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國外的古代史籍用文言文翻譯好嗎

時間 2021-06-02 17:19:25

1樓:蘇七安

為了自娛或文藝作品中的效果的話,想翻譯並且能翻譯好就翻唄。但從學術著作角度來說,沒有意義。

學術作品中引用中國古籍,照錄文言是為了盡可能呈現一手材料的面貌。在預設閱讀者都有文言閱讀能力的情況下,原文照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資訊損失,包括方便回查原典,核對句讀的問題等。但翻譯成白話,一方面可能發生翻譯的爭議,但是成為白話後又難以溯回原始材料,另一方面費時費力。

更何況有些文言詞彙語句是有特定意涵,甚至對它們的解釋會成為問題的核心,如果直接用白話的話不但可能不夠準確並且難免冗雜。

(從資訊精準度上講,一般中中國人寫中國史直接照錄文言材料,外中國人寫中國史更多用白話意譯。但古漢、先秦史學者著作多用繁體字。因為先秦材料對訓詁要求極高,繁體字可以更大限度保證資訊精準。)

但是引用外國史料的話,因為外譯中的詞義語法等規則都是針對現漢制定的,從外語到現漢已經經歷了一重不可避免的資訊損失,如果再翻譯成文言文又要經歷第二重資訊損失。既然都不是材料「原貌」,用現漢有什麼不好呢?(對找不到現漢對應詞的情況,是音譯並備註原文)。

2樓:

斷然不可!

吾輩當下之文言之水平已無水平可言

加之外邦文字,行文規範,史料典籍之生疏更甚之。

故,身為現代之人,當以今人通行之語言。並令今人語言規範將外人文字典籍通譯為廣夏間皆可領悟之文字,已是難於上青天,切莫本末倒置,顧此失彼。

一言以蔽之,

少添麻煩,說回人話吧!!

3樓:Galador159

「利奧十二年,東羅馬帝國阿非利加道行軍大總管巴西利斯庫斯率師與根西里克戰於卡本,不利,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2023年春,土雞伐我,拔君堡,易其名為伊斯坦堡。」

調侃結束,說正經的。

文言倘若寫的好可以作絕活共賞之,比如這個

【史圖館】羅馬史記·世祖文皇帝本紀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不過如果是做為科普大可不必,個人覺得平白易懂更好。

4樓:

不可行啊。現在歷史系的人會寫文言文的可太少了,《清史》不用文言文寫的一大原因就是,歷史系中能幹這活的人實在太少了。如果說將外國語言翻譯成文言,那外語水平也得相當強。

文言要非常強、外語也得非常強的人,這種人不說沒有也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古典時代和中古時代的外籍,那時的外語又與今世外語有很大不同,懂得人更少了。

總之,不可行。

5樓:

我覺得不妥,譯文在體現其文學作品價值的前提是讓讀者無障礙讀懂,如果讀譯文還需要二次翻譯成現代漢語就略顯多餘,同時文言文存在歧義,給不熟悉文言文的讀者增加了閱讀障礙。

古代人平時是用文言文交流還是用白話?

王flyco 宋代王俊誣陷岳飛 張憲之的對話 俊於張太尉面前唱喏,坐間,張太尉不作聲,良久,問道 你早睡也?那你睡得著。俊道 太尉有甚事睡不著?張太尉道 你不知自家相公 按指岳飛 得出也?俊道 相公得出那裡去?張太尉道 得衢 婺州。俊道 既得衢 婺州,則無事也,有甚煩惱?張太尉道 恐有後命。俊道 有...

有哪些古人用文言文寫成的笑話段子?

眾怕婆者,各受其妻慘毒,糾合十人歃血盟誓,互為聲援。正在酬神飲酒,不想眾婦聞知,一齊打至盟所。九人飛跑驚竄,惟一人危坐不動。眾皆私相佩服曰 何物乃爾,該讓他做大哥。少頃婦散,察之,已驚死矣。出自 笑林廣記 好像還沒人說過。多看兩遍,忍俊不禁。畫面感太強了,十足周星馳電影既視感 東東槍 90年代有出版...

如何看待用普通話讀文言文的方法?

韻書是拿來作詩的,不是拿來注音,讀音流變的乙個規律就是跟著韻書大片大片變了韻母。聲母也能變,但韻書從不關心 長江附近和以南的方言還有文白兩讀這東西,閩語儲存最好,粵語基本分不清了,吳語不了解 據說文讀按官話,白話口語多存古音,異於粵語 官話就是某個時代流行的普通話。比如你想學閩南話,只從影視和書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