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被後人貶低的東吳活到了最後,而受喜愛的蜀魏死的早?

時間 2021-05-11 02:18:05

1樓:

其實有些不知從何說起。

後人的貶低和喜愛對魏蜀吳的存亡時間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過這好像有點跑題

很多人的喜愛和貶低都給人一種……過家家的感覺……簡單地閱讀歷史,片面地評價人物,that』s what a ZhiHuer do.

2樓:二得很飄逸

十萬偷荊州雖然一直被人詬病,但事實說明全據長江的重要性。然後有的人就是動不動就提守江必守淮,最後吳怎麼亡的?荊州被打崩了,蜀中的王濬順江而下直逼建業。

3樓:從薪開始

我覺得題主要相信,有些歷史事件是會因為某些人為因素而改變的。曹魏早亡,就是因為司馬篡權。蜀漢次亡,是因為險隘無人把守,要不然也不是那麼容易攻破的。

4樓:oli

如果喜歡有用的話,劉備早就在徐州拳打曹操、腳踢呂布、北伐袁紹、南征袁術。何必要流落天涯,淪為益州刺史?我們喜歡的是關羽諸葛之忠,劉備張飛之義。

可是忠義能抵擋曹操的大軍嗎?戰場上還是要靠硬實力。

此外,儘管孫十萬人人黑,吳二代還是比蜀二代強得多。人家孫權繼位乙個州,死時三個州;而劉禪繼位乙個州,還沒死就敗光了。曹操進攻孫權,孫權軍伍整肅,相拒月餘。

反觀鄧艾一支偏師進攻劉禪,嚇得劉禪驚恐失據。執政能力高下立判。

5樓:諸如病毒

喜惡的主體是人,而人又分階層,這人的喜惡得看階層屁股來說的。三家後邊都整得挺爛的,我們看看知名度比較高可圈可點的事情比較多的曹劉葛孫時期:

(1)作為屁民來說:

曹操:一方面有屠城的惡貫滿盈,一方面卻也有統一北方進行了制度建設和生產力恢復的功績,對屁民來說喜惡五五開扯平吧。(0分)

劉葛:從不屠城,攜民渡江;極大開發了蜀地生產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不知兵;啊!劉公是大好人啊!葛公太好了給立個廟唄!(+10分)

孫權:在生產力發展和制度建設上也有一定功績,但是捅了屁民最喜歡的蜀漢一刀子這就讓屁民很angry。(-1分)

(2)作為世家大族土著勢力來說:

曹操:跟我好好乾有你吃香喝辣的,跟我對著幹就把你砍了。(+3分)

劉葛:跟我好好乾有你吃香喝辣的,跟我對著幹我會想辦法讓你服氣。(+5分)

孫權:跟我好好幹就遲些把你砍了,跟我對著幹就現在把你砍了。(-10分)

(3)對於屁民出身的幹部來說:

曹操:姓曹嗎?姓夏侯嗎?不是的話先靠後站站有機會會提拔你們的。(+1分)

劉葛:如果你能力夠強,該做王侯的做王侯該做太守的做太守該做大將軍的做大將軍......前提是你不能在跟我們集團持續跑路的過程中死了。

你放心我們倆開了好頭,去世後我們國的其他人也不會亂砍人。(5分)

孫權:如果你能力夠強,我們的待遇是不會比蜀差的!但是我晚年會開始亂砍一些人!有了這個榜樣我死後你們要小心隨時被身邊的人發神經砍了噢。(1分)

(4)對於廟堂之上的人來說:

曹操:一統中原,雄才大略,致力於統一,好!但是屠城挖祖墳啥的還是不太妙吧。(+5分)

劉葛:君臣至公,古今盛軌,百折不撓,致力於統一,沒有屠城劣跡,價值觀適用於主流文化宣傳,好!(+10)

孫權:致力於割據(-100),其他免談了。

然後,王八活得久不是它被喜歡的理由吧?

6樓:小豬快跑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據有荊州後,打造出了剛好契合自身優勢的防禦體系,很好的抗住了壓力。雖然沒有佔據淮河流域,形成守淮自固的好局面,但是成功打造了濡須口堡壘,在今江西,安徽的交界處搞了乙個小無人區出來。

二是政治上天然的短板,淡化了敵對矛盾。在政治上魏蜀沒有任何可以迴旋的餘地,雖然三家裡東吳是最典型的得國不正,但細究來說,魏蜀都不感覺吳的存在會影響本身的得國正義。

三是曹魏本身並不具有很強的擴張性,雖然很愛好定期捅捅東吳,捏捏蜀漢,或者把找事的吳蜀趕回去,但實際上鼎足確立後,從沒有正經的謀劃以舉國之力徹底搞定蜀與吳,實際上蜀如果不是姜維腦抽一樣的戰略部署,壓根也不至於突然死亡。

四是江東那幫本地土壕雖然孫權一上頭要擴張就扯後腿,但是守土起來是真玩命。

五是晉國這個社會風氣,嗯,真的不喜歡沒事找事,打仗這種行為哪有嗑散爽。。。

7樓:王羊

當時的西晉朝廷內部一直在糾結到底要不要動兵滅了東吳。

一方面是怕勞民傷財,一方面是酒足飯飽欺軟怕硬,懶得動兵了。

再一方面就一群人表示國外沒有幾個勢力練手打仗,國家陷入安逸甚至逐步消亡。

反正就是極力反對滅了東吳。

於是拖啊拖啊,拖啊拖啊,一直拖到拖不下去了(朝廷裡滅了東吳的呼聲實在太大),西晉才不得不出兵滅了東吳的。

東吳的存在本來就是奇葩,從沒見過不守住淮就想守住長江的偏安勢力。

軍隊戰鬥力弱得離譜,被滅亡前夕的蜀漢吊著打。

一對一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北方政權想什麼時候拿下就什麼時候拿下的水平。

8樓:shinbade

東吳活到最後的根本原因是,東吳立國的理念,始終在於立足於割據東南,從未好高騖遠,更沒有打出漢室,或「興復漢室」旗號。東吳雖然也與魏蜀多次交戰,但其戰略的核心不是進攻魏國,而是割據。與魏國交戰,主要目的是穩固長江北岸,使魏軍無法威脅東吳的腹心,相當於以攻為守。

東吳從來沒有想著去攻擊魏國的腹心地帶。因為東吳明白,那樣做就是作死。

其實西蜀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西蜀對魏國掀起過多次所謂「北伐」,都遠離魏國的腹心,以佔點小便宜為終極目標。有個叫魏延的蜀國強人,曾提出了「直取長安」的戰略,但此話剛一出口,嘴巴就被諸葛亮按住了。蜀國還有乙個強人叫關羽的,因一場大雨淹掉了魏國腹心地區的軍隊,便躍躍欲試企圖威脅魏國腹心地區,結果兵敗被殺。

東吳為了割據,還與蜀國交戰,並在蜀國極不願意歸還時,斷然奪回了荊州,其目的也只是為了擴充實力以及全據長江(不包括蜀國的長江),以厚集其割據資本。縱觀三國爭鬥史,東吳始終行走在最優戰略,北拒魏敵於長江以北,西拒潛在蜀敵於長江峽谷。這是東吳政權得以長期延續的戰略保證。

正是因為東吳全據了長江,東吳依仗水軍優勢,給魏國及西晉伐吳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反觀魏蜀,魏國內部出了問題,曹氏弱化宗族造成自我垮台。而蜀國呢,也頻頻發起戰爭,但相比較東吳,人家東吳啟戰,屬於「忘戰必危」,而這蜀國每每伐魏伐吳,正應證了 「好戰必亡」之說。三兩重的身子,還要冒充頭大,結果自然早早就被收拾了。

9樓:黑暗浮士德

這跟被貶低或者被喜愛有什麼關係?蒙古被喜愛不?然而卻打下了最廣大的疆域。東吳為什麼能活到最後,只因為滅亡之前來打它的,都擋住了。而蜀和魏沒擋住。

10樓:Simona

這很正常啊。

現代社會也一樣,阿諛奉承,見縫插針,溜鬚拍馬的人一般都比有能力但說話方式欠缺的愣頭青公升職快;投機取巧悶聲發大財的人絕大多數都比兢兢業業的底層工人富裕得多;當官的只要別太過分那灰色收入就是一般奮鬥的熱血青年比不了;看破不說破的就是比瞎說大實話的結果好,昨天上熱搜的醫生不就是麼。

所以東吳存在時間最長,是因為他比那兩家更迎合世俗規律,世俗這東西很少會被放到面上提倡,但確是別人的故事積累出來的最適合生存的經驗,很多人就看重它是最實際的,好處最多的,逆之而行的確實絕絕大多數都沒好結果,這就是現實啊。

曹老闆從熱血青年家族創業,到三世之後家族後繼無人局勢失控被司馬家依葫蘆畫瓢。劉老闆半世漂泊艱難創業,白帝託孤含恨離世;理想主義的諸葛亮從意氣風發的小青年一直到五丈原前線馬革裹屍也沒達成他的理想,倆人的結局在很多人看來遠不如「樂不思蜀」善終的安樂公好,你說諷刺不。

後人貶低東吳倒不至於,不以粉絲眼光來看,東吳確實是很強大的政權,沒人能否認孫權的政績權謀用人和少年英雄,沒人能否認孫策的政績和軍事實力,沒人能否認周瑜魯肅陸遜陸抗都是一時「風流人物」,但,東吳這個政權,不至於被貶低,卻也實在沒啥可以宣傳的正能量,因為這個政權的活法就是世俗,而不是胸懷,進取,追求和理想。

現代人活著世俗,精神裡卻始終要給理想的種子留一片土壤,要給正能量留一點空間。又想起文丞相的詩,「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萬一真到了某個危難時刻,這些正能量能用上呢?

到時候如果所有人都考慮的和題主一樣,都是活的長,過的好,那怕是整個國家都沒希望了。

11樓:心月狐

東吳的戰略就是苟嘛,苟當然就活得久,吃雞大賽有水平的伏地魔都能活得久。但人吶,還是要有點理想的,苟苟且且一世,活得再久人家也看不起。

12樓:Cerptcte

吳國自孫權死後就虛君在上,孫權設立的輔政制度迅速崩潰。自這時起,吳朝政治就相當於沒有法律約束的民主表決,誰有一時之強權,就可以把對手砍翻在地。在這層意義上,吳朝還能是吳朝,純粹是因為諸葛恪的權力去得太快,孫峻兄弟又是宗族成員,否則乙個歷史偶然,吳朝改旗易幟了也完全有可能。

就像如果立下大量軍功、族人遍布朝野、又最後政變成功的是曹氏宗親,魏國活過265年也很有可能實現。

為什麼三國只有東吳有大都督這個軍 官職?

范范 實際上都督這個職務,本就是戰時增設的。正常的軍職還是應該以大將軍 驃騎 車騎,四方將軍為常設職務。大都督要區別於前部督 左右都督 都督等職務。大都督擁有都督內外軍事的權力,是全國戰時最高軍事統帥。三國只有陸遜是坐過這個職務,在蜀漢擁有類似權力的職位是李嚴的中都護,在曹魏一般都是以大將軍都督內外...

三國時期 東吳為什麼不海陸並進攻打曹魏呢?

勁卒阿萬 吳主 孫權 遣將軍周賀 校尉裴潛乘海之遼東,從公孫淵求馬。陸遜上疏曰 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資治通鑑魏紀四 海軍賽高,陸軍馬鹿。 西西弗斯 本來不想答了,但是看了一圈答案傻了,一群吳主傳都沒看過的人在...

為何三國時期的東吳諸將名氣相對不高?

深谷 打仗少是原因之一,江東十二虎臣,其中十一位都活躍在孫權稱帝以前,更有十人在孫權稱帝之前就去世,由此可見一斑。魏中國人傅玄評價孫吳說 兵不妄動,戰少敗而江南安。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反過來或許也可以這樣理解 英雄太多,意味著天下並不太平。所謂 一將功成萬骨枯 將領的名氣太大對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說未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