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話題裡總有正史黨出來「科普」「糾正」?

時間 2021-05-30 01:55:07

1樓:伊菲斯

首先我覺得寫問題時注意調整標籤和在題目中說明是題主(泛指)責任,我個人是答三國的題目一定會檢查一下題主問的是演義還是歷史,如果題主沒說清楚就會提醒題主並且在回答中註明針對歷史還是演義

如果題主註明了演義還有人科普歷史,當成ky亂棍打出去就是然後我覺得「科普」黨令人比較煩的地方主要是雙標……「諸葛被神化」是演義,但「劉備偽君子」也一樣是演義而非歷史……這種雙標比較討厭而且神招黑

但最後必須說明一點:演義和正史的區別仍然只在三國圈內是常識,出圈後演義正史混淆現象仍然頗多,所以會有很多「科普黨」。我在不止乙個綜合歷史亂鬥類問題下面看到我周又被丞相氣死了……

2樓:禁與千尋

很簡單,就是骨子裡的裝筆慾望和正好遇到了可以裝筆的場景。

說白了就是那種,你看,我知道這個,你們不知道吧,我聰明吧。

一般知道的越少的人越是會如此。

於是戰爭片,看到步槍就要說98K 看到坦克就扯五對輪紀錄片看到騎兵就要扯馬鐙

聽到凱旋而歸就要扯病句

其他還有很多很多。

尤其三國氾濫,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他們博學,而是恰恰看了點三國的節目和書罷了。

說白了恰恰是無知的人才會動不動想要出來指責一番,甚至為了指責而指責。

這是他們唯一的可以用來表示自己不平凡的機遇,當然不能放過。

3樓:千古廢物

哈哈,很正常,本來大家都在談論正史,忽然飄進來一群以演義為主要依據的侃侃而談的甚至演義歷史混雜不清大放厥詞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啊。

三國演義這本書流通性遠大於三國志,先看三國演義再看三國志是普世情況,只看過三國演義沒看過三國志,只是偶爾在閱讀文章時看到別人引用的三國志內容的大有人在,其實這類人才是題主所談的所謂的正史黨,因為真正的正史黨大多不喜歡介入談論演義內容的話題,反倒是這類人喜歡賣弄自己看來的只言片語尋找優越感。

其實這撥人不光禍害演義圈,正史圈也沒少禍害。

比如遇到過乙個,以【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條史料噶吹關羽勇武第一的~

跟他說,結合武帝紀所載【二月,紹遣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

「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

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關羽這事含金量並不如其所想那麼高。

然後他就跳了:你拿武帝紀這種野史來質疑正史三國志?!

還有最近一位

同樣的話題

他的結論是:你只看武帝紀,無視關羽傳,只取對自己有利的來說,你這是斷章取義。

我結合武帝紀和關羽傳得出的結論,你說我只取有利的談,屬於斷章取義。

你只板著關羽傳,完全無視武帝紀,你這叫啥?

還有把【排壁】信誓旦旦當作【有排洩口的牆壁】來解的文學系高材生。

唉,希望這撥人盡量閉嘴。

為什麼總有人把三國演義當正史?

公子重耳 因為好的文學作品所描繪的人物和場景,會給人一種強烈的 真實感 在一般的直覺上,我們會傾向於認為那些細緻的 翔實的 自洽的 讓人身臨其境的記述,是真的 而那些殘缺的 模糊的 語焉不詳的 自相矛盾的記述,是假的。而 歷史 恰恰是不完整的 是殘缺的,許多記述充滿分歧,許多資訊意義不明 文學教人相...

三國正史裡郭嘉謀略處於什麼水平,不吹不黑,客觀評論。?

謀士,幕僚可以不負責任的提出很多建議,而主帥要做的是在這麼多建議裡挑出真正實用的,並且制定具體的方案。袁紹對比曹操,曹操能贏不是因為謀士的建議比袁紹的高明多少,而是袁紹在每一步,都採取了錯誤的建議。郭嘉在曹操手底下能幹的這麼出色,和曹操的決斷能力是分不開的。郭嘉自始自終都未帶過兵,所以不應該和諸葛亮...

三國裡趙雲驍勇能戰,為什麼三國殺Online中技能那麼弱?

売薬的 真的嗎?可是我覺得界趙雲可玩性比流氓雲更高誒特別二八位反不選盾位不行 直播 常勝將軍死扛巨象陣 兩張祝融VS劉備界趙雲 打了1個小時 三國殺吧 標,sp,神,高達一號,界,1v1 六個趙雲 空前絕後 標只是和後期出來各種武將不是同一時期的產物 市場需求不一樣。想玩就不能混。標是為了新手上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