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為什麼會用普通話進行念白和演唱?不應該是吳語嗎?

時間 2021-05-08 09:36:14

1樓:YUICHEUNG

是韻白,不是普通話,所謂中州韻是也。不過現在崑曲韻白和京劇的基本上差不多,唱上字音有區別,被一部分同志認為像京劇,不好。我覺得挺好的,畢竟北方人能聽懂……醜是講蘇白的。

順便一提,當年在上海編的一些京劇,也是醜講蘇白。

2樓:yinqi fu

分南曲和北曲。南曲用《洪武正韻》,又稱「正音」或者「讀書音」,起初是取河南開封附近的語言,後來就不流通普羅大眾。有八種音調。北曲少了兩個入聲。

3樓:

明朝的官話是《洪武正韻》,這是一種結合了中州音(雅音)和吳地方言的一種發音,即便遷都北京之後,基本還是沿用的這種話。

明朝時候,運河畔、長江邊的人是南來北往,操各種口音的。

魏良輔就是在太倉的碼頭上遇到張野塘的,張野塘是河北人,精通北曲。後來張野塘成了他的女婿,他們一起改良了崑山腔,理所當然地會採納當時的官話和北曲的一些特徵。

幾個崑山人加上乙個河北來的北曲專家,這一改革的結果就是梁辰漁的新劇《浣紗記》,這標誌著乙個嶄新的劇種——崑曲的開端,自此之後,日新月異,盛極一時。

崑曲迅速成為乙個全國性的劇種,自誕生起至今,一定會有一些各地方的方言揉進去...比如北崑的念白就是用普通話,而蘇昆用吳語。

4樓:陳致衡

崑曲的腔調為中州音,中州音不等於現在流行的普通話。蘇州白是崑曲中的乙個支流,適用於插科打諢的、揹包的書童等角色。類似蘇白用途的還有揚州白、南京白、常熟白等等。

5樓:Serpens

崑曲一向是用官話演唱,也就是所謂的韻白(不是現代的普通話,北京話在崑曲裡面屬於方言白),完美意義上的崑曲字音應該不受方音影響,但是由於拍曲人士方言底子的關係,往往不能完全做到,所以略帶蘇腔是普遍的現象。

要說吳語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崑曲丑角念白是可以用方言的,其中就包括蘇白還有京白。

另外崑曲曲目分為南北曲,字音略有不同,主要是入聲字處理上。但要注意,南北曲是和演唱地域無關,蘇州人唱北曲也應用北曲音,北京人唱南曲也應用南曲音,所謂南崑北崑某種程度上是偽概念。

6樓:呂饅頭

由於無人作答,請教了南大文院的許莉莉老師,算是自問自答吧。整理如下:

崑曲自誕生之時使用的便是官話。至於今日我們所聽到的崑曲念白唱段中個別字出現的吳語音,如《牡丹亭.遊園》中著名唱段《皂羅袍》一句「朝飛暮卷」就把Mu唸作Mo(吳語),是因為當時人們在官話中依然帶有方言口音,有點類似於今日有些人讀不准普通話,在使用普通話時部分字詞仍發自己方言的音,同樣的道理。

這種念白和演唱的語言就延續至今。

而崑曲中的丑角使用的是吳語或其他方言,稱為「方言白」。

為什麼推廣普通話?普通話是根據什麼選擇出來的?

牧慕仁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形成歷史的角度來說,北京話有著特殊地位。金元以來,北京成為中國政治 經濟與文化中心。北京話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被傳播到全國各地,而發展成 官話 古白話文學作品如 水滸傳 西遊...

為什麼台灣版普通話和大陸版普通話口音上有很大差別?

這不新鮮,福建人的普通話也和北京人的北京話能聽出區別,廣東人說普通話也和北京人的北京話不是乙個味道。畢竟都是後學的語言,有差別不奇怪。 ZX0000 補充兩個關於中文口音常見的認知錯誤 標準普通話 大陸地區常用普通話 北方口音的普通話 北京口音的普通話 濫用捲舌以及兒化音。標準普通話並不是特別捲舌,...

為什麼普通話過了二甲用普通話和人交流依然不流利?

造花農人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二甲的要求僅僅是字音基本準確吧?樓主可能是南方人,在這我想說,別提什麼普通話語言環境,不信下南方來看看有幾個人說普通話。我剛開始學習普通話的時候,就因為苦於沒有人陪我說普通話,本來對自己的普通話就不自信,加上不熟練,當然說出口就不自然。練字當頭,沒人陪你說普通話怎麼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