主要原因。

有人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多爽。有人,布衾似鐵冷難眠。

我來武漢第一年,學校沒暖氣,我也沒花30塊錢買電扇。我好好的活下來了,我要是冬天不花幾百塊置辦被子,現在大家就看不到我了。你看這個對比夠明顯麼?

題主的問題給了我乙個很好的警示。相應時代生活的常識,應該是我們談論歷史的時候首先要掌握的。

5樓:優缽羅

大膽猜測題主出生於2023年之後,也就是年齡不到30歲。

85年是乙個神奇的年份,85後絕大多數無法真正理解飢餓和匱乏是什麼。這不是批評他們『何不食肉糜』,而是赤裸裸的嫉妒,沒有那種體驗是人類文明史上少有的福氣。

中國自漢代人口達到約五六千萬之後,直至明代人口始終波動於一千萬至六千萬之間,社會秩序崩潰與人口增長後口糧不足直接相關,可以認為六千萬就是玉公尺、土豆傳入之前中華文明所能承受的人口極限。在這種長期口糧不足的情況下,食用油和肉類都是奢侈的事,所以匱乏是全方位的,不僅是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還缺少高能量物質脂肪、肌肉構成成分蛋白質和代謝調節物質肉鹼,於是機體代謝燃料不足、代謝率低,產熱就會減少。戒葷的僧人普遍飯量很大,易於發胖,能夠很好地說明油和肉對機體代謝的影響。

在小農經濟中勞動者通常是自己勞動或者是小規模協作,而不是工業時代的社會大協作,工作時間與工業時代相比有彈性得多,所以古人可以利用夏休的方式應對酷暑,直到九十年代廣東很多地方農民還習慣於夏季晨昏耕作而白天休息(此後農活減少了),而北方乾熱相對南方容易承受,或者說氣溫相近時體感溫度更低。

6樓:豬殊

題主問的是:

可以看到,寒冷往往和貧困連在一起,文學描寫也著重於強調寒冬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中西方都是如此,中國有寒士寒舍貧寒等詞語而西方則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兒等童話故事

因為科技水平問題,古代南方炎熱、蚊蟲、疾疫近乎無差別傷害,跟貧富無關。郭嘉好歹也是青史留名的高階幹部,一樣「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劉禹錫感嘆「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然而他在巴山楚水做的是刺史,韓愈感嘆「好收吾骨瘴江邊」,也是去做刺史。刺史在當地,妥妥的特權階級,跟窮顯然沒什麼關係。

而就像題主說的那樣,

在冬天如果沒有暖氣,穿厚點蓋厚點也就過去了顯然,只要有錢有權,不管是火爐還是厚衣服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這樣看來,寒冷,是窮人才有的煩惱,而炎熱,是所有人的煩惱,所以才有「寒冷往往和貧困連在一起」。

7樓:

凍死和熱死都可以歸結到體溫的異常變化上

要想體溫上公升,理想狀態下至少環境溫度要高過體溫,那麼一年只有短短乙個月多時間滿足要求,而且同時人體還在不斷散熱

凍死的話,理論上只要體溫降低10-15°,所以古人不僅有長達半年以上的機會視窗,而且減少食物攝入,再加上人體本身散熱,凍死機率明顯要大得多

8樓:王若楓

因為嚴寒需要額外的食物提供熱量,還需要額外的房屋、衣物和火來取暖,對於古人而言,這種生活成本的代價比較高,倘若這個成本支付不及,就會危及生存;而炎熱則相對容易應付。

從氣溫上講,古代確實比現在冷得多。

《儒林外史》是明朝人寫的,其中有一句:入冬的第一場雪現在還沒有融化……,這句說的是南京的冬天,梅花都要開了的時候,按公曆算,去年十一月份下的第一場雪,到今年一月份還沒化呢。

《揚州慢》是宋朝人寫的,在姜夔的詞裡詞外(姜夔喜歡在詞前面寫一段編者按),揚州這地方冬天經常有雪,什麼夜雪初霽啊什麼清角吹寒啊什麼冷月無聲啊。有一次他們幾個文藝青年相約去踏雪寫詩,有個文藝老年也要跟著去(銛樸翁),沒有冬衣,裹著被子大半夜的出去踏雪……這精神,現在的文藝青年哪兒有啊。——跑題了,揚州的雪就這麼大,天就這麼冷。

說到熱呢,蒼蠅蚊子對現在抵抗力嬌氣的人是嚴重的威脅,而在古人那兒,它就是生活常態,根本構不成生存障礙,別說古人了,往前數三十年,農村裡對蒼蠅蚊子都不採取任何處置措施,至多就是為了安睡,點一把艾草薰一下。並且,冬天冷到凍死人的地方,夏天也熱不到哪兒去,夏天熱死人的地方,冬天不至於凍死,極寒極熱很少能出現在同乙個地方。

9樓:

冷本身就會死人,熱並不會。(這裡的冷熱指地球常規狀態下)古人沒那麼矯情,還舒服不舒服,能活著就好,容易死就害怕,這是生物本能————————你說的蚊蟲也是有道理的,但是這並不是熱本身造成的乙個古代人在零下10度的環境下真的會死掉的,零下10度就會,連續不斷生火的成本太高了,有人的話也會特別少。但是30度下不是蚊蟲蛇獸的話人們照樣沒事,就是難受罷了。

薊州的冬天就會到零下十度,所以漢文化圈到了河北北部基本封頂。大連暖和,所以遼東半島也很早就進入漢文化圈了。更別說吉林黑龍江了。

可是熱呢?你就是到了赤道,也沒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哥們兒們呼嘯山林,玩得歡著呢。

10樓:雲歸無處

因為「穿厚點」對古人是非常難做到的事啊

現在我們保溫的衣物,棉花要等到元明才普及開來,而且不是一般百姓穿得起的

鵝絨什麼的……中國古代是沒有穿這個的習慣的古時保暖效果最好的就是皮裘這類皮毛製品,而穿得起這些的人是什麼身份?

不止是衣物,古人冬季室內取暖都非常困難,火塘裡一直有火需要很多木材,還要人照看,古代的房屋保暖性能也差

同時古人每天攝入的能量也少,寒冷的冬季也比炎熱的夏天能量消耗大,冬季窮家每天的開銷比夏季多不少,寒門子弟自然更畏懼冬天

為什麼古人會鬱鬱而終?

燕枝 死因不明 晚景淒涼 鬱鬱而終。比如曹雪芹,都說其鬱鬱而終,細緻研究起來有人通過其夫人詩作中 怨杜康 一語,加上好友們時常說曹雪芹善飲,猜想曹雪芹是飲酒過度猝死。有人認為其是死於京師一場瘟疫。鬱鬱而終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抑鬱症不會死人,除非你自殺,悲傷過度也不會,死於心臟病 高血壓 猝死 中風之類...

為什麼更多的人更希望被愛而不是去愛?

vicky 因為人本性自私呀嘻嘻嘻嘻 說不好聽的 我不願意遇到自己那個深愛的死去活來的那個人因為我會自卑多愁善感敏感脆弱擔驚受怕 我才不願意那樣子呢 還不是因為我愛你 你就是根本仗著我愛你 幸好我最後失去你了 不然那些可怕的日子只有我乙個人知道 我能卑微敏感愛你到什麼一種病態的程度 我才不要 回歸人...

古人為什麼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不是一部?

微妙香潔蓮 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平天下。半部一部之爭並無實義。不過宋太祖趙匡胤之趙普宰相的話確實有一點讓人費解。今人總以為廣學多聞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之道,殊不知人人具足,各各不無的內在光明自性智慧型顯發出來,妙用無盡啊!就是 大學 上說的明明德,自性本具的明德或者說唯明唯知的光明心性顯露出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