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把三國演義當正史?

時間 2021-05-10 14:50:21

1樓:公子重耳

因為好的文學作品所描繪的人物和場景,會給人一種強烈的「真實感」。

在一般的直覺上,我們會傾向於認為那些細緻的、翔實的、自洽的、讓人身臨其境的記述,是真的;而那些殘缺的、模糊的、語焉不詳的、自相矛盾的記述,是假的。

而「歷史」恰恰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許多記述充滿分歧,許多資訊意義不明……

文學教人相信,歷史教人懷疑。

所以普通讀者對《三國演義》的觀感,就是比《三國志》這樣的史書更加「真實」,這很正常。

這種「可信」當然是文學意義上的,只不過,這種強烈的感受,加上三國演義本身所依託的史實框架,很容易讓人自然而然地以為,是歷史意義上的。

《三國演義》就這樣滿足了普通人對歷史的一切想像:權謀、美女、背叛、天命……

在許多人的認識裡,歷史就該是這樣充滿故事性的,就像連續劇一樣,是一系列情節的銜接和延續,每個結果都有著明確的原因,來龍去脈,起承轉合,恩怨糾葛,一切都清清楚楚,毫纖畢現。

你如果不識趣地指出,這個缺乏依據,這個有待考證,這個子虛烏有,這個暫時無法定論……

那就太煞風景,多半會遭一頓白眼:你到底懂不懂?

甚至,你還可能不明不白地挨一頓打。

對此,我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太執著了,順其自然就好,乙個志在求知的人,早晚會補上這一課的 —— 就像這個打人的小學生一樣。

2樓:文習水

且不說三國演義多麼精彩,受眾多麼廣。

單講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實在是太過簡略了,尤其是蜀漢部分。

堂堂一眾「五虎上將」,只不過在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裡記載了7000多字,讓人怎麼看得過癮,只好在演義裡繼續領略英雄風采了!

3樓:

當然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受眾廣啊!

即便有部分人覺得《三國演義》那種古白話文讀起來還是有些晦澀,那還是有評書、戲劇這些藝術載體向廣大觀眾講述著不一樣的三國故事。

評書名家如:

單田芳袁闊成

連麗如戲劇就單說京劇,著名的戲目有:

捉放曹千里走單騎

定軍山所以,自明清以來,至近現代,人民群眾廣為接受、了解的三國故事,大都是建立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之上改編、創作出來的。

而那些對《三國志》有所研究並有著作的史學家們,例如潘眉、錢大昭、陳景雲、趙一清等等。廣大人民群眾紛紛表示不太熟。

可想而知,當有人拿著《三國志》的史料去較《三國演義》的真時,肯定換來白眼:你懂啥?

這種情況到近現代亦是如此,據說(我也是聽人說的)在八十年代某次歷史研討會上,就有人提出要以《三國演義》補《三國志》的闕。《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最後,我要開始吹爆易中天了。

拋開易中天教授的水平不談,拋開他粉魏黑蜀的立場不談,至少在2023年,因為易中天《品三國》的節目火爆,讓廣大人民群眾開始對《三國志》產生起濃厚的興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自此之後,可以說從前那批「把《三國演義》當成正史的人」成了被嘲諷的物件,在貼吧裡,或者各個三國論壇上,「演義黨」和「正史黨」也開始自覺被區分開來。

只要井水不犯河水,我覺得,大家都是三國粉。挺好的!

三國正史中 不是三國演義 誰是戰力天花板

Amro0093 那必須是二爺啊,望見傘蓋,直接就衝鋒了,還割了顏良腦袋回來。周邊大將小兵簡直嚇傻了 你就是讓他們都站浙不動,要衝透這麼大一群人而不停馬,這也是很難的好麼 所以演義裡面還增加了一點描寫,說二爺衝過去的時候,小兵像波浪一樣往兩邊散開,這不是摩西麼 然而我就沒看到哪部三國作品是按照演義那...

《三國演義》情節很多與正史向衝,為什麼還被學校列為必讀書目,這不會讓人曲解歷史嗎?

七星聚月 就算綜合,歷史才幾分?語文多少分?閱讀理解,寫作手法多少分?你以為人家讓你讀三國是為了學歷史?人家是為了讓你寫作文有的放矢有材料可用好嗎! 鬼才仁波切 絕大多數人,要是沒有三國演義可能都不知道劉備曹操孫權 大家都上過學歷史課睡大覺的人大有人在。王者榮耀其實也挺好的之前讓一部分小孩子知道了不...

既然三國演義不是正史,那讀起來有什麼意義?

眾推風雲榜 路過,這個問題感覺有點刻意而為之的意思,但還得掰扯掰扯 其次,日本和南韓等國家為何如此推崇?再次,四大名著為何有三國演義而使中國文化享譽世界?這種只在當下環境看結果而論卻忽略歷史發展的想法本來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表現,更何況演義是在保留歷史主線的情況下改變的通俗歷史故事,普及三國歷史上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