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儒家主張 無訟 ?

時間 2021-05-11 22:43:53

1樓:迷途書僮

湊個熱鬧。

12.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論語有這麼一句,不知算不算是一種主張。

訟字在論語中出現過兩章,另一章如下: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搞清楚論語中訟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很重要,否則就是子曰子的,你說你的。

東漢許慎說:訟,爭也。古人說:爭罪曰獄,爭財曰訟。

獄爭的是誰錯,把過錯推給對方,有過就要受刑罰。

訟爭的是誰對,對了雖然不一定有賞,但至少可以免罰。

如果說獄是要證明別人是錯的,那麼訟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一般理解自訟為自責,因而將這句話理解為:孔子說他沒見過能認識到自己過錯並因而自責的人。

這樣理解顯然有問題,孔子門下知錯能改的人多的是,顏回不遷怒無二過居其首。

內自訟就是自己證明自己是對的,把訴訟案子提交給自己,自己同時兼任原告被告法官三個角色,對不對,自己說了算。

內自訟者必不能見其過,由此可知,能見其過者必不會內自訟。

故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孔子未之見也。

邏輯思路是這樣的:如果A(內自訟)成立的話,B(能見其過)肯定不成立。現在B成立了,A就不可能成立。

什麼是無訟?

人常常會陷入道德兩難的境地,思前想後,好比在心裡打官司。

戰士聽到衝鋒號,是衝還是不衝?衝出去,十有九點九就是個死,但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大義不能不衝,只是,如果自己死了,家裡的親人該多傷心呀。怎麼辦好呢?

孔子說無訟的意思是叫你別想了,別在心裡打官司了,聽從你的潛意識吧。

什麼是使無訟?

但孔子說的是「使無訟」,重點在使字上,戰士經過訓練,聽到衝鋒號響起就奮不顧身的衝鋒,這種近乎本能的反應就是經過「使無訟」訓練的結果。

為什麼要使無訟?

讓老百姓出於本能反應般地做好事不做壞事,天下就能得到治理。這就是為仁由己呀,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呀。其實這種思想和莊子的思想是一樣的,只是表述不同。

孔子說為仁由己,就是強調人的內心之中那股純感性的力量。就是不知善惡而能就善避惡,不知道利害而能就利避害。

直躬的爸爸偷了鄰居的羊,直躬揭發他親爸,別人表揚直躬說直躬這個人很直,孔子說這不叫直,子為父隱才叫直。直躬揭發他的父親表面是大公無私,其實是為了自己的美名,本質上是假公濟私。不值得提倡。

訟就是言公,先劃個圈分開內為私外為公,然後選立場看站在裡面還是外面。

如果經過思索,那麼就是有訟了,這樣做就會天下大亂。

諸子百家都崇古,其實崇尚的就是這種上古時期天下眾生不言善惡而能就善避惡的自然而然的狀態。

道家墨家想直接跳回去,墨家想跳回到大禹的時期,道家恨不得跳回有巢氏之前的時期;儒家給大家指出了一條回歸的路,重點是君王要帶頭,最好能回到堯舜的時期,不過能回到周公的時期就不錯了。

道家提倡用土豪的心態過屌絲的生活,墨家提倡土豪和屌絲一起過屌絲的生活,儒家提倡土豪過土豪的生活,屌絲過屌絲的生活。

三家都強調大公無私。道家說忘我無己,崇尚自由,思想的自由,意志的自由,道德的自由,可是自由就是由自,自就是私呀,學而優不仕,就是渡己不渡人呀,觀音能成佛卻不成佛,發誓普渡眾生,把眾生都渡到彼岸了才考慮自己,這才叫大公無私呀。但墨家有矩子令,意思就是墨家子弟都不要自己了,把你們的自己交給持有矩子令的門主,這其實是最大的自私呀,把眾人的私交給乙個人來私。

儒家常常被墨道批判自私,儒家說為仁由己,子為父隱,學而優則仕,陷身名祿,確實是自私,但要回到過去,總得找條路呀,公就是分厶(私字古文),先有私,才能公,沒有厶,哪能分出公來,直接跳不過去的。

2樓:王止修

因為「無訟」是最高標準,是理想社會的體現。

無訟,不是有糾紛不起訴,而是就沒有糾紛,自然沒有訴訟。天下太平,當然是最高標準了。

拋開理想社會,降落到現實層面,法律的功能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伸張正義&解決糾紛

根據法律去審判,搞清楚對錯,分配好責任,這是伸張正義;廳外調解,辯訴交易,旨在息事寧人的,就是解決糾紛。

舉例一,多年前有位壯士因為地鐵不提供發票而起訴北京地鐵公司,要求開具發票並賠償一塊錢。這是伸張正義,一塊錢不重要,分清楚錯對才重要。

舉例二,交通事故,三輪車逆行撞了寶馬車,交警勸寶馬司機私了自己修車,雖然你沒錯,但是這點錢對你不叫事,就別耽誤功夫了,這是解決糾紛。這裡對錯與否不那麼重要,趕緊息事寧人重要。

具體到儒家,就是認為第二種處理訴訟的方式優先於第一種,結果正義高於程式正義。

古代社會沒有今天英美那樣的完備司法體系(其實不止古代),用儒家經典為指導思想來執行結果正義,是一種可操作性高且成本低的社會治理方式。

3樓:喔豁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這就是題主口中所謂的「主張『無訟』」,不知道有什麼可以搬弄的……裝模作樣的打著儒的標籤提問,那你說說「修齊治平」是什麼?

處於聽訟位置的長官,本來就有理政公平和教化百姓之責,提出來「無訟」之願,合情合理。

4樓:李雪峰

儒家,尤其是孔子,實際還是比較信奉人性本善的,所以他們會認為,社會的本質是和諧的,原始的東西是好的。如果大家都回到從前,會非常美好。然而,現實卻複雜的多。

如果真的沒有人為干預,沒有相互制衡,沒有監督,沒有暴力威懾,人性中很多惡會釋放出來。無訟更多是一種美好嚮往。

5樓:木東潮

無訟是指老百姓的道德水平高不需要訴訟了。

而統治者要以「無訟」榮耀自身,便把無訟當考核官員業績的指標。於是官員千方百計的使老百姓不能或不敢訴訟,以關閉公堂大門來達到「沒有訴訟」。

6樓:郤缺

春秋末期子產築刑鼎,首次向普通民眾公布成文法律。晉國叔向(可以歸位維護周禮的儒家)致信駁斥。

孔子也很激動的反對。

叔向大概意思就是一旦法律法規公布民眾會反向引導他們去做未列為法律的事情。而且民眾會挖空心思去解讀狡辯不成熟的律法。不利於社會健康導向,和貴族統治。

其實之前晉國範匄也有一套律法,不過不對民公布,即是「法不公布,則威不可測」。

叔向說的其實有一定道理,因為子產公布法鼎之後,出現了乙個人→鄧析。此人專門收人錢財幫人訴訟。也就是現代「惡名昭彰」律師的雛形了。

7樓:靜水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無訟」要求的是治下百姓素質高,路不拾遺,鄰里和睦。

當官想:這還不容易,我把他們都攔在門外不讓告狀就行了。

8樓:口隹安

無訟?利益分配不公平需要公證怎麼辦,訟不訟,不訟,有人仗勢欺人,訟,反儒反孔。

無訟=和稀泥!

為所欲為!

儒家有權勢,自然要舉張無訟!

9樓:普適價值

儒家講的「無訟」並不是不要打官司,而是核心價值觀,也就是立法精神和現實需求,不要有分歧有矛盾,不要相違背!

就比如現在香港問題,就是違背「無訟」觀念,其立法精神,是和現實需求相違背的!

歸根結底,設立法律是為了解決分歧,讓生產生活更美好的,而不是製造紛爭的,讓日子過不下去的!

10樓:晦明

孔子: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老子: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聽訟就像救火。您覺得救火優先,還是防火優先?

打官司斷是非,是不得已。如果能提前使關係和睦(通過學禮:恭儉讓),何必打官司?

學校優先於監獄。不是不要監獄,而是學校優先。

11樓:徐曉軼

如果你和你的同桌鬧矛盾了,處理方式是召開全體老師學生大會,經過公開的撕逼,然後當眾宣布是你的責任,由你當眾向你同桌下跪賠禮道歉。但是,你不能轉學也仍然要和你同桌以後坐在一起,你咋辦?!

法是公器,是依據一定程式、基於一定的證據,當眾斷對錯,然後公開處刑。

但人本能的就要自保、就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簡單的說,社會生存的人,在社會關係中需要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這種當眾處刑、當眾宣錯,將嚴重打擊其社會地位,所以其可以因法律的暴力強制性接受處罰,但不會接受這種對其是錯誤的判定,所以其只會歸罪於矛盾方,找出種種理由來證明是其使用了不義的手段來達成對自己的構陷,所以雙方的矛盾只會積累的越來越嚴重而不會因一次宣判就化解。

所以呢,這種當眾斷對錯的方式只適合於陌生人或流動性很高的半陌生人社會,斷完就此不相見了也就無所謂矛盾積累了,而傳統中國是高密度的、低流動性的熟人社會,正如我開頭所舉的例子一樣,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情況下,大家只能彼此留點體面,不觸發原則底線的就盡量不要公開處刑,何況,由於密度高、流動性低,彼此還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總有各種親戚啥的關係。

但這是傳統中國,現代中國已經是流動性很高的半陌生人社會了,治理原則也已經是強調以程式正義來實現實質正義的法治原則了,所以呢,今天的儒學對社會治理強調的是:規則最大,首先按規則來,然後在規則內再盡人情。

當然,由於我們這麼多的人口,社會情況及其複雜,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熟人社會的基礎以及濃厚的熟人文化,所以調解的合理性也是存在的。

12樓:袁鶴

儒視訟人如訟己,爭訟會引起更多社會矛盾。儒家認為修身是社會安定,治國之根本。所以主張人人修身則社會少訟。

訟是禍之門,此訟結,深怨又結,滋生新禍。根本在人的修養都提高了,訟就少了!現代用訟勞民傷財,結果還得雙方協商!

錢都捐給了律師和司法部門。

13樓:半個煙圈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自秦以來兩千年,無一王朝國祚逾三百年。

文人們忙著殺外戚,殺宦官,殺世家,殺武將,最後連自己都禁錮了,卻還是忘記了立身之本——老百姓。

給予他們所謂道德,卻不給他們利益。於是乎,親親相隱,鄉賢互庇,官官相護。

宛如紮進沙土裡的鴕鳥,自以為世界安靜了。殊不知,那些受到教化的百姓正揮舞著40公尺的大砍刀準備來頓美味燒烤。

虛無的道德引申來的理想終究是空中樓閣。

14樓:楊四海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人間天國」,所以談何有「訟」?儒家的現實主義,不是無訟,而是悲憫被大環境帶壞的個體,所以盡量給予其良心上的自省救贖的機會,這是寡訟。

15樓:墨者永在行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所謂「訟」一般來說就是指爭論是非曲直,講道理。孔子的意思是,他在聽訟時和別人一樣,能夠做到公平公正,也能達到辨別是非曲直,而使訟者不再爭論。

通便認為儒家無訟是反對爭辯是非,反對吿官,其實不然。按照孔子的說法,無訟應當是對執法者的基本要求——明辨是非,讓訟者滿意。

儒家主張的「積極入世」和「息訟 無訟 息事寧人」的態度不矛盾嗎?

雲悠水澈 我不以為他主張積極入世,給皇帝當奴才,無論如何不反皇帝,是哪家的積極入世,消極入世還比較恰當 正因如此,他才反對訴訟,因為公平在他那裡是在不值錢,裝點門面罷了。天下太平,被他們曲解為貴人的安全,沒多少平等公平的意思 小島主 儒家主張入世,是將道德應用到治世上,以達到人人皆可為堯舜,實現天下...

儒家現在為什麼是有魂無體的?

一片冬瓜茶 因為儒家的魂和體被割裂了。體為實體,包括書院學堂,經籍學說,彝倫日用,制度典章等 目前的狀況是,搞國學教育的人,沒有足夠的底蘊來做這件事,缺少與高校學者的交流互動,而成為了單純的自讀自說,甚至唯讀不談。這種狀況下的各種讀經班各種國學班只能是學了淺皮,而不可能得其魂。而高校裡的學者,他們也...

儒家的核心主張和本質分別是什麼,對東亞人及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Yali 可能是中庸思想吧。東亞人的性格通常都顯得儒雅,四平八穩,很少有激進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創造性不足,社會各方面缺少根本的革新。中庸的行為通常是好的狀態,但中庸的頭腦不值得提倡。中庸的社會通常是好的社會,但乙個人不應該以中庸為傲。 科學現象學 簡單答一發。儒家的核心是動態的人性論。人通過後天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