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過渡克制的人是否應該學著去跟諮詢師ask for something ?

時間 2021-08-11 22:02:58

1樓:

也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段黑暗的隧道。有些光明,需要穿過這條隧道才能看得見。

隧道的穿行之旅殊為不易。每個最終下定決心、將腳踏進去的人都真的非常地勇敢。

加油哦!

2樓:納本心理諮詢

就像在開一輛車:

本我在那使勁踩著油門,我想。。。我要。。。,急迫的想放飛,釋放被束縛的自己;

超我在那使命踩著剎車,不要啊,你這樣太危險了。。。,拼命壓抑、束縛著想飛奔的自己。

於是,這輛表面看起來一動不動的車輛,內部卻是油門和剎車鬧翻了天,直到開車的人精疲力竭。

兩個它天天打架,每天總有不同的對話和談判,到底這顆心需要什麼?說服不了自己,連跟諮詢師開口的動力都沒有!

那怎麼辦呢?

我們要讓車安全的開起來,油門先跟剎車商量好,我不會太猛,我一點點的給油,讓車慢慢動起來,剎車收到訊號之後,嗯,這個速度還是蠻安全的,那我準備好隨時剎車就行;於是車可能就開始慢慢動起來了,雖然開得很慢,走得也不快,但卻沒有停在原地了。

也許題主對於改變有很深的渴望和急迫改變的願望,但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行為模式讓自己感覺到了危險,從而感受到焦慮甚至抑鬱(連跟諮詢師開口的動力都沒有),這個時候也許可以慢下來,感受自己的感受(急於改變又擔心害怕的感覺),同時,最好把自己的這種感受和諮詢師好好交流,在諮詢師的幫助下,一方面理清自己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讓諮詢師理解到自己想有什麼樣的改變,從而在諮詢師的幫助下,逐漸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納本心理諮詢:大強

3樓:宋詞

你有考慮過試試看嗎?我都聽到你腦子卡得咯咯作響,CPU過熱的聲音了。可不可以讓大腦休息一下,管它呢,試過不就知道了。

還是連在諮詢室裡試,你也擔心失去什麼?會失去什麼呢?

如果從最小的東西開試,會好一些嗎,比如要求諮詢師給你倒杯水,或遞給你一張紙巾?

4樓:

題主在描述資訊中說「生活中幾乎不會主動去跟任何人ask for something」,而現在理智和情感的小人在打架,情感上需要諮詢師的理解和支援,理智上又不允許自身跨過超我設定的界限。

「沒有穩定成長環境並缺少關愛長大後變得很克制並守規矩的人」,明確表明了題主現有狀態和成長過程,克制並守規矩能讓人某種程度上獲取一定益處,但內心深處一定積壓著委屈和不滿,在遇到理解並接納自己的人之後,內心深處對於情感上的需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這時候理智化的防禦機制似乎無法搞定所有遇到的狀況。

所有關係的共同點是關係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表達所求,之後要面對是與否的回應,被拒絕時傷心難過被接受時感激高興都是合理的情緒,不必為此困擾迷茫,所以完全可以和諮詢師ask for something,並期待對方任何形式的回應。

5樓:找到你自己

心理疾病是理智過強造成的。每個人心理都有這兩個聲音。你因為自我不強大或者沒有自我,那麼就會被這倆個聲音撕扯。

這個時候自我要出來做選擇。你要問自己支援哪一方。假設你選擇了感性,那麼就要做好承擔選擇的一切後果。

並且告訴理性閉嘴。

沒有任何的選擇會十全十美,人生沒有一無紕漏的事情。你的糾結不能選擇源於求完美。

可以看看我知乎文章,都是心理問題的成因,自我調節。感興趣可以看看

6樓:Leo Chen

不了解具體情況,單就問題看ask something 與克制本身沒區別,處理的都是過度消耗--內心打架--控制與反控制--壓抑與突破壓抑的問題。

或許你們的諮訪關係給你的安全感已經足夠到讓你做出新的嘗試,但想到要做這個嘗試依然會攪起你很多的擔憂。你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你的生活經驗不斷提醒著一些過往經歷,比如會被拒絕,被攻擊,被羞辱。--產生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受過嚴重創傷的人在表達需求的時候和常人會有點不一樣,比如吳亦凡會通過性需要來表達自己的恐慌、不安、瀕死感,這會嚇到很多人,讓很多人覺得被冒犯。

祝你成功。

7樓:

題主的腦內小劇場實在是太可愛了,這樣的糾結我也會有。

交流的物件不同,這種「過度克制」的度也是不同的,和對方關係的深度不同,這個度也不同。

對我自己來說,這種克制,更多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大概就是我不表達,就不會被拒絕被嘲笑被忽視。

這種保護一定是在乙個安全的環境下才可以暫時放在一邊的,這是乙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中間也可以試探,嘗試表達一些相對容易的需求。

如果你感覺還需要這種克制來保護自己,就克制吧,強行出去曬曬太陽,很容易被曬傷,有一天你可以出去曬太陽的時候,腦內是沒有這樣的糾結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就如同你的日常生活一樣自然。

8樓:徐若航

一般諮詢師面對「很克制的人」,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來訪者表達的感受,和兩個人互動的感受上,因為這些感受總是和人切身相關的事情、願望有關,如果感受缺席了,要多關注感受缺席的原因

乙個人從很克制到開始表達自己的需求一般不會很順利,因為這時候人們很容易害怕自己的的願望不會被滿足,怕自己的要求會破壞原來比較穩定的關係。相對而言,自己原來被克制的想法可能反倒沒那麼重要了——尤其是這些願望可能和原來的創傷有關時。

這些事情最好還是和諮詢師在諮詢裡直接交流比較好,一般諮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有很多要求,別人也不太方便給什麼建議。因為題主的「理性」和「感性」擔心的事情都很重要。

只有在關係裡逐漸能相信新的模式是安全的,人才會放棄原來的一些東西。沒必要要求自己做看起來更好的事情,只要盡量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就行。對此,有個案例裡的來訪者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治好我的眼睛吧,但是不要把我丟在乙個我一無所知的世界裡」。

9樓:小櫻

這個提問很有趣,嘗試回答一下。

這個提問內容可以看出題主仍然在克制。每乙個步驟都在試圖分析:嗯,我是過度克制的……哦,我的症狀在消退……啊,這是我的移情到來了……哦,我現在感到恐懼和害怕。

好像你自己完全可以掌控你分析的狀態、諮詢的程序,大概這種掌控或者說避免失控對你來說很重要。

——像是試圖堅固結實的堤壩在嚴防死守的防止情感的洪水氾濫:哦,天哪,那可太可怕了。

但是你內心清楚的是,這個看似牢靠的大閘已經有點鬆動了,不是嗎?

你一方面希望加固堤壩——用力、再用力;一方面也對即將到來的洪水充滿了好奇(以及恐懼,因為你從來沒見過它,你不知道它多大、多猛烈、會有多大的破壞力)。大概這個用力和好奇拉扯,讓你覺得很累,佔據了你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以致於你不得不再分出一部分精力,來管控這樣的拉扯——哦,「可千萬不能失控啊」。

「理性的思維一直在說:hey,看清楚現實,注意好諮詢關係的的邊界,注意你的行為舉止,想清楚確定要體會撕心裂肺的崩潰嗎?確定想要處於這種糾結而無暫時結果的過程嗎?」

我想,撕心裂肺的崩潰,糾結無望的結果,是你曾經感受過類似的體驗,儘管這個體驗或許離你很遙遠,甚至你不仔細想都不記得曾經有過——但你也絕不敢再輕易嘗試鬆開閘口。

理性和感性的對話好有趣、生動。我嘗試用我的理解翻譯一下(並非分析,如有冒犯、純屬投射):我害怕,我害怕這似真還假的情感不被重視,我害怕「專業人士」其實也並不能承接我如此複雜洶湧的感受,進而使我再一次體驗到羞恥、拒絕、錯誤;我害怕被說成那個退行的、弱小的、無助的我,它曾經那麼艱難的長大、擺脫那個弱小無助的感受;我害怕再一次體驗當我終於開啟情感的閘門,而我卻再一次被拋棄在征途的半路上,然後我不得不在一次努力找回理智、拾起堅硬的殼子,做回正襟危坐、光鮮亮麗的我自己。

但……我仍然渴望,被照顧、被關照、被允許依賴、被看到,我真實的需求可以被聽到也被人關心…………

心理諮詢不易,這是一條勇敢者的路,祝你諮詢順利!

10樓:星夜港灣

一般過渡克制屬於個人長期形成的防禦方式,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長期經驗形成的自我保護性質的行為習慣。

而如果急於按照不一樣的方向行事,反而會維持和加劇這個方式,告訴身體自己正在受到威脅和挑戰,進而加強防禦。

更恰當的做法是容許這種克制習慣的存在,關注為了什麼而克制,或者當事人在用這種克制維護什麼,表達什麼。當了解到這個過程背後的機制和核心內容的時候,那麼這個行為實際上就被很好地理解了。

所以克制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通過克制想表達什麼內容更值得關注。

當當事人慢慢體會到,可以不用克制的習慣也能達到被保護的目的的時候,這種既有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從而改變才有可能發生,即便選擇不改變,也能夠更接納並妥善安置這樣的方式了。

當然這個過程是比較緩慢的,需要諮詢師用耐心和堅持不斷向來訪者展示接納的誠意和安全的氛圍,當事人才會真正慢慢放下芥蒂。

作為當事人本人,也完全可以試著容許自己繼續運用克制的習慣,因為諮詢並不是一定要求他不克制,而是他能夠表達他自己想表達的就可以了,這裡面本身就包括沉默或者不表達。

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一直被問你當時緊張是在緊張什麼,但我無法回答怎麼辦?

胡朗月心理諮詢師 前面有答主提到過,大問題在問 但我無法回答怎麼辦?問題描述裡就變成了 是我的問題還是心理諮詢師的問題?本來只是關於 緊張 最後這個緊張成為了乙個 問題 但實際上,這個緊張原本可以不成為乙個 問題 的。問題 需要被解決,而 無法回答 這種慌亂的 手足無措的 緊張的 感受 也許不需要被...

為什麼心理諮詢師在做諮詢時「熟人不諮」?

紅淺學創始人 你要知道一點,在我們的身邊有心理狀況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人願意去諮詢專業人士,並願意付費的人,比例其實是很低的。當你身邊的熟人知道你有這個專業特長的時候,他們向你諮詢的時候,就和平時我們在馬路上問路差不多。這還不足以建立服務關係,他們認為你幫助他們是理所應當的。相比之下,他們更相信乙個...

如何看待接受心理諮詢的人?

GFEE啟東 每個到來的來訪者都是勇氣的化身,真正願意改變的來訪者,則是勇者中的勇者,這是我的諮詢師跟我說過的話。如果你去過諮詢室,見過諮詢師,而且真的改變了自己,你就會明白這個過程有多麼的艱辛,你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很多人即使願意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正視自己的內心,面對真正的自己。因為幻想 幻想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