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的吳蜀(漢)盟約,東吳吹噓諸葛丞相,隻字不提大漢皇帝劉禪?

時間 2021-06-01 14:59:42

1樓:

盟書是吳國寫的,諸葛亮類似於擔保人的角色,所謂吹噓其實是在說明其具有擔保資格。

盟書是寫給神靈的,一般不會對參盟者加以歌頌之辭,所以也不會吹噓劉禪或是孫權。

因為是兩國之盟,所以直接用漢、吳來指代兩方更加合適。

2樓:開天闢海

基本認同高讚的說法。

以前有人提過,諸葛亮又要「興復漢室」,又要「二帝並尊」,這兩個口號其實是矛盾的。

其實站在孫權的角度也一樣。孫權又宣傳自己取代了漢朝,又要和乙個自稱「漢朝正統」的政權合作,這裡面也是有些尷尬的。

所以雙方在說場面話的時候,總要有些避諱的地方。

3樓:調磬學士

吳蜀聯盟,當然要地位對等的人。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來,蜀丞相諸葛亮此時的權力比劉禪還大,比當年的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口號不是白喊的。

4樓:粵蠻寧泊

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專歸美於昭,昭欲嘿而不宣則懼有私,宣之則恐非宜,進退不安。策聞之,歡笑曰:「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

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孔明賢,蜀主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彼乎!」

諸葛既掌實權,這個寫法最安全;孔明為孔明,沒事;孔明為孟德,也沒事;若劉禪親政,同樣沒事,一石三鳥。

5樓:

很多分析可能都想多了,依我看,真實原因很可能是:

孫權和諸葛亮私人關係好。

不信?孫權小兒子孫亮字子明,和諸葛亮只差乙個「し 」,難道是純屬巧合?

6樓:酒客

被邀了??哇感謝恩大概是這樣,

劉備病死後呢託付諸葛亮,甚至說''汝可取而代之''又對劉禪說要對諸葛''敬之如父''所以明眼兒人都看的清楚,實際上控制蜀漢朝廷的是諸葛亮,劉禪也明顯很依賴他,也算一種放權行為,黃皓的事那都是諸葛死以後了。

諸葛亮是一直主張和吳結盟,這也正好和了孫吳的意思,因為孫權並不主張進取,這都是魯肅時期就定下的。所以三分天下的願望和諸葛不謀而合,於是就勾肩搭背了,快快樂樂拉。

7樓:

哇塞頭一次受邀我我我好緊張。

本人能揣測到的原因有下:

1.(這條我忘了出處,如果有謬誤請輕噴...)本來荊州之後吳漢就開始交惡,夷陵以後更是乙個低谷,當時本來就是有不少大臣反對聯吳的。

渣權這麼一稱帝,對於正統漢室而言簡直就是叛亂一樣的性質啊。這樣說來,武侯力主維持聯盟,有些力排眾議的意思在裡邊,更顯可貴。

2.秉著客觀的原則,諸葛亮確實非常值得褒揚。這裡的每一條讚言武侯都是完全擔待得起的,你看盟書裡哪一條拔高亮了。

3.劉禪正火頭上呢,你以乙個剛剛「僭越稱帝」的身份去拍他馬屁,會不會拍到馬腿上...而且國事也確實是諸葛亮在處理,大家也都愛戴丞相。

講諸葛亮好話可能還更得漢官歡心,也容易讓漢接受聯盟。

所以說,講劉禪好話吃力不討好;讚譽一番武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也是真心表達了孫吳方對諸葛的敬仰和推崇吧。

8樓:blackJack

其一,《吳蜀友好不侵犯條約》是蜀漢集團總經理孔明先生發起並簽訂的。

其二,蜀漢集團自董事長劉備賓天之後,幼子阿斗現處於實習狀態。

其三,仲謀有私心存在,前文有提到皇綱失敘,這個「敘」字可非同小可。東漢王朝自曹丕篡位已昨日黃花,東吳集團本地方企業,苦無名號擴張市場,又不願屈尊而下蜀漢集團。遂假借名號以為盟好,暗修陳倉以度己身。

那麼問題來了,大漢去了,蜀漢來了,曹魏逆賊,我東吳與之不共戴天。至於怎麼不共戴天?反正蜀漢與之不共戴天,我就與之不共戴天!

蜀漢也是漢?什麼?你大聲點!

我聽不到!那不是諸總嗎?

9樓:諾皋

因為其實此時孫劉聯盟的關係比較尷尬。《大漢帝國在巴蜀》中對此的論述:

於是,盟約中對諸葛亮著力進行了一番頌揚。在盟約中,連兩國的君主都不曾提及,卻對一國的丞相大力頌揚,在歷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例。有人將這作為諸葛亮威德被時人認可的表現,卻未細究背後的原因。

孫權以「天意已去於漢」作為自己稱帝的前提,卻又指望西邊那個政權對自己帝位的承認來增強其合法性。西邊的那個政權其實以漢為號。正如我們在其他場合看到的那樣,只要可能,他會盡量避開那個漢字,而把它叫蜀。

但是,在盟約這種雙邊文書中,卻又不得不稱它為漢。這與他稱帝的政治論述明顯矛盾。他繞不開這個矛盾,便盡量淡化這個矛盾。

盟約中將諸葛亮「威德遠著」的個人光芒凸顯出來,西邊那個政權以漢為號的事實,便會相形淡化。借諸葛亮「威德遠著」的光芒,將「並尊二帝」的格局「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實際上是要使江東士民鹹共聞知。在盟壇之下,孫權可能更願意強調諸葛亮——而不是那個以漢為號的政權——對自己帝號的承認。

當然,他不知道,諸葛亮實際上說的是,「權僭之罪,未宜明也。」

10樓:三代下一人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這也是東吳吹的

11樓:新世紀雨

因為自從劉備發起夷陵之戰,吳蜀兩國關係已經破裂。

是諸葛亮主張蜀吳關係重修舊好,不斷派出外交使臣修復兩國關係,諸葛亮才能不斷北伐,沒有後顧之憂。

12樓:禿頭法學狗C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季漢軍政大權都在諸葛亮手上,吳蜀聯盟也是諸葛亮一手力推的,大概是大帝比較務實,吹有實權的人比吹吉祥物來得實在。

為何三國時期的東吳諸將名氣相對不高?

深谷 打仗少是原因之一,江東十二虎臣,其中十一位都活躍在孫權稱帝以前,更有十人在孫權稱帝之前就去世,由此可見一斑。魏中國人傅玄評價孫吳說 兵不妄動,戰少敗而江南安。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反過來或許也可以這樣理解 英雄太多,意味著天下並不太平。所謂 一將功成萬骨枯 將領的名氣太大對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說未必是...

請問三國時蜀漢 東吳二方文人有哪些(最好能列舉下作品)?

執銳 簡單舉幾個人吧 蜀漢 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代表作肯定是 出師表 有興趣看看 諸葛亮集 秦宓,有詩 遠遊 為蜀漢現存唯一比較可靠的五言詩 或謂宓曰 足下欲自比於巢 許 四皓,何故揚文藻見瑰穎乎?三國志 秦宓傳 秦宓始慕肥遯之高,而無若愚之實。然專對有餘,文藻壯美,可謂一時之才士矣。陳壽 秦宓 遠遊...

為何同樣是三國後期的猛將,文鴦很出名,但是諸葛尚則遠不如他出名?

因為兩個人在史書中的記載是不一樣的,諸葛尚並沒有如演義一般勇猛過人的記載,有的只是慷慨殉國的氣節 瞻怒,殺艾使。戰於綿竹,瞻軍敗績,瞻臨陣死。崇及羽林督李球 尚書張遵皆必死沒命。瞻長子尚嘆曰 父子荷恩,不早斬黃皓,以致敗國殄民,用生何為!乃驅馬赴魏軍而死。華陽國志 而文鴦就不一樣了,其勇猛是有史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