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證明我們今天對文言文的翻譯就是正確的?

時間 2021-05-05 20:56:31

1樓:

就算不是文言文,也不能保證誰理解對誰

比如雙關語,反話,忽悠,隱瞞等等,這些伎倆不會文言文的現代人都會

相比之下,文言文簡短,還能少一點解讀錯誤

2樓:小傑

首先,題主問的問題就有問題,文言文到白話文不叫翻譯叫解釋,中外語言才叫翻譯,其次,古代文言是分開的,文章裡的每乙個字對應的只有乙個解釋,所以不需要證明,所以我一直覺得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是個錯誤,搞得我們現在很難理解那段時間的人都在做什麼

3樓:之乎

這個問題問得好,也很大膽,說明題主是個動腦子的人。有關文言文,現在的語言學家似乎認為研究得很透徹了,翻譯也做得很好了,他們很自信,對他們來說 ,沒有解釋不了的問題。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自從晚清引入了西方葛朗瑪,中國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漢語的語法學,近乙個世紀以來,可以說對文言文的理解,就納入了西方語法的框架中,都要用主謂賓定狀補這個框子套,都要將文言中的每個字安排乙個位置,甚至有些最基本的概念,都要與西文對應,有的完全是驢頭不對馬嘴。如「字」與「詞」這兩個概念,古人說的「字」就是今天的詞語之義,是指口語中的實詞(古稱實字);而「詞」則是指「意內而言外」(許慎語)的虛詞(古稱虛字)。但今天的所謂「詞」,竟然包括虛實兩類。

許慎說的「詞」是「言外」,也就是非口語的書面語成分,如「之乎者也」之類,但今人卻當成口語來翻譯。試想,在這種理論與思維之下,對文言的理解與翻譯,能是完全正確的嗎?

4樓:雪熊真人

經典的注疏是每朝每代都在做的,我們今天對古籍的理解離不開前人的注疏。此外,雖然我們今天的口語和書面語與古時不同,但文言語法句法在先秦時就已經固定成熟了,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我們今天還能讀懂古人的著作,因此我們才可以說中華文明從未斷代消亡,這是值得我們民族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有些典籍還是不能完全理解,比如《易》、《尚書》等。不過像《論語》、《孟子》這類十分淺白的作品不存在語言文字上的閱讀障礙,只會有部分義理上的爭議。

大家知道這個文言文怎麼翻譯嗎?

四旬芳齡一枝花 這種的還用翻譯嗎?基本就是白話文呀。作者生在那個年代如此水準明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古文雖然套話很多,但也不是沒有驚豔人之處,但該作者完全停留在套路上,沒有一點自然 出新的地方。 揭然有所存 正如前面答主說的,這麼長一篇文章,通篇又都是摹狀形容的寫景,怎麼翻呢?而且你用的這個版本也不怎...

那些很霸氣的白話或者文言文怎麼翻譯成英文或其他語言!既貼近原意又保留原來的意境!?

村學究村學究 不過說來慚愧,我在漢語英語上的造詣都不足,還難以評判。先說說一般詩的翻譯。中國古代翻譯大師鳩摩羅什曾說過,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梵語原文裡那些有音樂感的巡迴反覆,死板板硬譯成漢語,有時候卻變成讓人讀了生厭乃至昏昏欲睡的同句重疊。但你...

有無法被翻譯出來的文言文嗎?

沒有不能被翻譯出來的文言文。只有可能翻譯得不是十分到位的文言文。比如 道德經 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 芻狗 指的是古代人用草紮成的狗,而翻譯老子的這句話,就不能直譯了,而要從其引申義來翻譯,但這個 芻狗 老子用它的意思是褒揚讚譽呢還是攻訐貶低呢?這個到現代也沒有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