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人寫文言文都沒用標點符號的,那他們寫出來的文章一般不是很難理解嗎?

時間 2021-05-06 13:17:01

1樓:趙天一

中國古代其實是有標點符號的,不過很簡單,叫做「句讀」,「句」為乙個小圓圈,和現代的標點句號相似,「讀」為乙個頓點,跟現在的標點頓點比較像。

古代典籍一般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閱讀者要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適當的斷句,這是古代文人一種非常重要的小學功夫,也叫做「句讀」。

古人讀書費勁嘛?不會的,我理解這只是學習方法的不同,更何況古代能讀書的都是精英階層等極少數人,有限的標點符號完全夠用。

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的不斷普及,只有句讀等幾個標點肯定不夠用。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猛烈推進,2023年11月29日,胡適、周作人、錢玄同、劉復等聯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基本參考西方通行標點符號,對其中集中結合中文實際進行變通,這基本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標點符號了。

2樓:

句讀就是斷句。

韓愈的《師說》裡有關於句讀的兩句話: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句讀是啟蒙階段就要學的。

3樓:春秋不紀年

雖然說是這麼說,但好些紙質版古籍上是有圈和線的,這些可以從一些博物館館藏上看到,有部分書籍還會有作者在邊上寫的刪改內容,例如原版的《國故論衡》。

一般圈是指停頓(不同版本可能會有不同),縱線(有划在字左,也有用紅色劃字上的)指人名地名書名等稱謂。

當然,符號就像漢字簡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們需要時間來雕琢。早期竹簡上確實是沒有這些符號的,畢竟一開始文字也不是以傳承文明為目標的,她最初可能只是為記錄備忘而誕生(如甲骨文就只是對祭祀卜辭的記錄)。

古人說話吵架都是文言文嘛?

Ending 不請自來,不是所有古人都說文言文的,你可以這樣想,如果每個人都說文言文,又何來文言文晦澀難懂,應該用白話文這文章這種說法呢?文言文相當於古代的上層社會通用語,說白了也是古代皇帝對學術和思想的乙個控制,只有有文化的人,才看得懂文章,寫得出文言文,而這樣的人基本也是飽讀詩書的 儒學者 有著...

近代推行白話文,而古代文言文作品都沒有幾個人能懂了?是不是錯了,能用一種兼顧文本文和白話文的方法嗎?

我所謂 文言文在古代本就是少數文化精英才能看得懂的。當代,是有史以來看得懂文言文的人數最多的時代,或者說人數比例最高的時代。就文言文普及而言,當代是最好的時代,九年義務教育不是白做的。還有,題主的翻譯是在開玩笑嗎?本來100分的話,直接翻譯成了1分。 神棍 古代文言文作品沒人能懂和白話文本身就沒多大...

有哪些古人用文言文寫成的笑話段子?

眾怕婆者,各受其妻慘毒,糾合十人歃血盟誓,互為聲援。正在酬神飲酒,不想眾婦聞知,一齊打至盟所。九人飛跑驚竄,惟一人危坐不動。眾皆私相佩服曰 何物乃爾,該讓他做大哥。少頃婦散,察之,已驚死矣。出自 笑林廣記 好像還沒人說過。多看兩遍,忍俊不禁。畫面感太強了,十足周星馳電影既視感 東東槍 90年代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