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絕仁棄義與儒家的仁義之間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5-11 17:29:00

1樓:龍門至順

大善背後必有大惡,大仁背後的有大偽。(個人的理解是這反而契合儒家後中庸觀)沒有極至的惡,與沒極至的善,所以才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2樓:DaRenXin

是一樣的。這裡的絕仁棄義就是為了抵抗儒學正統十級段位德位至平天下而去的。

因為禮記.大學成書比道德經成書早。所以導致後世多有誤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為了抵抗儒學的天地有情。

也就是天地是仁義的。道義是仁義的。所以儒學不僅要忍受祖龍荀子韓非李斯商鞅之流,還要忍受偽書所帶來的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侮辱。

還要承受幾千年沒有上位的鍋。

中庸序云,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

道統在其中。

而流傳的道統天下,就是儒學的禮記大學,平天下。而道統的呈現就是禮記.禮運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

此謂大同。

也是道德經所小國寡民的反者。

而中庸境界的平天下,就是那,來了。中庸右三十一章,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貘。

所以儒學的一統是天下,也就是天之下,所以小國寡民不適合平天下。

而儒學適合,所以春秋末一批儒學書生叛逆,也就是荀氏一派的伎倆,不能光宅天下,以人性本惡,鉗制民民,所以弱貧愚隨之而來。所以朱子特別憤恨,在大學序與中庸序中不乏其辭的陳述那些作古的舊事。

大學序云,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使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所以以俟後之君子。

這就是為啥儒學會被攻擊的原因,因為天下為公這種境界,你說誰最害怕?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3樓:電那勿

儒家認為溫和的威權就不再是威權,而是仁政、王道、完美世界。

——儒家感人的智商博得統治者的一致青睞、熱烈鼓掌。

道家「絕仁棄義」,就是戳破儒家偽學那根鋒利的針。

4樓:吳三曦

福生無量天尊

嗯。。。。。貧道覺得兄台可能理解的有些許誤會首先實際上道家不存在所謂的絕仁棄義只是不倡導樹立標桿因為這個標桿一旦立起來了就必然會有人只求形式放棄本質其次我們常會聽到有人說德為道之用也就是說乙個修道有一定建樹的人同樣會自然而然生成一種外在表現出的讓人欽佩的德而一些道教經典當中會有一些行為規範的闡述或規定實際上這就是把有道之士的一些在當時或是之前的德的外在表現形式的整理記錄和歸納從而用來教導後人形成一種自我的習慣之後反向的去感悟道的存在也就是說其實這些行為規範有的不是僅僅讓你只是當做規矩來做的要讓你思考為什麼這麼做出現這些行為規範的原因是什麼沒有這些規範的時候古人是如何自發形成這種行為規範的而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產生這種與之等同或類似的自發生成的狀態或境界若是僅僅停留於表面就落了下乘了而儒家廣開教導之門去傳道德仁義的目的其實也是類似的只不過因為背景不同針對的人群不同整體的社會風氣不同才會出現種種變化逐步提出不同外在形式或層級的學習和修煉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逐步過度最後還是大道直指只不過因為每個人認知不同理解不同最後也有可能是為了劃分界限與區別可能僅僅過於強調某種表象而不去訴說最後的源頭本質了小道淺薄認知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福生無量天尊

<(_ _)>

5樓:樸散閒人

真的是以學術踏殺天下人,真的很可怕,但是遇到,有不能不辨析。

我說簡單明白點:

道家的本意是什麼?儒家的本意是什麼?

當這兩個問題,深思清楚的了,事情也就解決了道家的本意,也是教化世人,導人向善。

儒家的本意,也是教化世人,導人向善。

這就好比一位老師,教育兩位性格不同的學生。

然後兩位不同性格老師,教育的學生。

所以說,道家的教化和儒家教化,都是從根本入手,但是方法不一樣。

但是人心難測,妄圖猜測聖人之心,或者為了一己私利,踏殺天下人。

道家的絕仁棄義這個觀點是來教化那些小人或者說是偽君子,儒家的仁義是觀點是用仁義教化世人,感化人心。

6樓:小島主

在這一點上道家就是針對儒家思想的。

仁、義、禮是人為的東西,道家尊崇的是「道」,人為的東西就不是「道」,人按照「道」行事是「德」,「德」比「道」就次一等了,何況人為的仁、義、禮。天下失去「道」才按照「德」行事,「道」和「德」都沒有才只好遵循「仁」,「仁」也沒有才遵循「義」,「義」也沒有只好靠「義」維繫。「義」往下老子都不提了。

7樓:吳金銘

在儒家的價值體系之中,德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表現為各種美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讓等。在各種美德之中,作為國君應該是君子,應該擁有至高的道德——仁。

仁是效仿天地之德,能夠普遍的愛護人民的道德。國君具有仁之德,才能理解和遵守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義。遵從義的價值標準,才能制定國家的法律法規——禮。

在道家的價值體系之中,主張無為而否定儒家那種從上至下的管理思想,而是採取從下至上的民主思想。無為便是國君不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道德,不要自己的智慧型和想法,而要完全順從百姓的思想和道德,順從百姓的智慧型和想法。在完全民主的社會,仁義禮都是沒有意義的,國君的道德水平也沒有意義,相反國君的道德傾向會成為百姓自由的桎梏。

就如川普,公然鼓吹「美國優先」,這完全違背了仁愛、平等、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在建制派的儒家學派看來是非常荒謬的,但那是普通美中國人的需求,順從了紅脖子美中國人的民意,對於解決美國面臨的危機有一定價值。如果產生危害怎麼辦?按照道家思想只要順從民意,到時候再改就好了。

8樓:

關鍵在於如何老子這段話。

道家絕棄的仁義,是假仁假義。

儒家所肯定的,是真實的仁義。

兩家說的仁義並不相同,所以也不矛盾。

(「絕仁棄義」在楚簡本作絕偽棄慮(作),但進入思想史的是絕仁棄義,早期老子可能是絕仁棄慮,後來的《老子》是絕仁棄義。古本的意義和作用是補充和豐富,不是顛覆。)

老子所反對的「仁」,主要是指儒、道共同反對的假仁假義,即有名無實之「仁」。

對假仁假義盛行的局面,孔子的主張是內立仁義,外用正名。所以他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老子認為,要想從根本上祛除假仁假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仁義禮法一併化去。 所以他說:「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主張「絕仁棄義」 。

假仁假義

假仁假義牽涉到聖、智、仁、義這一方面說,道家就只有How的問題,沒有What的問題。How就是作用上的觀念,比如說康德的哲學裡面最喜歡問:某某東西如何可能?

如何可能是高一層的問題,事實上已經可能,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可能?

當我們說道家只有How的問題,就是說當它牽涉到聖、智、仁、義時,它不正面說什麼是聖、智、仁、義。仁、義直接是道德的觀念,聖、智是道德修養所達到的境界。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就是成聖人。

但是道家並不先正面肯定有聖、智存在,然後再正面解釋什麼是聖、智。假如先正面肯定聖、智、仁、義,再進一步加以說明,這就是What的問題,「是什麼」的問題。What的問題,即是乙個存有問題,道家沒這個問題。

道家只是「提到」聖、智、仁、義,並不正面去肯定它們,並加以說明(當然亦未正式去否定它們)。道家怎樣提到?道家只是順著儒家而提到。

儒家正面肯定仁義聖智,它正面肯定,就要正面說明,儒家有這個問題。正面肯定、界定,就表示仁義聖智都是正面上的實有。

道家呢?好,你儒家說仁義聖智,道家就要問你如何善於體現仁義聖智呢?你如何把聖、智、仁、義,以最好的方式把它體現出來?這就是如何(How)的問題。

道家說「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並不是站在存有層上對聖、智、仁、義予以否定,這樣了解是不公平的。這個「絕」、「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學無憂」(註六),字面上看,好像是否定聖、智、仁、義、學,這樣了解是不公平的,這樣了解,顯得道家太大膽了。否定聖智仁義,豈不是大惡?

這真是異端了!但這樣了解是不公平的。

如何來做乙個恰當的了解呢?道家不是從存有層否定聖、智、仁、義,而是從作用層上來否定。「絕」、「棄」是作用層上的否定字眼,不是實有層上的否定。

儒家是實有層上的肯定,所以有What的問題,道家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也不從實有層上來說「絕」、「棄」。

道家不從實有層上說「絕」、「棄」,那麼是不是從實有層正面上來肯定聖、智、仁、義呢?也不是。所以我們可以說,道家對聖、智、仁、義,既不是原則上肯定,也不是原則上否定。

從實有層上正面肯定或否定,就是原則上肯定或否定。道家沒這個問題,那就是說道家沒有What的問題。

道家只是順著儒家,你儒家正面肯定聖、智、仁、義。好!我問你乙個問題,你如何把聖、智、仁、義以最好的方式體現出來呢?

什麼叫最好的方式?你可以說出一大堆,說是學校教育啦!家庭教育啦!

風俗習慣啦!就道家看,這統統不對,都不是最好的方式。所謂最好的方式,也有乙個明確的規定,道家的智慧型就在這兒出現。

你如何以最好的方式,來體現你所說的聖、智、仁、義呢?這是How的問題。既是How的問題,那我也可以說你是默默地肯定了聖、智、仁、義!

當然可以這麼說,但它不是從實有層上、正面原則上去肯定,它的肯定是作用中的肯定。我就給它找乙個名詞,叫做:作用地儲存。

它當然不是正面來肯定聖、智、仁、義,但也不是正面來否定它們。

道家既然有How的問題,最後那個What的問題也可以保住。既然要如何來體現它,這不是就保住了嗎?這種保住,就是「作用地儲存」,對聖、智、仁、義,可以作用地儲存得住。

因此不能把道家的「絕」、「棄」解錯了。以前有人罵道家為異端,就是以為道家對聖、智、仁、義加以否定,不承認聖、智、仁、義,這樣不是成了大異端了嗎?這個了解,是不行的。

這樣了解,道家如何能成為乙個大教呢?我以實有層和作用層之分別來解消這種誤解。道家看重作用層一面,不看重實有層分析一面。

在實有層上正面肯定,當然要對乙個概念作正面的分析。道家沒有這個分析的問題。分析,廣義地說,就是分解。

道家沒有這個分解的問題。道家並沒有分解地或分析地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聖、智、仁、義。

道家說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又說「大道廢,有仁義」,把道看得很高,落到仁義上已經很糟糕了,大道廢,才有仁義,這樣對道德當然有輕視的意味。這是表面上的字眼。但是整體上看起來,道家不是如此。

現在把道德問題分別來看,用哲學詞語來說,就是道家的實有層和作用層相混,沒有分開。這個問題一落到聖、智、仁、義上,我們就說它不是原則上,或存有層上來否定仁義,來講這個絕、棄。它乃是順著是什麼的問題,而來問這個問題:

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把它體現出來,這便是How的問題。「大道廢,有仁義」,那便是沒有道化的仁義,沒有以最好方式體現之的仁義,只是分解說的存有層上的仁義。

《中國哲學十九講》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異同

魂玩人間 其實道家是非常親近女性的學派,整個思想都偏至陰至柔,有點像九陰真經,強調不做,其實很多女孩子天然的喜歡道家。而儒家比較男性一些強調做,陽剛,修齊治平,建功立業。都是為建功立業,只是兩家方法方法,和側重點不同。本是同根生,相愛又相殺 蘭鼐嘉 以下僅僅拋磚引玉,錯漏為主,一得為輔,請諒解 1,...

道家的道與儒家的道的區別和聯絡?

求索 道家的道是天理,儒家的道是人倫,當然,這種說法對儒家是不太公平的,中國古代 天人不分 才是主流,在儒家看來,那是人倫,更是天理。需要補充的是我說 天理 人倫 是道學 儒學的 道 尚和遊雲 儒家的道 吾道以一貫之 道家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 說到底儒家是要執於一物以為道,而道家則是無所不道,沒有什...

道家與道教有區別,儒家與孔孟之後的儒教學士有區別,你認為是這樣的嗎

caoguoliang2016 我認為是這樣。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重點是思想兩個字,寬廣有包容性。道教儒教更具體,更有約束性。至於是不是發展?感覺既有發展,也有些跑偏,或者越走越窄。 Gordon 儒道肯定有區別,乙個是從自然為出發點,乙個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儒家與新儒家,儒家在傳承過程中多了一些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