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為什麼不設史官?

時間 2021-05-08 21:54:49

1樓:何威憲

其實記得以前就在知乎上看到過姬軒亦和酋長兩位大神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待會去翻翻。

我個人覺得,可以肯定的是,蜀漢絕對是有史官的

黃粱兄的回答裡也提到了:

「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後主傳》)

「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先主傳》)

「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費禕傳》)

還有「建興九年冬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華陽國志》也有:「蜀時東觀郎王崇,著《蜀書》,其書與陳壽頗不同」的類似記載,連陳壽自己也是做過「東觀秘書郎」的。

所謂東觀,就是位於洛陽南宮的皇家檔案館,漢代以來,有三個最負盛名的皇家檔案館:石閣、蘭台、東觀,漢代所有的史書,都是在這些地方修撰的。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曾任蘭台令史,奉詔撰《世祖本紀》及諸傳記,到了章和二帝以後,東觀收藏漸盛於蘭台,修史即移入東觀。

蜀漢因襲漢制,所以東觀郎也就是皇家檔案館管理員+註記官,主要負責修撰史書,每天要在東觀寫日記,怎麼可能註記無官呢呢呢?但是非常蹊蹺的就是,陳壽是自己在志中稱:蜀國不置史官的。

整句話是這樣說的: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後主傳》)

針對這件事,一直以來都有爭議,網上也有很多不同看法,一撥人認為蜀漢沒史官,一撥人認為蜀漢有史官。

認為蜀漢沒史官的人裡,又分兩撥,一撥很單純,認為蜀漢政權就是不置史官,沒別的。

另一撥則覺得: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設史官,其中主要原因是害怕史官記錄他的不好言行,阻礙他行權做事。(如《梅朝榮品諸葛亮》)——這大概就是這個問題想確認的,但我覺得非常不靠譜,諸葛亮這個段位,不像是會被史官掣肘的人。。

這撥人暫且不管。認為蜀漢有史官的人,說法就廣了去了,憑記憶寫幾個。

1、有乙個觀點是將「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的「靡」字解為「靡散」,整句話就是,主要大事沒人記載,災異星象什麼的倒是全須全有。這當然是胡說八道,「靡」肯定是「無」的意思。但這個觀點和認為蜀無注記官、但有歷官的說法有點相似,故合為一點,倒也勉強可以解釋為什麼陳壽說「國不置史,註記無官」,卻又頻頻在志中描寫史官出來晃悠。

2、陳壽小心眼黑諸葛亮,前面的國不置史注記無官云云都是為了引出後頭那句:「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持這個觀點的依據是:

陳壽的父親曾是馬謖的參軍,馬謖被諸葛亮處斬後,陳壽的父親也受到牽連,諸葛亮給他剃了個光頭。所以陳壽寫諸葛亮傳時,說行軍打仗不是諸葛亮的長處。(「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這個事還往往還要和向丁氏索公尺的故事放在一起,作為陳壽非良史的佐證。

但我覺得陳壽不大可能做這種事,不管陳壽的人品如何,他要是想黑諸葛亮,何必一邊說「將略非所長」,一邊又借司馬宣王之口稱讚諸葛亮「天下奇才」哪?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此真無識之論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說全是沒學問的人在胡說八道,陳壽稱頌諸葛亮,不吹不黑,都稱頌到了點子上。

3、蜀漢有史官,但史料被大規模銷毀過。這個觀點要和費禕消極北伐、費禕被刺、陳壽做過姜維的秘書、姜維復國這幾件事放在一起看。詳細的內容,貼乙個姬軒亦的回答:

蜀漢史料真的被大規模銷毀過嗎? - 知乎使用者的回答就醬~

三國時期吳國怎麼稱呼蜀漢呢?

寒江雪 各位大佬,寫這個答案所信用的各種本傳及注都很好,美則美矣,有沒有考慮這麼個問題。陳壽乙個晉中國人,真的敢在史書裡稱蜀漢為漢嗎?是不是他被迫改了一些史料,原文稱漢,他被迫稱為蜀。如果有這種可能,那你們引用的各種史料都沒什麼用了 琅邪楊文理 重樓百尺臥玄德 說得比較清楚了,現就官方稱呼略作補充。...

三國時期蜀漢右將軍輔匡為什麼沒有在諸葛亮時期參加北伐戰爭

七王爺 極大多數蜀漢高階將領,在陳壽編寫 三國志 時,都集體失蹤了,這是為什麼?因為即便是絕世奇才諸葛亮制定的各項戰略目標,也要具體的人去執行。陳壽繞不開武侯,司馬炎也是他的迷弟,繞不開。但是為了晉朝的顏面,陳壽只能把許多螺絲釘給抹去了,為的就是留條命啊! 哈士奇思維模擬器 確切的說,說輔匡沒有參與...

為什麼三國志不設志與表的?

范范 好問題。三國志 一直是二十四中最為特殊的一部,相比於其他史書,三國志 的內容過於簡略,陳壽對於史料選擇和出處要求很高。引用內容沒有確鑿考證,陳壽基本都不用。所以也導致 三國志 的文字體量很小。而且 史記 漢書 確立下來的 本紀 表 書 志 傳 中缺少了 表 記錄古代官吏寫給帝王的文書 和 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