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初禪?

時間 2021-05-14 18:45:57

1樓:揭假求真

為了自己個人的離苦得樂,每天花很多時間去禪座作功課,就無暇去勞動來養活自己,更別說去養活家人了,這麼自私是善嗎?迴圈誘導,更多人不勞作,豈不貧窮?靠人供養是慈悲嗎?

心裡為此而感到慚愧呀……

西方極樂世界若充滿了自私的人,也是地獄吧。

2樓:

要相信現實就是現實就像靠想說自己是首富大家知道這人瘋了那啥都得有現實的標準

3樓:羽生

佛陀說的,止,平靜,是凡人平時就可能做到的行為,不是很奇特,不可思議,難以達到的去處。只是經由佛陀說明,這樣的止,平靜,心不放逸,是我們應追求的,在此生的去處。心不放逸,平靜時,無有惡意,離於苦受。

4樓:陳璽謠

看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吧,或者一些講述禪定的書,這是乙個可重複的實驗,只要一步一步照著做就行,這也是科學嘛。

當然,釋迦摩尼佛是設有捷徑的,想要快速進入初禪,最快最快的辦法,就是出家受戒,把戒律都吃透,在戒行圓滿的情況下,只要你想著「我要進入初禪」,就進入了,這個速度就相當於乙個訓練有素的拳手擊出一記刺拳後把手收回的速度,「哭喳」一下你就進去了。

5樓:洪權

進入初禪,在現代而言非常難。因為,很難把握其中的幾個關鍵。

靜坐的人千萬,懂這些步驟的人沒幾個。因此,方法對,入初禪只是時間問題。任何人都能順利進入。而方法不對,就會卡在路上。

那麼,什麼是初禪?

初禪,是身體全面通達,凡心靜下來,身體與心達到了微妙的平衡。形成了身體寂靜,凡心停歇,而本心開始稍微顯露。

初禪,是一種狀態,如同曬太陽是一種狀態一樣。因此,初禪有出入的階段。可以反覆,進進出出。而不是長期能維持。因此,只是初期。

那麼,初禪如何做到?

首先,要靜坐。必須靜坐。靜坐,就要先放鬆,進入腦融化。為什麼9層靜坐者無法達到初禪?就是卡在這個問題上。凡心不停,怎麼可能達到心一境?

所以,放鬆,靜下來,是非常關鍵的。在古代,資訊不發達,人的刺激反應沒有那麼活躍。走路都要三天,到超市。

那麼,有的是耐心與靜。而現代人大腦分秒都在活躍。是古代人的千萬倍。

所以,靜坐入靜顯得特別重要。

其次,靜坐放鬆,達到身體融化,大腦裡的雜念減少,到了欲界定第層次,才是觀呼吸,止觀雙運。為什麼有這個限制?因為,現代人進入第5層,才能真正形成內迴圈的靜。

不需要費勁,也能自動清醒。這是第二個關鍵。

靜坐,進入初禪前,是經過九住心的九個階段。這是人體的規律。任何人都無法繞開。

1-4層,放鬆為主,幾個月就行。

5層開始要觀,時間半年到幾年。

中途不斷的精進。第5層,是各大教主大師們不斷說的驚天動地的境界。反差最大。然而,這只是開始。也是普通人與修行者最大的差異點。如同生命層次完全不同。

開始觀修,就要面臨細微的昏沉和掉舉。層次的差異反而很細微,無法搞清楚。所以,6.7層的差異不明顯。只有達到心一境的8層,才顯著再次出現。

接著,就是五個條件的平衡達到,就能順利入初禪。

五禪支,做靜坐就會自動上身。

難度在於到了7層要開始閉關靜坐。每天幾個小時,沒有外界干擾。

身心處於寂靜狀態,就會觸發。

6樓:「已登出」

因尋伺而漸離五蓋,1

因漸離五蓋而生心喜,2

因心喜而反覆尋伺,3

因反覆而生心樂,4

因心樂而固定反覆,即是定,5

如是五禪支具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即是初禪。

看起來只做尋伺即可,但是這些步驟有些問題。

如果常人五蓋太重,就很難進入初禪。

比如昏沉蓋太重,尋伺多生昏沉,所以1難以成立比如疑蓋太重,離五蓋未必心喜,所以2很難成立。

比如貪愛蓋太重,心喜未必能專尋伺,所以3很難成立。

比如掉舉蓋太重,反覆未必能生心樂,所以4很難成立。

比如嗔怒蓋太重,心樂未必能固定反覆,所以5很難成立。

所以在修禪定前需要持戒一段時間,培養良好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就減少五蓋的力量。這樣進入禪定的難度才會減少。

就好像客機起飛前需要在跑道上積累一定的速度,進入禪定的世界前也需要積累心的力量。

7樓:一形三昧

初禪,也叫定,又叫三昧或三摩地。修定方法各傳大同小異:

助緣,包括持戒,棄蓋,依善知識,少搞理論研究,少欲少貪,環境等。

正修,緣於一緣,花時間練。可選的所緣(業處)很多。

以上對入手的描術,算是答題主的「如何」之問。但僅僅這樣,是不能說明如何入初禪的,甚至連大框都沒說出。所以還要說初禪是什麼,標準怎樣。

色界無色界禪,這地方是以定的程度,或說心清淨程度來說的。四禪是色界定,當然心比欲界要清淨了。那麼具體淨到怎樣算夠淨?

衡量標準是發不發八觸。八觸是心淨至程度,色界細四大代替欲界粗四大時的身心反應。是定心引發的,不是那種病體引發的澀涼熱等,也不是因坐、站等使力或運動引發的熱、動等。

此處要點是定心或清淨,一旦到程度引發八觸十六觸,則說明定力達至初禪,是時有尋伺喜樂一心五支,身心輕安,是入初禪、色界奢摩他的標誌。

順便說一句,近現代有的南傳流派的四禪標準不是上面我說的這種,雖然名稱甚至禪支八觸等名詞也都是那些,看上去幾乎一樣。

8樓:

如何順利地進入初禪?

樓上樓下諸位大德都在教理方面說得很多了,在下說點別的。就禪定練習的要素來說,總結起來大約有如下三個特別緊要的點:

1、實打實的對獲得初禪的那種欲力。

這種「欲」和世俗說的我想要點好吃的好玩的不一樣。有人說哎嘛這不是要清心寡欲無欲無求嗎?不然,這種欲叫做「善法欲」,是無熱惱的,是帶決斷力的,是和「斷捨離」相應的一種欲。

這種欲,是修行的起點,是你遇到了困難想要退縮的依靠,是面對食色性考驗而勇猛無畏地捨離的基礎。如果這個不夠強盛,修行之路很容易中止。

2、正確的知見。

這個無需多言。

3、樸實無華的努力。

欲力有了,知見也淘了幾大筐,剩下的就是實打實地拿出時間全身心投入。該斷除俗務的斷除,該清心寡欲的就寡欲,該持戒持戒,計畫每天三個小時五個小時的按時完成功課。

禪定這個東西,假定都掌握了基本的修行道理,排除了個人過去善根不論的話,剩下的就是看誰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禪定和毗婆舍那還不太一樣。慧上見道了一輩子不再修行也不會退見地,禪定猶如逆水行舟,三個月不練是會退的。

禪定從下往上一路都是和「離」或者「舍」相應的(也或者叫做去粗取精),奔著這個思路老老實實地用功吧,這裡沒有捷徑。

當然,非要抬槓的說也是有捷徑的,那就是每天十四個小時的密集練功,對於某些根器的人來說有速成效果。

9樓:齊天大聖

初禪是一種極深的定境,想入初禪不但要具備清淨戒律,而且還要有抑制住淫慾的前提,因此北傳的俱舍論中記載修正定之前要以不淨觀為加行,目的是厭離一切欲界的愛染,其中欲界最終極的愛染就是性慾,而不淨觀可以暫時的抑制住這一切。當具備了抑制欲貪的前提,禪修者需要通達某種入定的法門而進入初禪正定,佛教之中,通常選用佛陀推薦的安那般那法門,即入出息念法門,當然法門的種類很多,雖然沒有大乘佛教講的八萬四千那麼多,但是幾十種是有的,再比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可以進入四禪正定。定的本質是專注力,因此選好自己的法門之後要使自己的注意力不斷專注於所緣境上,比如觀呼吸法門就是把注意力不斷的專注在呼吸的總體概念之上。

在未進入初禪之前,定力的提公升主要體現在心的寧靜上,雜念越少,定力越高,以至於可以抑制住種種煩惱,當煩惱幾近都被抑制住的時候,這離初禪已經很近了,初禪和欲界定的界定標準是以前五識的殘缺上,在欲界中,前五識都是正常運轉的,可是到了初禪的時候鼻覺和味覺都會消失掉,剩下了眼耳身三識,而且,聲音還可以把初禪的定境破壞掉,初禪會怕聲息。在初禪中,只存在眼耳身三識,而且欲界煩惱可以完全的被抑制住,沉浸在喜樂之中。當專注力繼續提公升,眼耳身三識變得極其細微的時候,這叫中間定,是最終極的初禪,即傳說中的大梵天,當前五識全部消失的時候,就算進入了二禪了。

10樓:須深

須深:請問修習禪定可以參考那些人或書籍?

首先能夠拿來參考的書籍之前的回答裡基本都列出來了,這個回答下打算以那些資料為基礎做一些我比較個人的補充,假定業處是非帕奧系的觀呼吸,不過反正入定原理都是一樣的,不用在意太多。

就像為了搓出大火球必須得先給予一定程度的熱量一樣,安止定中的種種結果恰恰就是安止定之因。眾所周知初禪有著離五蓋,眾欲界不善法止息的效果,那麼反過來離五蓋之心自然也就是成就初禪的鑰匙,修行中要是碰到了明明一直保持著心緣一物的狀態卻始終成就不了初禪的情況,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於此,盜用一句道教的話就是在入定之前首先得做到「辨水源清濁」。順著這個思路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想實現離五蓋的初禪必須得嚴格持戒,日常活動中保持清靜無為的心境。

理論本身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實戰層面啊,只需要作意入初禪那段時間保持離五蓋之心就ok了....

我認為每個人專心把心識收回來的時候都是具備一定程度離五蓋效果的,也就是所謂清晰覺知的時候,不用多想這就是成就初禪的原料,關鍵的問題在於讓心識靜止以及長久的保持這個狀態,每個人根性的差異就會在這裡體現。在沒有奇怪知見的前提下,很多人其實只需保持這個這個狀態一會兒,就會看到效果,但這並不是意味著之後的道路也會一帆風順,初禪時輕鬆寫意二禪時很有可能瘋狂卡關,相對的初禪時歷經千辛萬苦,二禪自然會比前一類人輕鬆的多,這裡涉及到乙個止禪以外也同樣適用的理論:長久的進行清晰覺知的鍛鍊,尋伺自然減少。

當然初禪時用不著考慮怎麼止息尋伺,只要求把心識收回來,清晰的覺知一物就行了,這是基本功中基本功,沒有任何技巧而言,只能一點一點積累,不過我個人並不建議過度的加長一坐時間,之前的回答裡說到過入定的過程就像是鑽木取火,重要的是鑽出火星,當發現長久的念取一物卻沒有任何現象發生時,自然就應該去檢查作為原料的心識是否清澈,另外很多朋友也應該意識到了,下坐之後四念住修習相續也是有助於止禪培育的。

幾個注意點:

①原理上說持戒並不是必要的,但要是問我個人關於這方面的看法,那我肯定是建議還是清心寡欲一些比較好....首先是乙個很平常的邏輯,「只需在作意時保持離五蓋」,要想保證關鍵時候的爆發力與持久力,那麼自然平時就習慣對應的狀態實戰時候自然就會輕鬆的多....

另外是成就初禪之後,初禪定中確實是止息一些欲界不善法沒有任何保留,然而論其出定後對於乙個人身心的影響,尤其是與之後有內淨禪支支援的安止定相比,可以說是菜的摳腳。這並不難理解,初禪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塊,離欲建立在欲之上,初禪的功能僅僅止步於止息不善法,反過來說欲界充斥的不善法恰恰就是初禪的近敵,坦白的說比起睡食性三欲,這個時代最為豐富的娛樂資源才是針對初禪真正的猛毒,其帶來的粘性是從根本上動搖初禪的根基,相對的那些生理需求我們天生就會抱有一定的警惕不是嗎。

②承接第一點,到了二三禪來自娛樂資料的影響大大降低,幾乎已無力動搖安止定根基

到了四禪,任何色法對心境產生的影響從起手就被削減大半,儘管任何慾望的滿足都會導致色法變『重』,但對於撐起勝王瑜伽核心的四禪來說,不過只是一下不行就來兩下的程度罷了。這裡唐突插這麼一段是為了盡量避免思維僵化,四禪八定的整個修行都是基本功與技巧並重,就像是馴服乙隻野獸僅靠死力氣有些坎很難邁過去。理論說到底只是理論,上面兩段我就把同乙個觀點翻轉了兩次,具體什麼最適合只能靠自己一點一點摸索調控,比如說覺得持戒壓力更大,那放緩一些完全沒問題,畢竟不屬於硬性標準,覺得清靜無為不適合自己更是沒問題,我一直覺得想要達成某種目的的願望比起清心寡欲更適合安止定修行,與其說『作意』不如說是『決意』,但不過起手時面對的障礙可能會更多一點.....

③安止定的本質是心識的狀態進而作用到肉體,高階禪定時可以相對隨意一點,但在初禪尤其是初學時請務必牢記。禪定修習中當有新的生理感受生起時(一般以樂受為主),千萬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到身受上,初禪之前心力很弱,基本可以說是瘸子,尋伺一定程度上也是承擔著拐杖的作用,時刻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於業處物件上,一般出現樂受說明至少方向上是對了,再注意一下心是否依舊清澈,基本上問題就不大了。

④兩個意義不大的概念。首先是漢傳特色的未到地,有些時候定義和南傳相同問題不大,這裡我指的體感甚至呼吸都消失的那種。有心的話你會發現在南傳中並不存在這種狀態,初禪近分定壓根不會導致體感消失,原理上說這確實也是在初禪之前有機率體證到的狀態,但在完善的安止定心路中唯一和安止定配套出現的只有真正的近分定。

這其中令未到地這種岔路出現的關鍵變數還是在覺知力上,當身心入靜狀態良好時,覺知力疲弱或是過於傾向於「無願」,或是因為注意力發散,都會導致未到地的產生,強行分級的話對應的是南傳落入有分(ps:其中以無願實現的那種是挺有意義的,和靈修以及道家起手的聯絡很大,但對於安止定來說沒什麼幫助....)。

另乙個想提的概念是九住心,這個比較簡單,無視它,對於安止定修行的意義幾乎為0,常規套路中等修到初禪住定自在自然就能把九住心順便圓滿。

你們進入初禪的時候,體驗有哪些?

已登出 初禪 離欲 惡 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最顯著的當然就是五禪支了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 思維安止在所緣上,比如呼吸 伺 在找到的方法上用功,全心投入,守住不變。喜 伺穩定下來,氣息平穩,身心放鬆,自然產生歡喜的感覺,這是身體本能的正常反應。樂 當喜的感受持續不斷,漸漸減弱,趨向平穩 微...

初禪必須斷淫慾行為嗎,在家居士如何獲得初禪?

修禪定,是為了修定力,其實很簡單,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隨波逐流,安住當下。你就在禪定中了。做不到怎麼辦 佛陀想出了乙個方便法門,立下一連串的行為準則,要按照這個行為準則辦事。這就是戒律。持戒,有利於禪定。這是對的。現在說淫慾,你心裡憋的難受,身體上沒有性行為,心裡都已經欲仙欲醉了。你心裡都翩翩起舞...

怎麼查初禪的五禪支?

已登出 其實你不應該問這個問題,如果進入過初禪,而且你看到過如何審查五禪支,是非常容易察覺的,你會知道原來這就是尋,這樣就叫做喜,樂,因為你體會到很真實和書裡說的一樣而且你體會到的更深刻,當你有進入初禪體會你應該去和教導你的禪師報告,如果維持禪定,進入修二禪或者修觀,所以我說這些rw問題要你去問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