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任正非要求收縮華為企業業務?

時間 2021-05-06 11:39:49

1樓:Stegosaurus

企業業務與消費者產品業務區別非常大

消費型產品是乙個強競爭的領域,華為的產品的目標是要替代別的產品,贏是最重要的。而企業市場是乙個多元化市場,在具體的每一單業務上有競爭,但總體上是合作。華為的基因是那種我要活你就要死的型別,不適合企業級市場。

2樓:得公尺粉得天下

笑看打工人指點老闆的江山。。。

我想這種問題最大的價值,就是讓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我是任正非,我會怎麼做?而不是指指點點,說什麼任正非這麼做這裡不對那裡不好。

如果我是任正非,我也會這麼做。看看毛選就知道了,教員當年也是這麼幹的,敵強我弱、四面被圍的時候,集中力量乙個拳頭打出去,而不是像第五次反圍剿那樣,強行出擊,四面開發。

3樓:面面俱到

這是華為最令人不放心的地方。只要老闆還在,就得他來踩剎車。老人家如果哪天找到了其他樂趣,甩手不管了怎麼辦。

業務的兩個約束條件,乙個是財務,乙個是質量。

乙個目標是活下去,不是一年兩年,是持久活下去,這就要求每一階段的成功都有為下一階段準備的積累,這樣才能持續領先。

財務要有盈利,當然要有持續的,有現金流的盈利,而且盈利水平和規模要達到預期。要跟體量匹配,不能大起大落。也要聚焦主航道,在原有積累上厚積薄發。

否則原有的投資形成的資產就遭受減值損失的風險。未來也無法做到持續領先。

質量要有客戶滿意度。一些領域的客戶滿意度不好衡量,但不代表我們可以糊弄客戶,所以就格外要珍惜羽毛,不能因為眼前利益傷害長久的信任。企業業務有這個特點。

過於注重經營,就容易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產生戰略懈怠,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選擇正確的方向。這樣就容易導致不好的結果,十年過去了,回頭一看,一地雞毛,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也沒有業界領先的主導技術領域。

選擇好業務,滿足這兩個約束條件,其實是很難的事情。華為是乙個技術有限的大公司,吃飯的人很多,水平能力參差不齊,沒有持續的外部輸血資源,不可能在很長戰線上都能做好,形成戰略優勢。大家又都有很大的工作熱情,部門牆也厚,都想保住自己的地盤,這樣就勢必造成一些領域急功近利,但不能形成戰略優勢,就變成打消耗戰,而不是持久戰。

要認真思考,堅持壓強原則,在更窄的面上形成突破。如果什麼都是整合來的,加上個牌子,加個毛利率就拿去賣,雖然可能也有一點業績,但這種事情不如不做。不要濫用客戶對公司的信任和支援,也不要浪費公司寶貴的時間。

4樓:大喵

辦了工廠、銀號又怎麼樣呢?他說實業救國,他救了誰?救了他自己,他越來越有錢了!可是他那點事業,哼,外中國人伸出乙個小指頭,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來!

死馬當活馬治?那是妄想!死馬不能再活,活馬可早晚得死!

5樓:曾楊清評論

企業做到了一定地步,企業管理者最難的地方,不是去賺錢。

而是決定哪些錢不要去賺。

當你手裡有了大量的資本以後,你會發現,賺錢真的是太容易了,機會乙個接著乙個,手裡的籌碼隨便怎麼投都是贏。

這個時候管理者就會眼花繚亂,這個錢太容易了,不賺對不起良心,那個錢更容易,不賺對不起良心。

企業很快陷入無序擴張之中。攤子鋪的不是一般的大。

前期飛速發展,最後某個方向乙個危機來臨,帶動多公尺諾骨牌效應,整個企業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這樣的例子很多。寧波慈溪一家全浙江規模最大的外貿企業,本來做的很好,但是看到房地產賺錢,就投資房地產,總之什麼賺錢就投資什麼,最後把自己活活拖死,本來很紅火的主業外貿也受到影響,最後倒閉。

任正非是個很高明的管理者,知道如何克制華為擴張的慾望,現在這樣的非常時刻,就是要聚焦華為的主業和主要戰略,其他看著很賺錢的方向,不要動心,我只要做好主方向就可以了。

任正非是學習毛選的標兵,深深的理解教員的精髓,「永遠不要兩個拳頭打人。」

6樓:桂能

這個才是華為該有的樣子。

這個標題太誤導了,華為怎麼可能收縮企業服務,企業業務的粘性很大,賺錢效應很明顯,好多用了華為的套件的大企業實際上上公有雲是不可能的,你們看看阿里讓傳統銀行上雲多困難,就算他們搞定了幾個試點,比如南京銀行,但是後邊又偃旗息鼓了。大企業上雲考慮的不是成本,而是風險,尤其是你上雲之後,一旦被雲平台的非標特性繫結之後,你的遷移成本非常非常高,而雲服務商就可以躺著收你的錢,甚至到最後,你出問題了,他都可以看你的工單半天都不理你,要加急可以,加錢,為啥呢,因為你要從他這個平台搬出去,太難了,所以只能捏著鼻子吃下去。

說白了就是華為要用他的優勢地位來做好tob的業務,阻止所有可能上雲的大客戶上別的雲,實際上這個也是最容易的一條路,而不是要做乙個彈性公有雲,把他以前的大客戶都弄上雲,然後跟阿里去競爭,去留存大客戶的同時招攬小客戶,這條路是最不上算的。

7樓:倉鼠餅乾

很理智。

華為手機和基站業務要涼基本上已經是定局了。

這時候收縮這方面的業務可以減少無意義的支出,減少未來的不必要的負擔。

說白了就是再苟一陣,沒準發生奇蹟呢?

8樓:取名最頭大

2023年年初閒著擼了一遍華為雲的文件,驚天為人(有點誇張),然後復工後開始著手並成功把全線服務遷移到華為雲的路過。

華為雲進步得很快,功能很強大,穩定性也過得去。差距在於兩點

第一,細節上做的不夠好,所以運維工程師如果經驗或者基礎弱一點的會覺得很難用。

第二,產品可能還是技術導向型,很明顯的例子是文件裡一股碼農味。難看或者不好理解以及一些細節沒有覆蓋到。看的人很容易上火

對比幾家國內的公有雲,以及華為雲近幾年的進步。在技術上,功能以及配套這方面不僅都跟上來了,而且不少功能還做的很好。

9樓:

作為任總的粉絲胡說一下,如有得罪還望見諒:

1.命物時功神,為五賊。 而現在,均處於既可上又可下的敏感地帶!

2.恩害相生,彼時恩(股)可能為現時害。

3.沒有任何巨頭可以通過不斷延伸使命和組織來保持頂峰的。

華為需舍、才能得!

要把自己定位成天:一種基礎設施提供者! 損有餘以奉不足,方可長生久視!

10樓:Kumarajiva

菊廠是一家大資本公司,任某作為乙個大資本家,追求利潤無可厚非。砍掉不賺錢的業務,擴大賺錢的業務,這是很基本的商業操作,不必怎麼看,事情本身很簡單。

11樓:

華為這幾年飛速發展擴充套件了不少業務,當然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當前得形勢下,進行戰略收縮,冷靜下來想一想是很有必要的。好的領導不光會做加法更會做減法。

12樓:

以任老的風格,收縮是為了進一步發展。

在華為,企業業務佔比比較低。營收前年是825.92億元,去年是987.10億元,增長了8.6個百分點。也有增長,但是跟消費者業務同期增長34%相比,增長是太慢了。

而且,消費者業務的營收前年就是3489億元,在這樣的基數上實現了34%,結果是消費者業務佔了半壁江山。企業業務只有10%,這與之前提出的「萬物互聯」的遠景是不相稱的。

企業業務的具體情況,知友們有很多精彩的分析。

在這樣的情況下,任總一貫提倡的「壓強原理」就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收縮、聚集,找到突破口,把所有的技術和營銷力量投入到炸開缺口的城牆。

找到了缺口,華為優秀的研發能力就有進一步施展空間。

13樓:

其實要破局就一點,給余承東更大的管轄權,或者大力提拔餘的團隊和部下來分管各個業務,歷史證明了餘以及餘的核心部下都總歸比較靠譜。

14樓:陳加興

有一種企業生態分類方法是:基礎業務(規模化的,標準化的)、商業應用業務(有規模但定製化的)、運營類業務(高度靈活的),企業服務大多歸屬到後兩者,華為主營的電信業務是基礎類業務,高投入高收益,對企業服務來說,簡單說就是這個領域負擔不起那麼多博士的研發成本。像AWS、阿里雲,別人是網際網路海量運營下的產品平台溢位效應,沒有別人的場景,硬要重投入做研發,先不說很多細節覆蓋不到,ROI起步就輸了。

15樓:淨化君

任總有業內最豐富的同行競爭經驗,知道有些時有些事必須做。

現在收縮有利於規避法律風險減少踩雷的可能。

結合最近賴小民案宣判,如何控制法律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巨型壟斷企業

16樓:Jsimons

華為的優勢是團隊作戰,集中優勢力量做一件事情,但是現在ebg鋪的太廣,同時玩法也與cnbg不同,本來就不是華為擅長的領域,再加上當時急於做大,招了太多社會閒散,導致血統不純正

17樓:江北寒鴉

任正非是乙個時代的民族工業英雄,不管其他人怎麼看,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關注自己的主業,向高精尖發展,走在自己行業的最前端,不與資本逐利,不搶占市場,不砸別人飯碗,是現代當之無愧的企業家。看看馬雲、雷軍直流走在自己行業的最前端了,不縱向深度發展,反而利用手中資本大力橫向擴充套件,那個行業賺錢就發展那個行業,這已經是赤裸裸的資本家了。

之前一度認為馬雲是風流人物,從近一兩年阿里的發展來看,他甚至比不上馬化騰。

最近的電視劇集巡迴檢查組的波動網,是不是就是對映的阿里的業務。在幕後操作也是操作,站出來,管管你的徒子徒孫,阿里該收縮業務了。

18樓:

EBG搞了十年了,還是半死不活,啥都幹,啥都是概念,落地還是盒子。

雲呢,大家都知道是未來,但是搞的比較艱難,究其原因,華為的歷史包袱太重了。雲就應該搞生態。

19樓:

華為2012部分組真的一點輸出都沒有,原以為不落地有學術影響力或者科研影響力也行啊,

殊不知學術科研也絲毫沒有輸出(實際輸出!),落地業務也沒有希望。

周邊的人也很懶散,感覺拿公司一天錢就賺了,也沒人主動加班去弄,一些真的牛人都跑到

bat核心部門去了。在這麼搞恐怕要玩。

可能領導認識到這一點,不知道有沒有行動。

20樓:biubiubiu

倒不是崇洋媚外,從技術角度來講真的不看好基於openstack做的公有雲。思科,HPE等公司自己組建的聯盟都拆了,這其實就是乙個失敗的教訓,完全不值得學習………

從現有的經驗來看,能成功的公有雲必須是有大量彈性業務,電商的AWS和阿里就是很好的例子。微軟有大量賣授權的服務,AD,office等……所以轉IaaS,PaaS也不難。

華為現有業務都不是很沾邊…所以嘛……

21樓:tczh

沒錢,現在就在熬時間,要麼自研成功繞過美國,要麼美國撤制裁,榮耀賣了1000億就算全現金都不夠華為燒一年的研發費,可不得省。

22樓:Yandex

收縮企業業務?那沒事了

原本還敬他在某些領域還是確確實實有所成就,罵的時候也不能一棍子拍死。

可是「某些領域」就是企業業務啊,不會真有普通消費者買那些東西吧,不會吧。

現在可以隨便罵了

如何看待任正非回應華為 HR 胡玲事件的郵件?

工程師太多了,顧及不過來,所以hr才是我們的中堅力量,反正工程師這麼多,只要hr在,我們不愁找不到人做開發。鐵打的hr流水的工程師,不管是做什麼,歸根到底還是對人才的管理。工程師就是個釘子,hr需要做的是不激起大面積負面情緒的情況下盡可能的讓他們多產出,哪個生鏽了要盡快處理掉。 老糞青 第一 有意見...

如何看待華為《告研發員工書》以及任正非的批示?

萊茵哈特 符合華為的一貫作風 1.只提意見不提改進建議,那麼高層直接給意見。並且也希望提意見者給出措施啊。原文批判是掙這麼多錢,不肯花錢買優質服務。2.吐槽多了,確實影響作戰,高層也非常重視了,做了深入調研,各地情況確實不一樣 那麼連海外行政也作為核心競爭力,有了行政戰略預備隊,也有很高的級別。複製...

如何看待華為任正非 只有否決權,而非決定權 ?

懶豬一頭 這要看否決權如何用.因為包括高管的任命也可以動用。普及一下,黨的委員會書記沒有決定權,只有一票否決權 這是明文規定 在後 華為我不太清楚,但是網際網路公司或者尖端科技公司活下來的準則都差不多 重視不同的觀點,善於抓住機遇這種公司能活一天是一天,高層不贊同的那個觀點很可能是公司騰飛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