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時期的東吳諸將名氣相對不高?

時間 2021-05-31 10:30:16

1樓:深谷

打仗少是原因之一,江東十二虎臣,其中十一位都活躍在孫權稱帝以前,更有十人在孫權稱帝之前就去世,由此可見一斑。魏中國人傅玄評價孫吳說:「兵不妄動,戰少敗而江南安。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反過來或許也可以這樣理解:英雄太多,意味著天下並不太平。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將領的名氣太大對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說未必是值得過於慶幸的吧。

從這個方面來看,東吳諸將名氣不髙之於百姓還是幸運的。

另外,主觀意識上造成的錯覺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東吳政權歷來不被當做「正規軍」看待,無論以魏為正統還是以漢為正統,孫吳都是陪太子讀書的「配角」,導致長期不被民間所重視,所以知名度自然不如魏蜀。

2樓:董正涵

在漢朝,北方的黃河流域依舊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其發達程度遠超於南方,所以北方的士族勢力更大,更容易產生大的軍閥,袁紹統一北方四州就很好的證明了士族勢力在北方的影響。

反觀東吳,孫策時期,周瑜,程普,韓當,周泰,太史慈等將領,雖然也是久經沙場的大將,但其實都是與在南方的山越戰鬥,規模都不會很大。在孫權統領江東初期,他們主要任務也只是管理一下難於治理的小縣,防止山越造反。所以在赤壁之前,東吳一方的將領實際上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

赤壁之後也只有對曹仁的南郡之戰。此後魯肅時期變一直蟄伏,直到呂蒙白衣過江,才有大的戰爭。其實在三國歷史上,東吳對外戰爭獲得勝利的也只有赤壁之戰,南郡之戰,呂蒙的白衣過江和陸遜的夷陵之戰,在這些戰鬥中,主要體現的還是周瑜,呂蒙,陸遜這些戰時最高統領的出色謀劃,很少體現其他東吳一般將領在戰時的表現。

曹魏一方,有五子良將,曹仁的南郡之戰與樊城保衛戰。張遼的合肥之戰,這些都能體現他們獨當一面的能力。至於蜀漢,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都是隨劉備一起顛沛流離的武將,黃忠,魏延,也是在奪取西川,漢中中,十分重要的武將,尤其是魏延,更是蜀漢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最重要的武將。

綜上所述,東吳的武將,既沒有參與北方那些大的戰役,也沒有獨當一面的時機與能力。加上他們的統領,孫策,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光輝的掩蓋,導致他們並沒有那麼出名。

為何三國的吳蜀(漢)盟約,東吳吹噓諸葛丞相,隻字不提大漢皇帝劉禪?

盟書是吳國寫的,諸葛亮類似於擔保人的角色,所謂吹噓其實是在說明其具有擔保資格。盟書是寫給神靈的,一般不會對參盟者加以歌頌之辭,所以也不會吹噓劉禪或是孫權。因為是兩國之盟,所以直接用漢 吳來指代兩方更加合適。 開天闢海 基本認同高讚的說法。以前有人提過,諸葛亮又要 興復漢室 又要 二帝並尊 這兩個口號...

提問,對於三國時期的宋謙,身為老資格的東吳將領,為何《三國志》沒有詳細的記載?

黃粱 我查詢了下關於三國志中關於宋謙的五條的記錄,按時間順序為 但使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 宋謙 黃蓋輩也。太史慈傳 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 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後,便馳進,橫馬斬謙 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潘璋傳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

三國時期,東吳四都督的地位和許可權是否相當於蜀漢的四丞相?

已登出 不好對應,不過蜀國這四個人的官階權力肯定比東吳四個人的大。蜀國的四相,諸葛亮肯定是最大的,其他人沒什麼可比性,這個肯定都懂。東吳建國最晚,周瑜魯肅呂蒙都沒趕上,權力對比個人覺得呂蒙更大一些,呂蒙掌軍權的時候老臣不剩多少人了。影響力肯定是周瑜最大,一直到陸遜時代還是時常有提到。論官階,陸遜比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