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會鬱鬱而終?

時間 2021-06-03 12:35:13

1樓:燕枝

死因不明+晚景淒涼=鬱鬱而終。

比如曹雪芹,都說其鬱鬱而終,細緻研究起來有人通過其夫人詩作中』怨杜康『一語,加上好友們時常說曹雪芹善飲,猜想曹雪芹是飲酒過度猝死。有人認為其是死於京師一場瘟疫。

鬱鬱而終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抑鬱症不會死人,除非你自殺,悲傷過度也不會,死於心臟病、高血壓、猝死、中風之類的細緻原因,都可以稱為鬱鬱而終。古人物我不明,才會認為心情差到極致悲哀到極致會發乎身體徵兆,要了性命。

2樓:

1、錯過時機。後悔痛失機遇。

2、沒有機會。沒法實現人生價值。

3、選擇錯誤。

4、馬失前蹄,一子錯滿盤皆失。

總結就是,他感覺失去了很多原來屬於他的東西,所以不快樂到死。不理解,你想想自己中了五百億,然後去兌獎的時候發現彩票丟了。

3樓:沒有肌肉的傻子

因為古人的教育嘛,從小都是熟讀熟記,四書五經,又沒人告訴你到底意思是什麼,然後讀書人就跟王陽明一樣,悟道,悟不出來就gg只能鬱鬱而終。

4樓:巨集度

因為今天我們能了解到的古人都是一些在歷史有極大影響的人物,他們活著的時候承擔了太多的責任使命或者是痛苦,正是這些巨大顯著縱橫捭闔的人生經歷,成全了他們留名史冊,也注定了他們不平凡的結局。

比如李清照,作為封建時代的正面女性形象為我們熟知,她最後也鬱鬱而終,死在孀居的住所,她的一生,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垂老,這些不幸一方面成就了她的詩詞造詣,一方面也摧毀了她的肉體和精神,導致了她抑鬱成疾。

還有就是憂國憂民的杜甫了,作為詩人,他只有先感受到巨大的愴痛,才能催化字字血淚的詩篇,我們在今天僅通過閱讀他的詩歌就能體會到烽煙戰火下百姓的苦難,那麼寫作這首詩的詩人一定傾注了百倍於我們的心血和感情,這無疑加速了他們精神崩潰。

還有被玄宗猜忌導致抑鬱而終的大唐名將王忠嗣,寫作《紅樓夢》的曹雪芹,朝代交替時期的遺民詩人……因為他們不朽,所以我們記住他們,而他們的不朽,又源於本身的傳奇和悲劇。

當然和他們同時代的人數不勝數,可是你會注意到他們鬱鬱而終了嗎?比如和李清照同年代另一位貴族夫人,她也許一生富貴,兒孫滿堂,也許困於宅鬥,最終淒涼而死,但是她在歷史中太渺小了,所以她的一切悲歡都不被我們所重視。

就像有人說為什麼自古紅顏多薄命,那是因為那些不配做紅顏美人的女子,歷史不關心她們的結局究竟如何,雖然聽起來不公平,但好像現實就是這麼回事。你問為什麼古人多鬱鬱而終,因為那些知足常樂的底層百姓,很少被史書所記載。

為什麼古人會從席地而坐轉變為垂足而坐?

人間詞話 這應該和民族融合有一定的關係,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中,一些少數民族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傳到了中原,胡床,也就是自己傳入中原,影響了漢族的生活方式 milkting 與佛教的傳入有關 胡床 交椅 游牧民族傳入,是解釋一 繩床 椅子 西域僧侶傳入,是解釋二繩床是有背可倚,而座位部分固定 不能摺疊...

為什麼古人會討厭秋天?

已登出 秋天萬物凋敝。宋玉,寒士悲秋,悲哉秋之為氣也!寒士五穀不分,哪會有秋收的喜悅呢。古人還傷春呢。傷春悲秋,都是死亡恐懼,對時間流逝的完全無奈。 王昀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大部分植物凋零的季節,文人墨客喜歡憂國憂民 甚至無病呻吟,就找到了乙個恰當的時機來寄託自己悲傷的情懷,不能說他們討厭秋天,...

為什麼古人更懼怕嚴寒,而不是酷暑?

花開不在 多穿衣服?兄弟怕不是沒來過東北 零下十五度,三到四級風,我穿了棉衣棉褲,毛衣衝鋒衣,帽子手套圍脖,然後,直接被凍穿,這只是乙個白天,黑夜溫度下降更難熬 莫奈 冷,就要多吃東西,但是古代食物不多,秋天收的糧食,還沒開春就吃完了。百姓基本就在溫飽或溫飽以下。於是有了乙個成語叫飢寒交迫。大冬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