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這個學科的學術研究中有哪些經典錯誤?

時間 2021-06-02 23:30:14

1樓:書悅

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王國維《古史新證》

試舉幾例。

1、《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一本書。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史記》上明確分清了孫武孫臏是兩個人,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兩本書。

但是,魏晉以後,《孫臏兵法》失傳了,故《晉書·經籍志》(當時的圖書總目)沒有記載,於是一千多年來,學者們便猜想起來,根據蛛絲馬跡來下判斷,有人認為孫武、孫臏是乙個人,有人說根本沒《孫臏兵法》這本書,還有人認為是孫臏和孫武一起完成了《孫子兵法》,反正大多覺得《史記》是錯的,司馬遷說謊了。

2023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漢墓考古出土了竹簡《孫臏兵法》,所以,這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爭論和那些跑偏了的學者的觀點,全部作古。

2、《觸讋說趙太后》。

今本《戰國策》寫的是《觸讋說趙太后》,而《史記》上寫的卻是「左師觸龍」,清代王念孫認為司馬遷是對的,但是很多學者相信《戰國策》,認為是觸讋(zhe),至今有些課本也標註是觸讋。

202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上,寫的便是「觸龍」,是後世抄書的人把」觸龍言「寫近了,成了「觸讋」,誤導了這麼多朝代的學者,所以正確的是《觸龍說趙太后》,以後別讀錯了。

3、胡適:變文來自印度文學。

胡適在《白話文學史》裡認為,變文不是中國本土產生的,而是來自印度佛教文學。

他的說法影響很廣,得到了當時很多大學者的支援和認可,直到1950s以後,才有人嘗試提出變文來自中國本土,但是沒證據,扳不倒胡適的觀點,直到《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的出版(2023年),楊公驥先生根據敦煌變文及壁畫、漢代壁畫等實體文物,細緻梳理出變文在中國文學史的形成和發展,改變了胡適故紙堆考據的結果。

4、陸侃如:宋玉無賦。

宋玉的文集唐以後散佚,清代開始,陸續有人懷疑宋玉賦的真假,經過陸侃如先生的考證,宋玉賦都是偽託的觀點不脛而走,但是,同樣是2023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漢墓的考古,也出土了宋玉《唐勒賦》殘簡,一下子推翻了陸侃如的觀點。

學術研究中,有了乙個不錯的研究創意後該怎麼辦?

酸菜 要做出乙個好的研究,光有好想法是不夠的,最終的質量是由執行效果決定的。乙個平庸的想法被有效執行,要遠遠好過乙個閃耀的想法被粗糙地執行。1.資源 技術 物資和人力 而你執行研究的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你掌握的相關技術,以及你是否有途徑獲取相關資源,比如裝置 經費 技術支援和時間。這些因素在不同...

怎樣才能算是真正的「學術研究」?

1 什麼是 研究?研究,是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及其中邏輯。2 資料梳理 類是不是就不能稱作研究?資料梳理的定義是整理已有的視角,觀點,論證。在這個意義上講,稱不上研究。但如果梳理的過程中提出新的視角,新的觀點及相關佐證,是研究。3 研究 是不是就是一定要提出問題,或者有批判性的思想?對於有一定能力的研...

思維,文學作品,學術研究的「深度」。這個深度的本質是什麼?

婉葉依依 就像挖一口井,找對方向深挖。那麼你能到達的地方就是你挖井的深度。那麼深度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個過程中你的思考方向,所用方法,思維模式,前瞻性的判斷等。這個深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積累的過程。 已登出 這麼有趣的問題,居然只有乙個答案 我們經常說乙個人說話思考寫文章 有深度 相對應很喜歡滔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