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出現真正的原因?

時間 2021-05-31 22:27:38

1樓:痠痛魚

我沒有調查過,但我認為(純主觀推理)文言文的出現 ,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乙個是其它答主提到的,為了壓縮書寫成本。畢竟紙、簡都是比較貴的東西。加之,古漢字筆劃那麼多~~~~

另乙個原因,我覺得是為了方便交流。

古代人與人之間交流,並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語言也並沒有統一。可能走個十來公里,別人說的話你就有可能聽不懂了。哪怕是現在,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也是不互通的。

各地的白話存在差異,不僅是詞語上的,發音也差別比較大。那麼兩個文人見面,只能是靠書面交流了。拿個紙,各執一筆,當面筆聊。

就像前面說的,不能用白話文,因為可能詞語差異大,所以大家就用通用的文言文。加之文字筆劃多,所以就很求精簡。

在文學作品的領域也同事。乙個文學作品,如果用白話文寫,一是字多,二是不便於傳播。所以大家會選擇比較容易傳播的通用文言。

在使用和發展過程中,體系慢慢形成,也就成就了後來的比較通用完整規範的文言文體系。

2樓:陳肯

首先,文言文的確是為了相對降低記錄成本而形成的,畢竟古代在竹子上用毛筆寫字,不但成本高昂,儲藏空間大難度大,而且寫字的效率極低。所以必須有一種足夠「簡潔」的記錄方式以適應這種情況。

但說文言文意思難懂,甚至容易產生歧義是不正確的,因為既然是為了記錄,就一定會要求「準確性」,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一種以「準確性達到滿足」為前提的,盡量簡潔的記錄方法。現代很多人覺得難懂,是因為沒有系統學習過的人並不能精確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字使用技巧。

舉個例子:

比如打仗,雙方擺開架勢的全面戰爭為「戰」,主動出擊打到人家國門之前叫「攻」,占領道德制高點的出兵叫「伐」,無義而徵叫「侵」,為利而戰叫「略」……

這乙個字,就能讓我們了解戰爭是誰主動發起的,誰是進攻方,誰是防守方,誰是相對正義方(在記錄此事的人眼中),大家分別為了什麼而戰……

再比如說某人死了,天子叫「崩」,諸侯叫「薨」,死於軍中叫「歿」,死於刑下叫「斃」……

同樣是乙個字,我們就可以知道死的人是什麼身份,死在什麼環境下或死於什麼事件……

總之,文言文的表達是很準確的,但這種準確以精確理解每個字的意思為前提……

文言文在當下的定位是什麼? 閱讀文言文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論語》《道德經》等思想大作一定要看原文嗎?

Yangle Lee 瀉藥,文言文的韻律美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個人不喜歡那種純敘事向的古文,而偏愛哲思類的,如滕王閣序,後赤壁賦等,其工整的對仗和和巨集大的思想讀來比較對我個人胃口。然而,每個人的文學鑑賞能力不一樣,當年讀書時也全憑感覺,現在網路發達,想讀啥找個電子版看看,能看的下去就看,看不下去並...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既然文言文有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要倡導白話文。?

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有問題。我先把問題的邏輯補充完整 因為文言文有好處,所以為什麼不倡導文言文而是倡導白話文?但後半句中暗藏著乙個比較,所以這個前半句和後半句邏輯上存在脫節,這個問題較為合理的敘述應當為 因為文言文比白話文更好,所以為什麼不倡導文言文而是倡導白話文?因此,問題本身就存在缺陷。針對補充完...

文言文為何被取代?

文言文 更能表達詞語深意 這個結論不知從何得出。至於 用詞簡潔明瞭 更不對,簡潔 是對寫字的人來說,但是對讀文的人來說一詞多義需要仰賴語境去分辨,是更麻煩的。明了 就更談不上了,很多課本對文言文詞的釋義都是不統一的,把古人叫起來讓他解釋,他可能也沒有明確答覆,真要給個答覆的話就是 差不多就是那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