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話中 二 和 兒 而 爾 耳 拼音相同,但讀音不同?語言中有哪些類似的問題?

時間 2021-05-11 11:06:44

1樓:遙遠

「兒」「而」「爾」「耳」既可以讀//也可以讀 /a/,非正式口語中經常讀//,正式的朗讀中一般都讀/a/。

「二」只有乙個讀音,就是/a/。

2樓:anna

覺得是er在需要大聲或者強調意義或情緒重讀的時候就變成了ar 想象一下接受嚴肅採訪好好說話的大張偉和上綜藝的大張偉因為er的發音位置很難大聲 ar就容易的多

3樓:小雲哥哥

在這裡提供另乙個思路,不知對錯。

看到不少回答認為普通話的去聲導致了母音的低化,我覺得需要解決乙個問題:/èr/這個韻母在其它地方,尤其是帶小稱(兒化)的韻母中仍舊表現為,比如解悶兒的「悶兒」,或者姐妹兒的「妹兒」,似乎不會念成[*mà]。「這兒」我聽過[t]和[tàr]兩種唸法。

既然存在第四聲的/èr/念成,我們就需要懷疑是不是去聲使韻腹變成了a。這裡我們有可以有兩個假設:

在「二」的韻腹因去聲變成/a/以後,兒化才開始與韻腹融合成乙個音節,因此兒化的去聲音節沒有低化。

「二」的韻腹低化與聲調無關,應該另找原因。

由於第乙個假設也許有很多證據推翻,我在這裡談第二個假設。

我們知道,數詞是類推現象的易感詞類,經常會受到相鄰的數詞的感染。比如說拉丁語的「五」,quinque,與原始印歐語的「五」,*pénke 對不上,因為拉丁語的qu-應該來自原始印歐語的*k-。這裡是受到了相鄰數字「四」,quattuor的影響。

相鄰數字發生類推現象在世界語言中屢見不鮮。

所以,根據這個思路,「二」的韻腹可能受到「三」 /san/ 的韻腹的影響,變成了a。

我們回到「這兒」,我個人聽過[t]和[tàr],而「那兒」我也聽過[n]和[nàr],這個情況應該是互相受到對方韻腹的影響出現的變體。

類推的假說可以解釋為何不是所有的去聲/er/都發生了韻腹低化。

4樓:普通話字

這是因為普通話中的「二」是er的四聲,而我們通常都念成了「ar」的四聲。這是因為普通話中有ar四聲的字音,但漢語拼音中沒有拼說「二」ar的韻母,所以只好用er的韻母來表示。所以你感覺拼說出來的字音不一樣。

5樓:「已登出」

ér、ěr的國際音標是。

èr的國際音標是。

èr在北京話中原本的讀音是,但後來變為,普通話吸收了這個讀音,但漢語拼音沒有被修改。

6樓:DONGNANXIBEI

我認為聲調也是能夠影響韻腹的發音的,比如徐世榮 1980 年出版的《普通話語音知識》中,提到 uei 和 iou(有聲母時拼作 ui 和 iu,零聲母時拼作 wei 和 you)在陰平、陽平中的韻腹 e(確切來講是 ê)和 o 變弱甚至消失,而在上聲、去聲中得以保留。

為什麼普通話過了二甲用普通話和人交流依然不流利?

造花農人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二甲的要求僅僅是字音基本準確吧?樓主可能是南方人,在這我想說,別提什麼普通話語言環境,不信下南方來看看有幾個人說普通話。我剛開始學習普通話的時候,就因為苦於沒有人陪我說普通話,本來對自己的普通話就不自信,加上不熟練,當然說出口就不自然。練字當頭,沒人陪你說普通話怎麼練呢...

為什麼台灣版普通話和大陸版普通話口音上有很大差別?

這不新鮮,福建人的普通話也和北京人的北京話能聽出區別,廣東人說普通話也和北京人的北京話不是乙個味道。畢竟都是後學的語言,有差別不奇怪。 ZX0000 補充兩個關於中文口音常見的認知錯誤 標準普通話 大陸地區常用普通話 北方口音的普通話 北京口音的普通話 濫用捲舌以及兒化音。標準普通話並不是特別捲舌,...

為什麼普通話的第二聲叫陽平

很簡單,因為 陰 這個字是一聲的,所以一聲叫陰平 陽 這個字是二聲,所以二聲叫陽平 上 古代讀 賞 是三聲,所以三聲叫上聲 去 是四聲,所以四聲叫去聲。 DONGNANXIBEI 古漢語聲調 平 上 去 入 其中,上聲 去聲絕大多數都是以繼承的形式在普通話呈現為 214 51 調 少數因濁上變去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