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不是一部?

時間 2021-05-30 11:07:06

1樓:微妙香潔蓮

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平天下。半部一部之爭並無實義。不過宋太祖趙匡胤之趙普宰相的話確實有一點讓人費解。

今人總以為廣學多聞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之道,殊不知人人具足,各各不無的內在光明自性智慧型顯發出來,妙用無盡啊!就是《大學》上說的明明德,自性本具的明德或者說唯明唯知的光明心性顯露出來,可以朗萬法之幽邃;亦如《易·繫辭》所雲: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即所謂的明明德於天下,擁有這樣的智慧型不足以治平天下嗎?

這裡用的是智慧型,而不是知識,當然就有別於一般人本有之明德埋沒而不得受用囉!所以深入到智慧型的層次才能理解,而不是知識的層次,從知識層面是無法理解的。古聖先賢所重視的就是這個自性本有的智慧型,並且致力於開發出來得其受用,推而廣之,普令吾輩一切同人亦同得享受耳。

但今人深深地被西洋學術思想統治禁錮了頭腦,蒙蔽了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型,極大地喪失了對古聖先賢的智慧型的傳承,更有甚者肆意踐踏,拋棄,甚至超過歐美人士。是將無價之寶埋沒斷滅,痛心之至,哀莫大焉。且看賈伯斯用坐禪的方法來選擇產品,居然後來證明是對的,這裡賈伯斯就是開發運用我中華古聖先賢自性智慧型,在作所謂的明明德啊!

有感於此,普願今人當對古聖先賢生起信心,孜孜不倦地明明德——開發人人本有的自性智慧型,勿使之埋沒了。

2樓:哲野

北宋初代丞相趙普文化程度不高,經常被臣僚取笑。一日太祖突然駕臨其府邸,趙普慌忙出來迎接,手裡還拿著本論語。太祖問書看的如何,普答臣愚鈍,還只看了一半,帝一笑置之。

後此事傳開,世間遂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半是譏刺趙普學問不夠,半是褒揚儒家典籍的經世致用。

3樓:天上有天

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言由宋代第一任丞相趙普所提。

看宋國在半壁江山內畏畏縮縮,就知道此言是取巧背德的性質。

一部《論語》能治天下嗎?當然不能了。

4樓:日比野銀河

因為論語大約有一半是好的是符合後世的"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而後面卻又不好的,例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還有"父母在不遠遊"等等不適合國家的發展。

這是我認為的所謂的"半部論語治天下"

古人為什麼壽命短?

咪路 禮記 曲禮上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 十 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論語 為政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人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古人為什麼要記載歷史。

人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學生為了應付考試 知識分子為了開闊視野 政治家為了以史為鑑 普通老百姓為了閒聊吹水 古人為什麼要記載歷史 為了給後人留個記錄 墨者永在行 歷史不是已死去之物,而是祖宗先輩們不斷進取,走向文明的過程,即使我們現在,也是在歷史之中的。面對歷史,我們應當心存敬畏,...

為什麼古人能寫出易經 道德經 論語等這般智慧型之書

易經科普 我比較喜歡 易經 這個問題我只會三分之一,最多得30分。古人為什麼能寫出來易經,是因為 易經 不是乙個人寫的,它是各個時代最有智慧型的那幫人寫出來的,其中就包括孔子。易經是中國集體智慧型的結晶。易經 的起源 圖易經的起源及學派 關於 易經 的起源,主流的說法是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圖三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