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是同時代的名人,為什麼孔子的《論語》淺顯易懂,而老子的《道德經》卻晦澀艱深?

時間 2022-01-02 00:57:29

1樓:宇宙拾荒者

無為與有為的區別;乙個教化少數人,乙個教學大眾的;乙個是老頭乙個是年輕人;孔子早先以為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人平等是可以一起成長的,孔子後來老了也去研究易經了,最後學說被人各種利用早已經面目全非。

2樓:我住蒙特內哥羅上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老子的《道德經》屬於形而上的學問,孔子的《論語》屬於形而下的學問,形而上的學問是給那些少數的智者看的,形而下的學問是給普羅大眾看的。這就是乙個看起來晦澀,乙個看起來淺顯的根本原因。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道德經》是闡釋道與德的學問,尚沒有食人間煙火,而孔子的「仁、義、禮」則只是人間失道,失德之後的無奈治世選擇。

3樓:道者無形

在相等面積的情況下,乙個做到的是便利店的功能乙個是大型商超的功能。學生們如果看《論語》又看《道德經》,那我敢說這學生看不懂《道德經》。如果你看得懂《道德經》根本就不會再看《論語》。

因為你已經有跟大學生交心的能力,怎麼還會去跟小學生聊天。

老子如果和孔子想的一樣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留個美名譽萬家。」哪還會寫的出《道德經》。

4樓:空間裝飾貪嗔痴

雖然我不是很懂,但是老子是回家圖書館管理員,而孔子的論語是後來到了南宋,被理學家朱熹整理為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是古時候科舉要考的科目,所以的淺顯易懂,而老子的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末期老子寫給君王及高中層權勢官僚看的社會哲學書籍,所以受眾的群體也不一樣,傳承也就不一樣,但是到了今天和平時代我們每個人都人人平等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去看這兩位老者前輩的書籍,總結各自的道理,學以致用自然是更好,正所謂博古論今,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5樓:正在修行

對於《道德經》一般學者的理解和道家佛家修行人的理解是不一樣,我查了很多註解論述,基本都是深淺各異,但是有實證經驗的修行者理解的比較準確,文字面上的學者理解的大多是錯誤的,甚至相差很遠,就道德經第一章已經把道講清楚了:有,萬物之母,這個「有」就是我們天天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我們有慾望,用原始肉體感知通道和科技加持的感知通道感覺著這個「有」世界,就這樣都還沒有看到真正的「有」是什麼,當然狗嗅覺靈敏,但它始終觀察到的「有」世界是灰白黑三色的,而我們人始終觀察「有」世界是七彩繽紛的,以至於我們用光譜儀觀測的更為祥近和究竟,我想說什麼,就是說感知通道的侷限使我們觀測的「有」世界都不是原本的「有」世界,只能說隨著科技感知方式的完善,感知的「有」世界會更加完善準確。但是這個世界還有乙個「無」在包裹著這個「有」世界,並且「有」還是「無」生出來的,這個「無」是不能用任何「有」的感知通道或者「有」的科技方式感知的,就和入定一樣,你哪怕有一點點腦電波和呼吸心跳,你都是入不了定的,哪怕有一點點慾望,你都是沒有辦法入定的,所以,感知「無」,還真只能無慾,得和「無」保持乙個狀態才行,因為要去「無」,所以只能無慾,才能觀其妙,「無」是天地之始,任何科技假體根本就進不去的,只能通過原始肉體的「神識」出體去感受,再乙個,每個人的神識都不一樣,感知的「無」估計也不完美,因為「無」在包裹著一切,雖然「神識」也是一種「無」,但和天地之始的「無」是沒有辦法相比的,那個天地之始的「無」是決定一切的,所以我才說第一次入定才算修行入門,只有一直走下去,才能有所見地,就和麥哲倫一樣,一直走才能知道地球是圓的

6樓:二十三

從內容上說,論語只算道德經中人相的註解。

從立意上來講,論語在人在仁,道德經在道在三相。

從目的上來講,論語在克己復禮,以人意修正社會秩序,道德經在知識物理,超脫三界,隨性而為。

從受眾來講,前者為便宜受識,多以例證。後者則無求所謂,愛看不看,懂與不懂,只隨緣分。

一句話總結就是,論語想讓你當個對別人有用的好人,道德經看人和物都是一樣的,都是意志的表象,無求所謂你怎樣,隨心就好。

7樓:愛吃菜

因為乙個是哲學,乙個是倫理學。

倫理學弘揚的是「道」,哲學講述是「理」——道之理。

先有道,後有理;實踐才能出真知。

集義才能識仁,識仁才能盡性,「盡性踐行,可以知天」。

天之理,即老子之「道」。

人在世間一切困惑,都卡在了識仁之上。

仁,在實踐之中,在愛人之中。

識仁知性,方可「天人合一」,與物同化。

性善,世間無不善。

儒家遊學、佛門化緣,皆是為了識人。

程明道先生曰:「做學問,必先識仁。」

識仁之後,道家、耶教、儒家、佛門以及外國哲學,都會得到解釋。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不識仁,無論怎麼解釋,都會發生偏移——心,不中之故。

識仁之後,又何須再做解釋?

——皆通。

8樓:行者

道德經不是寫給你看的,所以你看不懂

論語是寫給你看的,所以你能看懂

道德經中間又被高人們夾帶了不少私貨,篡改的雲裡霧裡,所以就更難懂其實道德經裡有很多形象的比喻,老子已經最大能力來把事說清楚了,只是時代變遷之後,東西變了,對不上了,就更難懂了。

9樓:觀世因

論語是顯而難,它是需要你用實際行動來讀,不信你過幾年再看跟你現在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樣,老子是文字本身很難,但道理卻很簡單,

10樓:黃么妹

孔子的心態如寡婦,想迫切顯示自己的美麗動人之處以招人喜歡;老子的心態如深閨裡的少女,未遇到如意郎君的時候,出言指東擊西,對旁人的問題而心態矜持,而心不在焉地對答。

11樓:皎潔的白月光

這就像是今日商業圈的客戶定向。

論語面對的是廣大學子。作為開創了群體教學的人,孔夫子自然要寫得通俗易懂些。否則學生又怎麼能體會到孔夫子論語之意呢?

而老子,作為道家聖人般的存在。他的著作,是給有了深厚文化基礎之人揣摩的。自然要寫得越深奧越好,這樣才能彰顯出水平不是麼。

當然,以上只是學生的個人理解。比較無論是孔夫子還是老子,都是我遠所不及之人。他們的境界,也是我無法望其項背的。

12樓:煮史問道

一句話:

老子出世,孔子入世。

兩句話:

老子在談天地人之間的大道。

孔子在談搞定一些人和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三句話:

老子說,道生萬物。

孔子說,建議你這麼幹。

歷代封建王朝的君王說,老子所說的聽聽看看就行,孔子說的要記住,要考試,要落實。

13樓:睿園

間單易懂的東西當然就簡單且易懂,不是簡單易懂那就不那麼簡單不那麼易懂,須要耐心,須要苦心。打個比方,煮好吃讓你吃,你就吃,就這麼簡單。但要你先種水稻,再收割再變成公尺飯就不那麼簡單了!

14樓:逝影絕憂

這個評價的詞很奇怪,為什麼會有淺顯易懂與晦澀艱深的分別?

舉個例子,文王演易,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這個是淺顯還是晦澀呢?

風雨雷電,男女老少這些事兒,你說是淺顯還是晦澀呢?

比如我寫文經常引用的一句革卦裡的「鞏用黃牛」,好理解嗎?

先了解意思,鞏是加固的手段,黃牛指的是牛皮,用牛皮加固形容非常穩固,

然後用這個比喻變革的初始階段,舊秩序非常穩固難以動搖,

這時候你該怎麼做?當然不是以卵擊石的革命呀,

乙個卦不同的卦象表明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

這裡應該沒有普通人理解不了的。

這裡的核心的是什麼呢?

聖人沒有講什麼道理,這些道理是世界本身便具有的,所以易可以從象入手可以從辭入手。

我們再看道德經,裡面很多句子也是記敘事情罷了。

比如帛書道德經這裡一句「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這裡也是一堆名詞,而且是重複的以防誤解。

如果講道理說「最滿的就是最空的,那是無窮無盡的。」

這自然感覺很玄乎。

但是你再看看這兩句是怎麼說的?

盈是滿的意思,盅是盛酒的器具,

空心的酒杯裡面很不實在,但是卻可以不斷地裝酒以至於喝不完。

是不是和鞏用黃牛一樣,很形象很具體,再往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緒來得出結論。

前面大成若缺也是如此,成是器具的製作完成,所以說大器免成,

缺是什麼呢?我認為這裡就是范增帶的那種玉缺,並不是像玉璧一樣乙個完美的圓,但是依舊是體現身份的裝飾品。

先去理解實然陳述講了什麼,再去研究應然陳述講了什麼。

這樣子你試試看,道德經能否容易讀一點。

道德經不是一部律法去背誦和它一樣,而是學著它的方式去認識世界,自己做一次文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宣稱自己是真理,他者是謬誤,只需服從即可。

很多書你可以試著跟隨著它的視角,去看看它是怎麼描述世界的,你也可以寫出春去秋來,可以寫出股價高到一定程度就會降,降到一定程度就會高。

你感受到自己學習的困難,也會去問詢反而獲得了精進,「反也者,道之動也」不就是這樣子的道理嗎?

問一下自己多久沒有仰望天空數星星了,多久沒有對著雨後的水塘看自己的倒影了,論語是關於倫理秩序的書,道德經是關於現實世界的書,也許太久沉浸在禮法秩序裡,以至於會忘記雲朵的樣子吧。

15樓:善氏

《論語》淺顯易懂嗎?恐怕未必。從漢代開始,注《論語》者何止萬千?然而至今爭議紛紜,難有定解。後人誤解儒家,多半也是由此而來。

16樓:心無掛礙

一方面是語言方面的運用,論語基本用的語言就是比較淺顯的。道德經很多語言就是晦澀難懂的語言。

再就是內容上,

論語基本上全部講的是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是為世間服務的。

道德經也有很多這樣的道理,只不過還講了更多高深的道方面的東西,所以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道方面的東西是給修道的人看的,所以以普通人的視角和知識,肯定是看不懂的。

道德經容易懂的部分,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兩桃殺三士的故事,可以說是這一句的反面用法。

後一句,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大家在追求名牌,追求一些虛榮的東西,就是沒有遵守這一句。人類陷入了追求物質精神生活享受的過度發展之中,逐漸迷失自我,反而並不快樂,世界也可能會加速毀滅。

難懂的部分,就是講形而上的道,以及修道的方法和狀態。當然,講的也並不是非常具體。可以認為是修仙的部分。以普通人的視角看不懂,很正常。

17樓:Mr.牛(先生)

別鬧了施主,明明是《老子》淺顯易懂,《論語》晦澀難懂。《老子》全篇都是當時大白話寫的,講的內容我們國家農村八十老嫗,又或三歲小孩都知道。《論語》則不然,三十讀了沒懂,五十還是一知半解。

18樓:雷語恆言

孔子側重於人道,老子偏重於天道,孔子把實實在在的人之道教給學生,孔子注重培養君子,並非普通人民。老子更注重的是天之道,在老子那裡天等同於自然,也就是自然之道。——唐雷恆

與姜維同時代的人為何對其負面評價較多?

斯菲亞親王 所謂 同時代的人 是哪些人?還不是陳壽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反正有據可查評價姜維的,同時代重要點的人物,好像主要就諸葛亮 鄧艾 鍾會 郤正等寥寥數人吧?1.亮與留府長史張裔 參軍蔣琬書曰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 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 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為何如此神化瑪雅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同時代的中華文明難道沒有他們先進嗎?

和大福 張騫通西域時曾到達埃及,埃及也屬於西域。此外,夏朝也有建築和工程,曾發現過8000年前的甲骨文,並且,炎黃時期中中國人口已經超過千萬,所以不要聽西方人的那一套,他們不過是想亡中國的歷史。 木長青長生 因為斷代,瑪雅文明,埃及文明已經幾乎不可能解讀出來了,隨便西方學者怎麼說,反正也找不出反駁的...

同時代的球員和喬丹比到底差在哪?

怎麼什麼名兒都被起了 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其一,幫主在球場上的統治力,這個懂一點籃球的應該都知道,得分 防守 關鍵球能力 求勝欲等無所不能,好像除了三分差點沒有其他瑕疵了。其二,時任聯盟Quattroporte大衛斯特恩的 幫助 幫主巔峰的那幾年,正好是斯特恩走馬上任,正準備把NBA往全球化推廣。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