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生行動的終極指南是不是追求 效用最大化 ?

時間 2021-05-07 05:03:52

1樓:Aries Wang

不,是開心。

不要以為你為了給女朋友送乙個小東西驅車五十公里不划算,其實你也開心她也開心。

不要以為你媽媽把家裡重複折騰來折騰去沒效率,其實她也開心你也開心。

2樓:楊志良

然而,正如哈耶克將理性分為建構理性和演化理性,很多時候,人類作出的行為選擇,並非出於理性計算和推理,而是被動的遵從長期演化得來的適應性規則。而演化適應性規則的作用可能是生存概率最大化,或者生存成本最小化,或者僅僅是西蒙意義上的滿意。事實上弗農史密斯提出的生態理性也具有相近的含義,即強調個體對生態系統的適應性。

另外,人們常常強調韋伯的工具理性,而忽視了作為工具理性的補充的價值理性。價值理性意味著個體按照存於內心的價值理念行事,而價值理念很多時候與效用最大化相衝突,比如古代女性纏足。

根據認知科學和認知經濟學的理論,個體行為本質上是由認知理性決定的。認知理性是指建立在資訊獲取和處理,以及個體間互動而構建的主觀認知模式。在認知理性的範疇中,認知模式對應著行為模式。

這個認知模式可以是主觀的效用最大化規則,也可以是滿意規則,還可以是道德倫理和價值理念。實際上,認知理性擴充套件了舊的理性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將建構理性和演化理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一了起來,從而避免了極端的理性假定導致的理論解釋的侷限性。

3樓:陟卓

我覺得經濟學裡的最優、最大化這樣的概念不能做為人的目的,而是應該看成是:再突破就改變性狀的臨界值。

最優、最大化這個點本來就不具有穩定性,所以隨著追的人多了,立刻就變了。

我個人覺得人們追求的是相對划算、優秀,而不是絕對。

4樓:孤山的常駐人類

提問的人一定是個有思想的人。

是的,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生行動的終極指南是效用最大化。學習經濟學有兩個必須遵守的基本假設:

1.稀缺性和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就是為了獲得一樣東西必須付出的最高代價;有機會成本的東西就有稀缺性,世間萬物皆有稀缺性。

2.「經濟人」假設:自私與理性。

稀缺性告訴我們,想要使用世界的資源,就要付出努力,但是要不擇手段的爭取嗎?經濟學又說了,自私和理性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的:

a廣義自私: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b狹義自私:只關心自己的物質利益。

c廣義理性:最大化利益。

d狹義理性:服從一切理性公理。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大致明白了,其實經濟學家們也不是只講經濟利益最大化「鋼鐵直男」,只是因為摻雜感情的東西不好量化,難以研究。所以在經濟學中,為了更方便的建立經濟模型,就都採用「狹義經濟人假設」,即物質利益最大化。

然鵝,江湖免不了人情世故,讓我舉個例子:阿呆在外打拼,努力掙錢,終於從月入5000高階到年入1000000了(哈哈哈),可是他已經三年沒回家了,今年終於回到家了,而且還遭遇疫情,可以不用提前返工了,這時阿呆的公司給發來公告說「希望大家能克服困難,早日返工」。從阿呆的立場來說,阿呆三年沒回家,那就可以想:

在家陪親人一天時間這件事是比工作一天賺的薪水更有價值的,那阿呆就不會提前返工了!

這件事就是對個人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經濟利益最大化」。

我相信大多數人肯定在默默的踐行「廣義經濟人假設」,但能做好的人並不多,我一直是將這個能力作為一門藝術來看待的。有乙個人玩轉了「效用最大化」,就會有一片人共贏。

5樓:比較優勢

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會堅信這一點不動搖,簡直成了信仰。當邊際成本小於邊際收益時就得繼續幹活,直至利潤最大化;人就應該選擇做機會成本小的事情,不能帶有一點情感。

理性的經濟人畢竟是乙個假設,用它不能解釋為什麼人們會過度和超前消費,存在沒有儲蓄的「月光族」,人們的「拖延症」等。人是乙個複雜的個體,唯一能確定人的事就是人的不確定性。

6樓:JaemonMelarys

不知道你說的終極指南是什麼意思,但是人的行動的確總是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是人們實現某一目的時獲得的滿足程度。人的目的是無限的,而他擁有的實現目的的手段卻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他總是在不同目的之間進行取捨,利用有限的手段去實現對自己來說效用最大的目的。

當然人是會犯錯,非常有可能行動之後發現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目的。而且什麼樣的目的對乙個人來說是效用最大的,完全取決這個人的主觀評價。

7樓:明月知我心

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從經濟學角度看呢?人生的行動指南不應該是哲學解決的問題嗎?如果人生來只是為了有效用,那和機器有什麼差別。

所以你問的問題經濟學解答不了,即使解決了,也是錯誤的答案。

8樓:

不可能,即使是經濟學中最講究功效的邊沁的功利主義,也不過是追求社會的善(利益)最大化,那是假設社會的整體福利是個做加法的過程(包括美德、精神文明這些也能算進功利的一部分),但功利主義的發展到後面就顯得匱乏和不足餘力了,到了穆勒估計已經是功利主義的最高峰了。

但人生不可能是單純的做加法的,社會價值也是,所以功利主義的侷限性很大。這也是傳統經濟學概念的落後。

9樓:嗷嗷嗷吃肉了

人從來不是理智化的,是非理智的,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做一些自己喜歡但是無意義的事情。但是人總以為自己已經最大化努力了,認為自己將達到極限了,達到所謂的最大化,還有就是人不是機器啥的,只能在小範圍最大化。

10樓:笑呵呵

什麼什麼最大化不是指南,而是1,假設人會不知不覺這麼做,這是經濟學的基礎假設,任何理論都有基礎公理,2,競爭迫使人不得不追求最大化,而這跟基礎假設不謀而合

11樓:窮充學長

人生行動的終極指南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說白話一點就是追求最合理的行動,基於我們都是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再展開一些,就是追求誰的效用最大化,跟個人價值取捨人生意義有關。愛國者事事想著國家,國家效用最大化的選項就是他的選擇;斤斤計較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單次行為的最大利益是他的效用最大化;有遠見的企業家注重社會責任,為國家擔當是他的效用最大化。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都是理性人,都會追求他的效用最大化,實現他人生的意義或是做出他認為正確的選擇。

12樓:Ivan Wu

如果把「效用」的含義進行延伸在某些程度上講可能是正確的。

人生的終極指南應該是追求幸福的效用最大化。

無差異曲線

在投資模型的組合中我們常常在均值-標準差圖表中用一條曲線把效用相同的所有資產組合連在一起,把他稱之為無差異曲線。

但怎麼評估效用相同呢?

每個個體可能是有不同標準的-

比如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更加願意參加公平博弈,考慮了風險的樂趣之後會上調效用水平等等

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們應該找到每個人對幸福的不同定義,從而找出這些因子,進行不同的組合和資源投入,找到最優點-那可能就是我們想要的幸福。

13樓:another brick

下面的一些回答都把效用最大化理解錯誤了,由於效用是主觀的,每次個人做出的抉擇時,你其實就在追求效用最大化,你選擇2000元購買乙個手機時而不是2000的遊戲機是在效用最大化,因為你判斷2000的手機更值得購買,這時候你看到了某地災禍,你把2000元捐了出去也是效用最大化,因為此時你內心裡捐錢的效用大於購買手機的效用。

所以經濟學並沒有什麼人生終極指南,他不是乙個你發現了就能指導你生活的工具,經濟學只不過是描述你行為的工具。

嚴謹一點,經濟學也不是描述你行為的工具,經濟學是描述群體行為的工具,雖然他們最初的推論都是個體。追求個體心理指導,人生目標不如去尋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為好。

14樓:Ming

當然不是!

效用最大化只是為了解釋人類行為的一種工具而已,而人類行為是不受效用最大化限制的。如果人生終極指南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話,這就是本末倒置。這樣子的話,經濟學研究還有什麼意義?

更何況,在解釋人類行為效用最大化之前,你得保證人類偏好可以用效用函式來代表。經濟學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基礎研究就是研究existence of utility representation:從公理開始,到效用函式結束。

乙個人可以是理性的,可是他不一定可以被效用函式解釋。更何況理性假設都不一定成立。

效用函式就是一種簡化了經濟學分析的手段,因為效用函式是數字。但是基礎偏好理論裡面是沒有數字的。基礎研究用的是公理。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沒有效用函式,經濟學也能研究出結果,參考福利經濟學的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展望理論就是為了推翻效用函式而存在的。

總結來說,人類行為是外生存在的,不受經濟學理論的約束。所以人生終極指南就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經濟學理論的存在就是為了解釋人類行為為什麼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15樓:張二三

關於這個問題,要理解什麼是效用。

我認為效用最大化不單單是指財富或者生活質量,他可以是乙個函式,效用w=f(財富,健康,安全,情感……),所以人生確實是在追求最大化的,這裡的最大化,也可以理解為平衡後的最佳選擇。

16樓:歐家錦-奢侈品在中國

經濟學有乙個假設前提: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何為「理性」?就是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利益最大化,而這種利益是可衡量的。

從學科研究的角度講,這個假設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就會陷入「文無第一」的無限止爭論之中。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往往是非理性的。比如,我就是喜歡你,我願意為了你而做很多付出,包括金錢、時間、情感等,哪怕你不喜歡我。

17樓:

人生行動,肯定服務於終極目標。若真是要純去理性地優化自己的人生,總是會回到那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你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從這個目的反推,然後在模型裡面加入:生活、工作、婚姻、愛、健康、幸福.....這些都要納入經濟學的計算模型。最後,還得加上博弈論.....hiahiahia

18樓:jason

效用是主觀的。選項A B,你可能有時覺得A 好,有時又覺得B好。比如,年輕時你也許寧可犧牲健康去拼命賺錢。

但是某天,你突然活明白了!於是開始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什麼錢不錢的!看到別人過得不好,你也會難受,看到清潔工辛苦工作你也會走過去給他1000塊錢,看到武漢正在飽經疫情折磨,你也會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出乙份力!

資訊不完全。如果你不知道AB哪個更好,要你現在怎麼選?可能以後會存在選項CD呢?

比如說大學選專業,面試收到的offer,等等 。因此,我們會不斷地學習,讀書,總結工作中的技巧,想方設法去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

人活著,條件效用最大化無時不刻不在。不然等老了,你拿什麼去吹牛皮?

從行為經濟學角度看,人在遭遇挫折時為什麼會逃避現實?

理性人不會這麼做嗎?那要看是絕對理性,還是有限理性了。前者不會對效用進行貼現處理,但後者是會的。下面是我的看法 我們都聽見過這些例子,比如一名學生明知在學期中複習功課,就可以在期末取得良好成績,他偏想把時間取去玩了。這是因為複習的效用是可以貼現的。期末的好成績,在貼現之後,抵不過一時的歡愉。有限理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作選擇題?

Bobobo comparative advantage 和absolute advantage,首先要考慮誰生產兩種食物有absolute advantage,意思就是可以用更少的factors of production 來生產相同數量的goods,但顯然傑瑞擁有生產兩種goods的absolu...

如何從經濟學角度說明睡眠對人的意義?

肥宅 睡眠對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它佔據了整個人生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保障睡眠才能保障乙個人的正常生理活動,阻止睡眠可以說是一項很殘忍的刑罰。如果用經濟學來說呢,整個人是本金只有本金安全正常才能都 澎澎 現代科學證明,疾病的主要元凶就是睡眠障礙,影響新陳代謝五臟代謝紊亂。牙疼,口幹愛喝冷飲,腳氣,思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