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主張和本質分別是什麼,對東亞人及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時間 2021-05-06 00:01:18

1樓:Yali

可能是中庸思想吧。

東亞人的性格通常都顯得儒雅,四平八穩,很少有激進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創造性不足,社會各方面缺少根本的革新。

中庸的行為通常是好的狀態,但中庸的頭腦不值得提倡。中庸的社會通常是好的社會,但乙個人不應該以中庸為傲。

2樓:科學現象學

簡單答一發。

儒家的核心是動態的人性論。人通過後天的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內在,真知和美德都是通過學習和實踐可以獲得的,所以認為不喜歡學習不自我約束要求進步每日三省自身不見賢思齊就不是好寶寶,給群體抹黑拖了後腿。中中國人因此強調進步、奮鬥、責任、全體,永遠自我要求進步,什麼東西不行都覺得是自己還不夠努力,還得再進步。

於此相對的,比如西方的核心是靜態的人性論。人性不變,所以從只能靠上帝救贖到自由自在放飛自我,都是這個靜態人性的內在邏輯,所以西方人重視天才人物,普通人再學習也沒用,從小好好玩長大了能把盤子端好就ok。

實踐看來,兩種人性觀念各有利弊。互相融合得好,就是人類文明的福氣。

3樓:

儒家致力於社會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核心主張是禮教。

社會是人的集合,要想社會和諧穩定,就要理順人與人的各種關係,因為關係出了問題,社會就亂了。孔子提出了當時五種主要社會關係的教化之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而且孔子認為:「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是孔子對社會秩序的洞見,是不是這樣,可以看看各個國家現狀。

為什麼帝王喜歡?很簡單,如果乙個人想把國家治理好,想長治久安,應該怎麼做?只要認真對待思考這個問題的,最終必然會走向儒家,儒家對人性的洞見最為深刻。

打天下用暴力能理解,治天下還靠暴力,遲早起變。當然,皇帝們在推行儒家的時候,會把君臣之道加些私貨,捍衛鞏固自身地位。

4樓:樂山

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可以這麼概括:

終極目的,是實現世界大同。大同世界的狀態,是耕者有其田。在《禮記》裡有記載,可以翻閱。

實現目的的基礎,是仁愛。也就是要有愛人的心,不能互相傾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利害民,儒家希望結束這種局面,而前提必須是大家都有愛人之心。

實現目的的程式,仁義禮智信。都是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仁,是總原則,愛人。義是政治正確。禮是等級秩序。信是交往原則。

眼下該做的事,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大志,又要甘做螺絲釘。

5樓:楓雪

6樓:毛彥超

儒家的根本是禮,最早是周禮。

周禮就是周朝建立的社會秩序。

劃分階級、分配利益,誰是天,誰是受命於天,誰該剝削享受,誰該被剝削供養貴人。

春秋戰國,大爭之世,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仁就是對自己之外的逐級關懷,只有對他人關懷,社會才能成立,若視他人為隨意狩獵的野獸,他人必視你為仇敵,社會也就崩潰了。

義是眾論的正確,作為與仁部分重疊的有力補充而存在。

大爭之下,再也沒辦法溫文爾雅,諸國諸人漸漸看透了鬥爭,生死相關,無所不用其極。

於是越來越亂,孔子說禮崩樂壞。

混亂帶來殺戮,劫掠,天下大慘。

孔子於是覺得,一切痛苦都源於和平時期好的秩序——周禮被破壞。

於是講克己復禮,認為周禮恢復,天下太平。

實際上是開歷史倒車,拒絕進步,維持舊有剝削關係,剝削者採用規定好的剝削程度,被剝削者安心接受剝削不反抗,以求得社會繼續安定。但是社會是發展的,舊有的秩序必然不適應已經變化的社會,所以一切努力就像緣木求魚,所以後期的學者其實也在探求出路,並沒有原教旨。

7樓:

一句話說清儒家是什麼

它是宗族內部人治的擴大公升級版,以清晰嚴格的等級制為剛,道德要求為體,重集體輕個人。

很多時候說一套做一套,比如民為重君為輕……

8樓:龍心0818

與西方的哲學根本不同的是儒家思想完全是積極入世的,從來沒有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有的只是立於天地的人自己,一切都由人自己承擔,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始終都是人自己的承擔,而人是什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人。而將一切究到根處,天地萬物的一切根本在於人心,所以儒家思想的本質是以人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張便是以人為本的修身和濟世,也就是學習實踐。

9樓:

儒家的核心主張是建立一套規則,讓社會在此規則下穩定執行,不偏為中,不易為庸,本質是作為系統開發者和管理者維護系統穩定性,此系統在東亞穩定執行兩千年後,cpu突然公升級,公升級系統時發現應用軟體耦合性太強,年輕人不講武德,直接呼叫系統隱藏api,造成公升級後的系統不穩定,建議公升級所有應用軟體。

10樓:吳敬禧

這個問題簡約概述,應該說,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路徑:

倫理——修仁政,行有為以治。儒家思想在中國實踐了兩千多年,至今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依然極其深刻,其在中華文明這座大廈中,表現出突出核心思想是:三綱領、八條目。

三綱領: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由此而鑄造出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基本道德體系,一直是東方文明賴以牢不可破的最強大基石。

11樓:天涯浪子客

儒家的核心主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核心內容是教導人要具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8種基本道德思想,倡導的是人心向善和感恩情懷。

12樓:安天宇

儒家的核心主張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建立一種等級社會制度。

儒家的本質就是等級的愛。

換句話說,儒家認為人和人之間都是通過愛來連線的。

但是人和人之間的地位是不同的。

所以乙個人愛別人的方式,要根據他們倆之間的關係來定。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農業社會,儒家是最為優秀的社會組織技術。

當工業社會來臨,社會大生產全面淘汰小農經濟以後,儒家就完全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現狀了。

13樓:

儒家的教派那麼多,請問你指的是哪個儒家教派的主張?不同的儒家教派的主張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漢朝的公羊儒,以《春秋.公羊傳》為基礎,發展出了大復仇,大一統,大居正的思想。

以直報怨,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這就是公羊儒的思想。然後在這種大復仇的思想指引之下,為了報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白登山的仇,漢朝和匈奴展開了一場長達百年之久的漢匈全面戰爭。

這次戰爭耗費了中原地區幾乎所有的資源。同樣也使得匈奴被迫遠遠的遷徙,最終遷徙到了歐洲,一不小心就把歐洲最大的國家羅馬滅亡了。

所以說,先秦和漢朝時期的中中國人的性格,和後世的中中國人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樣的。先秦以及漢朝時期的中中國人的性格,普遍是性格暴戾張狂,而且衝動易怒,好勇鬥狠。而這種性格就是受到儒家的復仇思想影響而形成的。

所以說,儒家對中中國人的性格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比如說抗日戰爭的時候,全民動員,和日本死嗑到底,不報被日本侵略的仇恨,誓不罷休的這種復仇思想,就是受到了儒家的影響的。

什麼?你說你膽小,懦弱,只會老老實實的聽話和服從,而且有嚴重的討好型人格?

這個真的是儒家思想造成的嗎?儒家在中國已經消亡了多少年了?今天的中中國人形成什麼樣的性格,其實和儒家關係不大了,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14樓:滄海

太讓我驚訝了,就這麼乙個簡單的問題,下面的答案竟然五花八門,扯什麼的都有,讓我對現今中國文科水平陷入了深深的懷疑。

下面開始答題

儒家的核心主張是仁啊。本質就是人的社會行為規範。產生的影響是統治者用此構建起持續兩千多年的穩定的秩序社會。

人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是人獨有的?人是一種高階動物。

高階在哪?就在於人高度的社會性,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最大的特徵就是人高度的社會性。也可以說,人只具備兩種屬性,動物本能和高度發達的社會屬性。

什麼是社會屬性?人多了就構成社會,人因為處在社會中,因此而產生的所有有別於動物本能的行為屬性就叫社會屬性。那人在社會中,如何平衡動物本能與社會屬性之間的衝突?

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還有,人如何在社會中行為?人類社會到底應該建成乙個怎樣的社會?

等等,人的社會屬性發展出一系列的問題,儒家就是提供了乙個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仁是什麼?從字形上看就是二個人,兩個人在一起就產生了人際關係。儒家說仁者愛人,儒家認為人際關係的基礎原則就是愛人,就是共情,就是人同此心,就是感同身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際關係的基本出發點就在這裡,這就是仁。這就是儒家的核心。

儒家,孔孟之道,在以仁為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整套理論,其本質就是用來指導人際關係的意識形態,是人際關係準則,是規範人的社會性的,是人的社會行為規範。

人的三觀,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儒家都做了明確的表述。仁義禮智信。修齊治平。

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民為貴,君為輕。

仁者愛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四海之內皆兄弟。

大同思想。。。

這些,最直接的用處是什麼?就是建立秩序。一種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

從而被統治者所看重,然後利用扭曲,達到穩定統治的目的。

其實如果去除掉既得利益者(比如統治者,男人)對這套理論的利用和扭曲,還孔孟之道的本來面目,這套理論真是偉大的無以復加,這才是人類真正應該遵循的意識形態。

最後,說一句引戰的話,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之所以異於禽獸,正因為有了孔孟之道。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為長夜。是之謂也。

15樓:六華

題主要問的,就在《大學》裡面。

摘抄如下

大學之道

禮記 〔兩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定義和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隱笙 Khemja 乙個概念的定義通常強調這個概念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同時說明了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具有 此刻 的性質。也就是說,定義往往只說明此刻這個概念是如何呈現在人們眼前的。而本質是在概念隨著時間和空間變化因內部的矛盾運動而逐步展開的。概念在時空當中形成了各種現象,而對現象當中普遍的 穩定的或...

分享的核心本質是什麼?

呂小王 分享不是機械的匯報你當前在幹什麼,而且分享你當下的想法或者心情。可以是看見美麗的風景吃到美味的食物時,產生想讓對方也嚐嚐看看的想法,可以是身邊某個人說的什麼話惹你哈哈大笑時想讓對方也笑一笑的想法,可以是過的不順利時,難過的心情,可以是看到某個東西,覺得對方會喜歡的想法,可以是對今天大太陽的抱...

Vue 和 React 的優點分別是什麼?

深藍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先學會了 Vue 或者 React,然後再去學另外乙個,但是突然發現兩者的實現在思維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然後就開始嫌棄另外乙個語言,覺得哪哪不如我先學的這個.我在學習了 Vue 之後再去學習 React 的.發現如果能找到兩者的相似和差異之處,理解起來會更快 React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