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 東吳為什麼不海陸並進攻打曹魏呢?

時間 2021-05-31 02:04:05

1樓:勁卒阿萬

吳主(孫權)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海之遼東,從公孫淵求馬

……陸遜上疏曰:「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

——《資治通鑑魏紀四》

海軍賽高,陸軍馬鹿。

2樓:西西弗斯

本來不想答了,但是看了一圈答案傻了,一群吳主傳都沒看過的人在這瞎分析?

什麼運力不足什麼技術不夠好恰如其事地瞎分析什麼船的樣式。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好吧?

黃龍元年,五月,使校尉張剛、管篤之遼東。

黃龍二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嘉禾元年,三月,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海之遼東。秋九月,魏將田豫要擊,斬賀於成山。

嘉禾二年,三月,使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淵。舉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諫,以為淵未可信,而寵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數百護送舒、綜,權終不聽。淵果斬彌等,送其首於魏,沒其兵資。

赤烏二年,三月,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得男女。

吳主傳白紙黑字五次跨海行動,除卻誤打誤撞跑去台灣這次以外,四次對遼東,兩次是外交拉攏為主,兩次是實際作戰,嘉禾元年那次輸了,赤烏二年那次贏了。

所以事實是孫權不僅跨海作戰過,而且還贏過。

仔細翻翻史料你會發現,吳國從不缺少跨海作戰的嘗試,孫策打會稽時,就是從長江入海口繞道海上攻擊王朗。270年交趾叛亂時,孫皓更是派李勖督水軍從建安(福建)出海,橫跨南海去打交趾。陶璜也曾經從合浦出海,海路並進擊敗楊稷。

當然,跨海作戰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航線沿途沒有補給點,幾千上萬人在海上漂著,吃喝拉撒沒法解決,弄不好就譁變了,即便航海成功,也不會有優良港適合大規模登陸,真登陸了也無法判斷地方是否設防,如同空降兵一樣的孤軍深入,即便到了現在,兩棲登陸作戰也是最複雜的作戰方式,更別說一千八百年前,而且與沿江作戰不同,江河深入腹地,且沿岸多大城市,吳軍下船擊賊,上船洗足,來去自如,而一千八百年前沿海地區大多是沒開發的荒地,想搶劫都找不著居民點,所以這種作戰方式並不划算,成功案例也就比較少。

3樓:鬼神子云

補給線拉不過去啊

就算一時間突襲得手,後續軍隊吃什麼?喝什麼?裝備損壞了怎麼補充?人員損耗怎麼恢復?更別說冬天了還要籌備冬衣等一系列問題……

4樓:[已重置]

1 東吳確實派兵去了台灣然。。。被打回來了吳帝震怒還把領頭的將軍給砍頭了

2 東吳水軍強但是總不能開著船到洛陽長安吧總要登陸且不說魏國陸軍咋樣城池也得一座座打才行

3 海陸並進分兵策略東吳兵少再分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於吳不利4 東吳有統一的心沒統一的力能守土就不錯了

5樓:

水路並進,就算成功占領後方,那還不是要陸軍來守?

「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用呂大嘟嘟的話來說,打下來咱只怕也守不住。

6樓:李夢陽轉世

不是孫吳不用,而是用了北伐也沒成功。

比如【吳太傅諸葛恪圍新城,朝議慮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諸水口。】

既然曹魏打算【欲戍諸水口】,那自然東吳派出水軍的。

再比如【嘉禾五年,權北征,使遜與諸葛瑾攻襄陽。遜遣親人韓扁齎表奉報,還,遇敵於沔中,鈔邏得扁。…………乃密與瑾立計,令瑾督舟船,遜悉上兵馬,以向襄陽城。

敵素憚遜,遽還赴城。瑾便引船出,遜徐整部伍,張拓聲勢,步趨船,敵不敢幹。】

既然撤退的時候是水陸一起撤退,那麼一開始肯定是水陸並進的

【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遠壽春,賊攻圍之,得據水為勢;官兵救之,當先破賊大輩,然後圍乃得解。賊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難】

滿寵也說吳軍北伐是【得據水為勢】,水軍自然不是擺設

所以說孫吳不是不水陸並攻曹魏,而即使水陸並進也沒擊潰曹魏。畢竟水軍是孫吳的長處,孫吳沒理由不用,只可惜戰船不能兩棲作戰。

有人提醒說題主問的是出海作戰,也就是打登陸戰,好吧,這個孫吳確實沒乾過,那我嘗試進行分析一下。

既然提到了從海上襲擊陸地,那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在公元八世紀脫穎而出並稱霸三個世紀的海上霸主——維京人。

維京人擅長從海上對陸地發起突襲,不列顛半島,神聖羅馬帝國(現在的法國德國地區),還有現在的東俄羅斯地區,他們都「光臨」過。

而且他們航海技術高超,造船技巧精妙,甚至能移民格陵蘭島,更有傳說他們曾登陸美洲。

那麼我們對比一下維京人和孫吳,以及他們對手的差異,來看看為什麼維京人能成功,孫吳卻不願去嘗試呢。

1、航海技術,造船技術的差距

雖然題主提到了孫吳的水軍能到達夷州,可是大陸和台灣的距離實在談不上遠,即使成功抵達夷州也說明不了什麼。何況這次軍事行動,吳軍自身也因為瘟疫損失慘重。

而孫吳的戰船為了戰鬥和威懾往往體型較大,代表人物如賀齊,他的戰船【蒙衝鬥艦之屬,望之若山】。孫吳的設計思路,使得的船雖大,但機動性差,如果要進行海襲機動性是最重要的一點。

再看維京人的龍舟,以靈活著稱,他們航速驚人順風可到20節,乃至於他們的襲擊來無影去無蹤。他們的航海技術也很高超。(畢竟又過了五六百年)這使得歐洲諸國難以招架。

因此孫吳要進行海襲或者登陸作戰,非常容易被曹魏發現,而且一旦戰況失利,也很難全身而還。

2、目的不同

孫吳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從曹魏手中奪取土地,而維京人主要目的是搶劫。(當然孫吳也搶劫過,維京人也有過奪取城池的時候,不過那是次要目的。)

因此對於孫吳來說,即使登陸成功拿下曹魏山東的一些城池又有什麼意義?難不成要一直從海上運輸補給嗎?這對於孫吳來說太苛刻了。可如果不管,那不就是被曹魏一口吞掉,送了嗎?

3、對手不一樣

維京人的海襲一開始是對無防備的修道院發起的,即使到了中期他們面對的歐洲諸國也是鬆散的聯盟,王國的士兵大多是臨時招募的農民,所以維京人能多次得手,甚至在正面戰場也能打爆對方。但只要歐洲國王精心挑選士卒,且本人有一定軍事能力戰局就會有所逆轉,比如阿爾弗雷德大帝硬是帶領英軍把當時想吞併不列顛的維京人給打敗了。後來維京人打拜占庭帝國也一樣,遇到訓練有素的軍隊,維京人的進攻便屢屢受挫。

可曹魏的軍隊全都是經過訓練的,而且有著明確的編制,換句話說魏軍的整體素質比吳軍強。吳軍的私兵制限制了他們的戰鬥力。所以即使策劃登陸作戰,也很難在重重魏軍中殺出一條血路出來。

呂蒙曾經為孫權分析說,即使拿下淮南我們至少要用七八萬才能守住這裡,那麼就算孫吳真登陸成功奪下曹魏腹地的一些城池,在曹魏的重壓下,孫權又要花多少人力物力去守住這些成果呢?

最後再把陸遜勸諫孫權的文章貼一下吧

【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讎忿。蠻夷猾夏,未染王化,鳥竄荒裔,拒逆王師,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勞萬乘泛輕越海,不慮其危而涉不測。方今天下雲擾,群雄虎爭,英豪踴躍,張聲大視。

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聖化所綏,萬里草偃,方蕩平華夏,總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臣聞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強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征,必致闚,戚至而憂,悔之無及。使大事時捷,則淵不討自服;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

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

其中的【欲勞萬乘泛輕越海,不慮其危而涉不測。】和【強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征,必致闚,戚至而憂,悔之無及。】都強調了渡海作戰極具風險

三國時期蜀漢為什麼不設史官?

何威憲 其實記得以前就在知乎上看到過姬軒亦和酋長兩位大神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待會去翻翻。我個人覺得,可以肯定的是,蜀漢絕對是有史官的。黃粱兄的回答裡也提到了 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後主傳 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先主傳 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費禕傳 還有...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不聯合魏國滅吳國?

親魏吳王 孫權舔著臉說要為曹操 討羽自效 結果曹操轉手就把訊息透露給了關羽 孫權又舔著臉說要為曹丕 請往撲掃 劉備,結果夷陵打完半年不到曹丕的大軍就圍住江陵了 不然答主以為孫權為啥要主動向劉備遞橄欖枝,你說他真的就不想乘勢進取西川?那麼反過來說,劉備打贏了夷陵就能避免被曹丕襲其後的局面?那既然不能避...

為什麼三國只有東吳有大都督這個軍 官職?

范范 實際上都督這個職務,本就是戰時增設的。正常的軍職還是應該以大將軍 驃騎 車騎,四方將軍為常設職務。大都督要區別於前部督 左右都督 都督等職務。大都督擁有都督內外軍事的權力,是全國戰時最高軍事統帥。三國只有陸遜是坐過這個職務,在蜀漢擁有類似權力的職位是李嚴的中都護,在曹魏一般都是以大將軍都督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