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除了入聲外,普通話和古漢語的平仄基本吻合?

時間 2021-06-01 12:11:16

1樓:

瀉藥古音(切韻/廣韻)和普通話聲調關係對照表:

古音清子音平聲→普通話陰平(平→平)

古音濁子音平聲→普通話陽平(平→平)

古音清子音及次濁上聲→普通話上聲(仄→仄)

古音去聲+全濁上聲→普通話去聲(仄→仄)

古音入聲→普通話#@*&@!#$&*^&%(仄→平/仄)

以上可概括為「平分陰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

上聲部分混入去聲,是唐代通語就有了的變化(韓愈:「漢有杜度」;李涪:「又舅甥之舅則在上聲,故舊之舊則在去聲」。),但是上聲和去聲都是仄,所以從平仄的角度還是不亂的。

硬傷是入聲沒了,而且是以很混亂的方式派入了其他聲調,影響了平仄。過去的北京老夫子對此就已經很看不下去,所以在讀古書的讀書音中會很矯情地人為保留入聲,今天已經沒人這麼做了。

所謂的「古音多與南方語言相通」是不成立的。凡是今日比較有存在感的方言,無論南北,都是能和《切韻》《廣韻》找到比較嚴格的對應關係的,只是歸併/分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而已。

比如「人」「淫」「寅」「任」古音都不同音。今日的北京話聲母保留好,韻尾保留不好,所以「人」和「任」混,「寅」和「淫」混。而廣州話的韻尾保留好,聲母卻混了,「人」和「寅」混,「任」和「淫」混。

在這一點上,二者相比真的能看出誰更「古」嗎?

大家都會說基於北方話的普通話,於是就對北方保留的古音特點司空見慣,不以為古;看到了陌生的南方話,就會對北方丟了而南方還留著的古音特點十分驚異。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普通話和古漢語的差距有多大?古漢語的發音和那種方言比較接近?

阪泉君 閩縣,越州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夷種,有五姓,謂林 黃是其裔。唐 開元錄 越州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夷種,謂林 黃是其裔。宋 太平寰宇記 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製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菰稗為飰,茗飲作漿,呷啜蓴羹,唼嗍蟹黃,手把豆蔻,口嚼梹榔。南北朝 洛陽伽藍記...

古漢語與普通話的 界 字發音,是怎麼從 gai 到 jie?

看誰誰牛的不行 可能我做了領導,不大喜歡這個發音,我覺得按我家鄉話說的更開心而已。但是,我也不能說話別人聽不懂。麻煩那些沒有出過皇帝的地方,不要老是隨便瞎想了。語言發音本質就是統治階級與定都附近方言的統一而已。古音近音,偏差的越遠,就說明,既不出牛人,地理位置又不優越,而已。 小白龍 首先需要明確的...

為什麼漢語普通話中有些聲母和韻母的組合沒有被使用?

我是個門外漢,我也來插幾句,說說我的見解,樓主的問題 為什麼有些聲母和韻母的組合沒有被使用,我的答案是 因為普通話不過是一種區域性流行的方言.方言都有侷限性.各地方言互有優劣,互為補充.很多普通話中沒有的發音.在很多方言中是存在而且經常被使用的. 鄭小豆 北京話是中古音系的合流,應該從類的角度來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