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姜維同時代的人為何對其負面評價較多?

時間 2021-05-08 13:41:38

1樓:斯菲亞親王

所謂「同時代的人」,是哪些人?還不是陳壽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反正有據可查評價姜維的,同時代重要點的人物,好像主要就諸葛亮、鄧艾、鍾會、郤正等寥寥數人吧?

1.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

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孔明說姜維思慮精密比馬良、李邵等人強,又說姜維擅長軍事,有膽義,精通用兵之道

2.鄧艾:「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鄧艾說姜維自然是一時的豪傑,但比不上自己,被有識之士嘲笑

3.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鍾會說姜維比夏侯玄、諸葛誕這些名士厲害。

4.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郤正誇姜維有能力,人品好。

所以問題來了,陳壽說的同時代人是哪些人呢?

陳壽說的同時代人是哪些他沒說,書上也沒有記載,所以大概率就是些平頭百姓、一般文人、官府小吏,你指望這些人能多懂?還不就是過過嘴癮,一群馬後炮而已。要是姜維北伐成功他們還會說姜維窮兵黷武嗎?

另外,陳壽的老師是譙周,譙周這個人是主降派,對姜維這種主戰派能有什麼好看法?陳壽大概率受過老師影響。而且姜維是降將,在季漢沒有人脈,支援他的人少,就算有人罵他也正常。

至於說姜維北伐導致蜀漢滅亡,那真是可笑,由於費禕掣肘,姜維總領軍政大權前,帶的兵都不多,就算是全軍覆沒也不是毀滅打擊,況且姜維也沒損失多少。要說蜀漢滅亡是因為姜維北伐,還不如說是因為之前夷陵之戰慘敗的巨大損失。還不如說是因為諸葛瞻瞎指揮,不據險要,出城與鄧艾大軍決戰。

而且,北伐這個事就是諸葛亮留下的遺命。(ps.諸葛瞻這東西怎麼好意思罵姜維?

他自己是什麼貨色一點不清楚,絕不比馬謖高。)

還有,蜀國被滅是因為姜維北伐大敗,魏軍趁機進攻嗎?沒有吧。是魏國覺得時機到了,主動發動大軍攻蜀,就算姜維沒北伐,魏國一樣要攻蜀的,吳國偏安據守一地,最後活下來了嗎?

關於為什麼把姜維塑造成悲劇英雄,因為羅貫中認為季漢是正統。正義之士反抗命運而敗,這種悲劇不動人嗎?孔明還不是塑造成悲劇英雄

要說合不合理,沒什麼不合理的,因為蜀國本來就無力回天了。

2樓:乙個瓜

一群有生之年想過安穩日子的「權臣」 當然看不慣這個到處惹事的武將

乙個四處征戰且沒有反心的將軍被朝野排擠這就是這個國家高層腐朽的寫照

3樓:宣漢

政治正確而已,在世時任你如何偉大,只要擋了多數強權的路,又沒取得最終勝利,那便是這種下場,哪怕你是劉備、諸葛亮的後繼者,一樣躲不過這條規律。

看看拿破崙,在世時是怎樣一條大惡魔啊,現在又怎麼樣呢?

估計隨著白鷹帝國撕扯歐盟屍體這一事件的演進,拿破崙會被歐洲雪膚豚們加倍地懷念吧……

姜維最吃虧的在於,他的戰績基本都是對司馬氏掌控期的魏國所取得的,所以除了洮西大捷和最終戰的影響太大,無法湮沒之外,其他的戰績基本都被洗掉了。

而他師傅諸葛亮,因為被司馬氏三代推崇的關係,反倒能搶救保留下不少資料。

所以我想說,時空電視真是亟待發明啊。

4樓:菜徐雞

諸葛蔣琬這是都是自己開府的,到了姜維的時候頭上騎著個費禕,魏國司馬作亂姜維認為是天下有變,費禕表示我很支援你,給你2萬人馬自己玩去

5樓:沒有馬的騎兵

應該說,哪怕蜀漢沒滅前,同朝為臣的那些同僚對姜維的評價也不是很高或者說關係處不好。

可能是姜維的武人風格多少不討人喜吧。而陳壽在姜維底下幹過事,是近距離觀察過姜維的,對其多少有些主觀印象。可能也不是很友好。

再者!不論是什麼原因,蜀漢的軍方一把手(實際邊防守護者,非官職最高)在任期間就使蜀漢滅亡,不論有多少理由,姜維有必須揹負的黑鍋。這也是他評價不太高的原因。

自古對於亡國君臣有同情的,但很少有高評價的。就是這個理。

6樓:幽靈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

來,哪個比這個早?

改題了?還是我記錯了?我回答時好像問題是最早正面評價……

7樓:醉竹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後出師表

天下三分,魏有其二,亂世英豪,不出蜀中。自秦惠並蜀以來,雖世有天府之名,然非教化之所,偏居西南,厄於天關。故雖可為龍起之鄉,而不可作偏安之隅。

先主自入蜀中以來,日夜所憂,唯不能優速克曹,而非長安於成都。及關羽役沒,夷陵失火,蜀人兵役,更見危急。丞相治成都,休養民力,平亂南中,初見殷富,即揮師補山,欲得中原,此非不知畜民力侍天時,而漢業之複,實在關中。

故丞相不顧強弱,屢興重旅,欲一戰而定天下,不欲久待亡也。

師每欲出,皆以強弱不均,自取敗亡而相阻,丞相後表六條,今之慾甚,若不能師克中原,是天下無漢矣。

伯約受恩於丞相,雖非蜀人,然為漢家,即當國之重任,自當竭智為國,恩報丞相,名列麟閣,此生又何所憐之!

狂徒代姜維書

8樓:涯坼

高票幾個答案都說的挺清楚了,我來提供另乙個思路。

你們看當時姜維主軍的季漢末期,還有誰可堪一用?丞相公子諸葛瞻?還是失約不至的胡濟?把持朝政的黃皓?

姜維誠然黑點不少,有段谷大敗,也有洮西大勝;漢中失守可以說是蔣舒投降所致,也能推到姜維錯守重圍的弊端…可以說姜維在主觀上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其心天地可鑑沒有爭議,但客觀上他能力也有限,外有鄧艾此等軍事天才,內有黃皓等人的摯擎,他沒有帶領頹弱的季漢興復漢室的實力。

總而言之,我認為姜維是後三國時代少有的帶有前三國英雄史詩般的人物,因此帶著「姜維死而季漢亡」的結局對於其本人也是乙個歸宿,是非褒貶對於他本人或許都不在乎了吧?

9樓:莊蘇谷

姜維生前身後,都有一定的正面評價,這在《三國志》其本傳及裴注中均有記載。然而只要是在封建時代,姜維就沒可能獲得乙個完美的身後之名。究其最主要之原因,不在於其北伐的成敗或是守漢中的策略,而是姜維傳奇的一生實在不符合封建年代的核心價值觀——「忠義」。

現代人聽到這個結論會不會覺得很搞笑?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姜維本是魏人,卻投奔蜀國。

數十年後蜀國滅亡,又向魏國投降。豈知投降是假,再起反覆,終於身死殉命。東晉史學家孫盛認為姜維身為魏人投奔蜀國回過頭來打魏國,算不上忠義(注1)。

《晉記》作者干寶則認為,姜維沒有在蜀漢滅亡時殉國,而死於鍾會之亂,可謂死不得其所(注2)。

需知劉禪向鄧艾投降之時,就代表著季漢已經徹底滅亡。就封建的忠君思想而言,此時姜維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效忠物件,若是不甘投降受辱而自殺殉國,自是無愧忠烈之名。退一步講,隱居不仕,也可以得到堅貞的美譽。

再退一步,就此卸甲投降,一心一意效忠於魏(其實是司馬氏),那也是無虧于名節的。

就像同為蜀將的霍戈和羅憲,前者在蜀亡後確認後主並未受辱,於是上表投降,保障一方穩定(注3);後者更是在投降後立即為魏守土,據守巴東,協同魏軍擊破前來侵犯的吳軍(注4)。這二人的行為都得到了史家的稱美。

然而姜維是怎麼做的?「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注5)蜀國滅亡姜維需不需背鍋權且不論,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單憑這份執著之精神,就值得我輩敬仰。

可惜的是,古人並不這樣想,封建統治者尤其不會這樣想——要是降將都像姜維這樣可就太可怕了!所以他們欣賞的只能是霍戈和羅憲。

在這裡我們可以拿《史記.刺客列傳》裡豫讓的故事來比襯姜維,或許更有助於理解:豫讓自殘形體改變樣貌要刺殺趙襄子,朋友對他說:

「為什麼不先投靠趙家,成為對方親信後再設法報仇呢?」豫讓回答說:「如果我成了趙家的臣子再去刺殺他,就是懷有二心。

我現在這種做法,固然很難,但我還要這麼做,就是為了讓天下與後世做人臣子而懷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注6)

當然,我認為姜維作為豫讓的「後世人」,完全沒什麼好羞愧的。和豫讓一樣,他堅守並踐行自己的理想直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注1:《三國志.姜維傳》裴松之注孫盛曰:

……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

注2:《三國志.姜維傳》裴松之注干寶曰: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

注3:《三國志.霍峻傳》裴松之注魏晉春秋:

(霍戈)及成都不守,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諸將鹹勸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

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得後主東遷之問,始率六郡將守上表曰:

「臣聞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難所在,則致其命。今臣國敗主附,守死無所,是以委質,不敢有貳。」晉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注4:《三國志.霍峻傳》裴松之注魏晉春秋:

吳聞蜀敗,起兵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徼其利,背盟違約。

且漢已亡,吳何得久,寧能為吳降虜乎!」保城繕甲,告誓將士,厲以節義,莫不用命。吳聞鐘、鄧敗,百城無主,有兼蜀之志,而巴東固守,兵不得過,使步協率眾而西。

憲臨江拒射,不能御,遣參軍楊宗突圍北出,告急安東將軍陳騫,又送文武印綬、任子詣晉王。協攻城,憲出與戰,大破其軍。

注5:《三國志.姜維傳》裴松之注華陽國志曰: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注6:《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

「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

「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孔子與老子是同時代的名人,為什麼孔子的《論語》淺顯易懂,而老子的《道德經》卻晦澀艱深?

無為與有為的區別 乙個教化少數人,乙個教學大眾的 乙個是老頭乙個是年輕人 孔子早先以為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人平等是可以一起成長的,孔子後來老了也去研究易經了,最後學說被人各種利用早已經面目全非。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老子的 道德經 屬於形而上的學問,孔子的 論語 屬於形而下的學問,形而上的學問是...

為何如此神化瑪雅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同時代的中華文明難道沒有他們先進嗎?

和大福 張騫通西域時曾到達埃及,埃及也屬於西域。此外,夏朝也有建築和工程,曾發現過8000年前的甲骨文,並且,炎黃時期中中國人口已經超過千萬,所以不要聽西方人的那一套,他們不過是想亡中國的歷史。 木長青長生 因為斷代,瑪雅文明,埃及文明已經幾乎不可能解讀出來了,隨便西方學者怎麼說,反正也找不出反駁的...

如何評價達倫弗萊徹。巔峰狀態時與同時代誰能比肩

臥槽,我看不下去了 沒走之前你們乙個個罵的像什麼似得,走了以後居然說只有埃辛能比 弗萊徹是不如埃辛的,這點我這個魔蜜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弗萊徹出道的時候大家一致說模板是小貝,小貝的24號,也許過幾年等范尼走了穿10號,等C羅走了穿7號,弗萊徹剛出道的時候真的想不明白為什麼能得到那麼多首發機會,於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