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邏輯承接 如何從「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得出「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 」?

時間 2021-05-05 21:39:46

1樓:孚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

以前一直疑惑,「無為之事」和「不言之教」根本接不上「恆也」,為什麼前面要通過七對相對關係告訴我們世界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而後面卻直接跳脫到「無為之事」和「不言之教」呢?

某一天在思考乙個中醫問題時,突然莫名其妙的想到這句話的另乙個相近的段落「無為之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這給了我乙個靈光:後面這句「不言之教」是「以不言教之」,那麼前面的「無為之益」是不是應該是「以無為益之」,而不應該解釋為「無為的好處」呢?而「無為」不是不作為,那麼,「不言」是不是應該也不是不說話呢?

同理「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中的「無為」和「不言」的意思是不是也不能理所當然的當做是不作為、不言語呢?

如果再聯絡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章,自矜這不長,自伐者無功」(下文用「四自」代稱),那麼前後兩段就可以聯絡上了:

老子告訴我們:天下唯一絕對的就是沒有絕對的事情,只有相對的事情,如果我們的思想絕對了,就不免落犯錯,落入「四自」的陷阱,因此,不以「四自」而為,不用自以為有益百姓的事去作為,不以「四自」而教,不用自以為是的言辭去教化人民,這天下沒有一種「有益的事」和「教育方法」是可以比得上的。

也就是說,天下沒有絕對正確之事,不用絕對的思維去行、教,而用相對、辯證的思想去作為,去教化,不為自己而為天下人民的利益而為、不到處宣揚自我標榜的吹捧和自以為是的z*※※z※*※z※※*q,才是聖人應該做的,而後面的「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既是對無為之事、不言之教中具體做法的注釋(前4句),也是對兩者之利的註解(後2句),也就是說百業、千事、萬物興隆而不去修辭、標榜、自誇功績,生產而不佔為私有,號令、為事而不恃神器以利己,功成不自居而宣揚人民之功,唯有不居、不恃、不有、不辭,方能脫離週期律而「不去」。。。

2樓:小往大來

這一篇真正想說的不是聖人其行為準則「無為」,而是與聖人無為之事的對立面,即並非僅僅是有為,還有未言明的普通人的行事準則。又或者說聖人的無為之事與大眾的有為之事的對立統一。間接的對映出聖人的修煉方法。

帶著這樣的思考再去理解這段話就不會再有邏輯問題了。

3樓:黑暗之眼

道德經毫無邏輯,第一句已經暴露它的本質。名可名非常名。這是一句充滿矛盾的話。還有,所謂某主義的辯證法,我也認為充滿矛盾的。原來我們學習的都是糟粕,還奉為經典。

4樓:東大街常無觀

道德經這一章的邏輯是前後承接的,只不過你沒有全面領會。

老子的邏輯很簡單,自然的美和善應該是相對的,多元的。而天下皆知的美和善,是人為強力干預,天下善惡美醜觀念一刀切的極端現象。就像天下婦女以守節為善,以纏足為美,滿清以大辮子為美,推行天下的剃髮令,都是大惡的和不善。

天地萬物的對立統一應該是自然的。有無,難易,美醜,善惡等等矛盾是相對的,且能自然取得平衡,人為干預不可持久。即便是美好和善意,一旦到天下皆知的程度,必然物極必反,走向反動。

所以,侯王聖人應該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5樓:彈結他的哲學家

智慧型不要用邏輯去理解,不要被文字束縛,要靜心去感悟它文字背後傳達的東西。

文字是蒼白的一切文字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不要著在文字的「象」中,感受文字背後傳達的境界和意境。

道德經的精髓只有乙個,就是學會老子是如何寫出道德經的。

站在那個角度,所有經典的教導都會成為你的實相。

6樓:奇蹟人生

《道德經》是需要全文對照來看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一段是乙個解釋,天下皆知說的主要是指:人類對於事物的理解,有善就對應惡,有前就對應後……。這些是人類大腦理解事物做出的判斷標準,加了人類自己的傾向。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又和總文的前後相對應。文章通篇都在傳達「道法自然」,解釋有一股力量,它在推動者萬物的前進。人無法阻止這種推進,而干預這種自然推進的過程,卻很有可能破壞事物本身的成長。

就拿我們現在的教育來說,我們把「工業時代」的教育方法用到現代,對孩子是否真的有利。

鳥兒自然就會飛,如果你把它們放到課堂上,給它們講空氣動力學、物理學、天氣學,對於它們的飛行是否有幫助?

我們生來就會呼吸,需要有人教嗎?如果我們出生以後都要乙個老師在我們臍帶剪斷的那一刻教我們呼吸,學不會,我們是不是就得把自己憋死?

不可否認,科學帶給我們便利,高考制度帶給我們擺脫命運的機會。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科學家,也不是所有人轉運都需要高考成績突出。

生而為人,應該有自己的自由,最後不留遺憾的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遵循著教條、規矩和別人的眼光,去放棄自己的內在幸福。

7樓:明省

看完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再來讀這一章,應該能明白它的論證邏輯了。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肯定了乙個標準為美,同時意味著認定不符合這個標準的無數特點為不美,這是有問題的,真知一定是基於對事實的客觀判斷,而不是基於片面的肯定性或片面的否定性得出結論。無為就是不搞事,以超越事物的兩端的眼光去看待。

剛開始大家覺得網紅臉挺漂亮的,大眼睛雙眼皮尖下巴,整的多了,大家看的多了,再看就想吐了。那網紅臉到底是美還是醜呢?

非網紅臉就不美麼,也不是,七十八十年代很多港台女明星都很美,而且美的多姿多型。

所以用這種思維方式就能得出更符合事實的知識。

8樓:不負本心

前面不是讓你去認識到事物是對立統一的,而是人們會自行分辨美醜、高下,音聲等,前後等等,並對美醜做出喜歡和討厭的動作,人們用不著再有乙個人來告訴面對美醜、高下、音生、前後等應該怎麼做。

有了前面的前提,後面的聖人行不言之教就很好理解了,因為人們用不著別人告訴自己如何做,所以作為聖人也不會教人們面對這些事的時候如何去做。

所以聖人是無為,治理國家也應該無為。

9樓:逆耳

「聖人」是對應「天下」,所以道德經認為作為聖人要「跳出三界外」。天下都知道美惡,聖人眼裡沒有美惡,生而不有,處無為之事。

10樓:

《道德經》是一本神奇的書!唯讀其內容它好像什麼也沒說,但人們經常能從中得到有用的指導!就好像它早就知道其中的規律!

而且,它文字非常的凝練,以很少的文字,包含了很多的含義!尤其是思想上的闡述,經常可以通過套娃,讓人感受到一些不可言說的東西!尤其是完全不考慮邏輯,任意單拿出一句,都是很有深意的,而這深意常常本身代表著思想!

無限套娃後則代表著智慧型!

另外,它闡述思想時,經常沒有具體的指代,這在對實際事物的指導時,容易給人感覺,這不就是在說我正在做的事嗎?

這句話先從「主語」開始看。如果「天下」「皆知」代表所有人,那麼包括「我」,而「斯」也是指「我」,這裡「美之為美」和「惡己」「善之為善」和「不善己」就前後矛盾了!可以說,這裡有語病!

而如果「天下」不包含「我」,「皆知」不包括「我」,這句話就沒問題了!但是「天下」「皆知」不包括「我」,這似乎也不太對!

若是,這個「我」可以即在「天下」之中,也在「天下」之外。這樣所有的「疑問」就都正常了!這句話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這句話,換成「白話」,就可以解釋成這樣。

那個姑娘看起來很漂亮很完美怎麼看怎麼好看,但她看自己時總是去看「缺陷」希望得到「改善」!

看到了麼?這是妥妥的「雙標」,在別人身上和在自己身上,標準變得不一樣了!

但是,漂亮姑娘,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美嗎?肯定能看到!

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漂亮姑娘跟所有人都一樣」能看到「自己的美」,但是她更看重自己的「惡」,即「缺陷」!

這樣「我」即在「天下」之中,也在「天下」之外。這是乙個值得反思的事!是什麼導致這個「結果」呢?相信大家能感受得到,但是誰也說不清!

再換乙個角度看,同一件事,發生在別人身上和發生在自己身上,通常會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說:乙個人穿新鞋出門,被人踩了一腳!

以旁觀者的眼光去看,那個人可能是「無意」的,也可能是「故意」的,但通常會覺得「人群聚集」難免「磕磕絆絆」,道個歉就完事了!完全可以放得下!

但如果自己就是被踩的那個人,感覺就不一樣了,首先感受上肯定是自己被「侵害」了,然後考慮對方「值不值得」被「原諒」?如果主觀認定「不可原諒」,那麼就會刻意去找「故意」的理由!如果主觀認定「可以原諒」,那麼就會去找「無意」的理由!

注意這裡的「主觀認定」,事實上,作為「當事人」會考慮的更多!比如認為「不可原諒」,那麼會繼續考慮「報復的可行性」,如果對方是「彪形大漢」,那麼可能打不過!如果對方是個「老人」,會擔心被「訛詐」。。。

這樣即使「認定對方故意的」,也會找「對方是無意」的理由來安慰自己。如果對方是「看來好欺負」的人,那麼「報復的可行性」就比較高!那麼,就可以給「對方故意」找到很多「合理的理由」,再進一步的推進到「如何去報復上」!

這些通常作為旁觀者是不會去考慮的!

感受到其中的「玄妙」之處了嗎?

作為「外人」,不管「原諒」還是「報復」,都不會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而作為「當事人」,並不是看不清客觀情況,但常會優先考慮的是「自身的感受」!

再繼續延伸一下,有些事,我們常常因為「主觀認定」,轉不過彎來,陷入「矛盾」中。比如:做數學題,有的人主觀就認為套某個公式就可以了!

但若是,不懂得變換公式,沒法解這道題!就會陷入,想要「直接套公式」,但又「沒法直接套公式」,這樣的「死迴圈中」!對於「做數學題」,陷入「死迴圈中」,通常不會懷疑「題出錯了」!

而現實中的事物,常常會的懷疑「題出錯了」,並「主觀」豐富各種「題出錯了」的理由!這樣就沒法做到「解題」,就像「陷在坑里」出不來一樣!相信有的學渣,做不出題,常會抱怨這是「出題人是故意在折磨人」!

或者深信「自己天生就不如別人」!

所以,這句話「深度」的意思,是在說,「人常常的因為自身感受,而做出錯誤的選擇,而且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是描述了一類「現象」。這裡沒有給出「解決」辦法,只是給出了乙個「命題」!

而僅僅看到這個「問題」或者「現象」本身,我們的「思維」就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就像是「乙個人忙忙碌碌的生活,去抬頭看看天空!」一樣!

「格局」不可言說的變大了!似乎開啟了「一扇門」!但又沒法說具體清楚!

這句話,意思很簡單,看起來就是辯證!事實上,我們被「主觀感受」左右的時候,同樣知道「辯證」,但是「屁股坐歪了」,「辯證」出的東西也是「歪的」!

而當認清了「主觀感受」的影響,這裡每乙個「辯證」都像是開啟了「一扇門」!它的含義,並不只是「辯證」本身,而是包含對「主觀認定」相反「視角」的「觀察」!如此得到「相對客觀」的「認知」!

所以,它的真正意義就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自己身上的問題」!

但是,看清楚了,就能帶來切實的改變嗎?不能!比如:吸菸不知道有害嗎?熬夜想清楚了就不熬夜了嗎?顯然不會!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

這句話,就是帶來「切實改變」的「方法」!如果看懂前面兩句,而且有了「失敗的經歷」,這句話就會給人「振聾發聵」的感覺!

明白「主觀感受」企圖去「改變」,這個「改變」還是「主觀感受」,這只是「從一條錯誤的路」換「另一條錯誤的路」。。。「放下去做,去積累才能帶來切實的改變」!

而深思一下,這個「改變」改變的是什麼?是事物的變化本身嗎?不是!嚴格的說是不斷的修正「主觀感受」!「主觀感受」正確,完全不需要「額外去做什麼」!!!

再深入一下,事物的規律若是變化,「主觀感受」要隨之變化,這「修正主觀感受」的又是什麼?這就是「道」是「智慧型」,一切盡在不言中!

再往前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恆)名。」這是開篇就點出的東西,跟第二章所寫的「深意」是「呼應的」,而且,「一二章」的後面「句句」皆有「呼應」!

往後看「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又是乙個命題,乙個結論。寫的是「如何處無為之事?

如何行不言之教?如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這又是「呼應」!

注意這裡是「為無為」中前面的「為」是「有為」!同時,這個「有為」不是確定的,如第二章「不把自己限制死」。所以「為無為」中前面的「有為」是「無為」,而後面的「無為」是「有為」。

這樣看,就順了!

再往後「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則是如何把「有為變成無為」的具體方法!最先「挫其銳」這是「完事開頭難」,「解其紛」則是「理清頭緒」,「和其光」這是「順應而為」,「同其塵」這是「真無為」!

再往後「第五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推進「無為」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用「無為」引導「勢」!

再後「第六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個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主要是「保持勢」同時「捨棄對量的爭」

「第七章」,是對前面「六章」的總結性的「結論」,即概括其「合理性」。

從「修行」的角度,「2~7 章」都是在講「修身」。通過「無為」和「不爭」來改變「身體」的。而其中的「思維主觀認定」可以看作是「身體的習慣」。這裡面,有大量不可言說的東西!

而後,在身體「穩定均衡」的基礎上,講「修心」的。再後,身心穩定的基礎上,講「五感」修行其「真實感觀」。再後,以「真實感觀」為基礎的「身心內觀」……至「三十八」章開始講「德」,「道」這個東西,若是代表「萬物之理」,那「懂的人懂,不懂的人不懂」。

此時「德」,便是「實現道的道路方法」。「道」代表則代表「萬物之理」本身的「道路方法」。總之,這「道」和「德」是可以互相「套娃」的。。。

「道和德」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要理順,那麼必須要把思緒帶入到「實際的事」中,而套娃昇華「思想」那麼就成了「智慧型」,即「廢話」,每章都是乙個「意思」。完全沒有啥「銜接」!

談論「道」,離不開「陰陽」!

大家都知道,陰陽代表日月,更替不止。這是一種動態的變化。

而對乙個事的「主觀認定」,這其實就是在「推動事物發展的勢」。

而「思維的開闊」,這是對全域性的「觀察」,並不能帶來「實際改變」,但是看到「全域性」「主管認定」便發生了變化,其「內在的勢」也已經在發生變化了!

而「處無為之事」,則是「勢改變以後」對「實際改變」的積累,使「事物實際變化」的「勢」發生變化。

注意,這裡改變的「勢」,即事物變化的「趨勢」,而不是專注於「量」的變化!

「主觀認定」所犯的「錯誤」,常常是因對「量」的「追求」而「忽略全域性」去「逆勢而為」!

以「陰陽」衍化「實際事物」,再去解讀《道德經》就容易多了!

就像是「道」的本意「道路」一樣,《道德經》指出了一條「正確的路」。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顯然是「主觀認定」這個《道德經》應該是「承上啟下」連貫的!但同時「主觀認定」,這個《道德經》講的是「確定的東西」。而「當作確定的東西去分析」它又無法做到「承上啟下」。

這樣「內外就有矛盾了」!

而核心的矛盾在於「主觀認定」,這個《道德經》講的是「確定的東西」。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恆)道。」不是不可以「認定是確定的東西」,但要同時「認定它一直在變化」!!!

以陰陽來分析,內在即有「承上啟下」的勢,但外在卻是「非承上啟下」的狀態!所以,「無為」的話,就希望實際能順應「承上啟下」的勢!但是,若是堅持「講的是確定的東西」,這就沒法「順勢」而為!

如果「題主」有「實際的問題」要解決,即使沒有「本回答」,題主「堅持到無法堅持」,也是能夠「看清」其中的「道理」的!但題主若是對著《道德經》在邏輯上去死扣,那麼會一直陷入矛盾中!因為其中的「實際的指代」,全是「主觀認定」的「實際的指代」。。。

並沒有「額外」的能「轉變主觀認定」的「實際觀察」!

道德經如何用

士不可不弘毅 假如問你乙個汽車怎麼用,你大略要學一學如何開車的。你可以不用學習機械製圖,零件加工,如何維修等,只要有簡單的保養常識,基本的駕駛技巧與規範,又有道路,就能輕鬆開車去目的地了。但是一門學問,如果你不知道他說什麼,你卻是無法做到用的。所以第一步就是,知道道德經講什麼?才能問如何 用 這個問...

如何賞析道德經?

林鶴顧不聰明 首先你要看懂道德經表面上在說什麼,至少弄明白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然後找乙個普通的版本,用自己的心意去映照這些文字。每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這也是道德經和道家令人痴迷的地方。它具有包容性。你可以站到天道的角度去處理事情,也可以站到聖人的角度處理問題,把自己放到普羅大眾的位置也無...

如何讀道德經?

三舞 注意給你提建議的人自身水平,看他回答了什麼,寫了什麼,是否只會抄襲轉貼編緝。之後決定要不要聽建議。對於注本,同樣看其以上,注意其立場。知乎不會聽建議看回答的人太多,熱心人也太多。當然,更多是門外漢。他們似乎總以為回答數理問題難,文哲易。因為前者易被揭破,後者可以隨便說。孰不知,文哲才是真的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