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清科舉只出自朱熹編註的《四書》?

時間 2021-07-03 11:37:00

1樓:

只出自朱熹的原因不太懂,但出自朱熹的原因可以提供乙個角度。拋開對宋明理學的偏見,從精微切要來說,朱注雖有闡明道學的一些私貨,但確實用力頗深,切中要害處鮮明。朱注篇幅和其他人的註解相比,更短小精悍,但句句是重點。

總之,在質量上有被當做「教科書」的價值。以孟子為例,對照王夫之的讀四書大全與趙岐的孟子正義,都可以顯示出朱注的可取之處。

2樓:

朱熹作為標準貌似從元朝就開始了,明清只是沿用。後來到了清朝四書的字句都出完了,考生都要求換。

明朝皇帝姓朱也許是乙個原因。

3樓:

就明代科舉制度而言 ,這題目是錯誤的。

明代科舉制度:

鄉試和會試:

1、"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

2、「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各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

殿試;"天子親策於廷"。策問:以經義或政事設問以試士綜上,明以來科舉制不是只考四書五經,還考實務策等具有現實意義的考試題目。

對於科舉制度的研究,推薦閱讀科舉學研究的首創者劉海峰教授的文章。

明清科舉與唐宋科舉的難易程度?

qzw1161 唐宋科舉取仕的名額較少,但科舉並非唯一的進取之道。明清名額較多,但除了科舉正途之外,其餘都是旁門左道,就連舉人出身的也會受到歧視。總體而言,仕途經濟的難度相若。 累了伸個懶腰 唐朝科舉是行卷制度,考試外還要參考考生的詩文水平,而且由於印刷術沒有普及,讀書的成本還是很高,普通家庭的人壓...

為何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當不了庶吉士?翰林院編撰 編修和庶吉士哪個仕途更平坦?

你微笑時好美丶 因為不需要,三鼎甲殿試後授官直接就是翰林了。二三甲參加考試,選出幾個優秀的當庶吉士 庶吉士在翰林院實習三年選館合格才能當翰林。他們都是翰林出身,前途基本差不多就是盡快入閣拜相,三鼎甲時間上比同榜早起步三年。 三鼎甲直接入翰林院授還為從六品修撰和正七品編修。而二三甲進士要經過翰林院考試...

明清之爭為什麼這麼激烈?

福建情人 鄭天城 主要還是因為很多不知道真相的人加入進來,才導致明清之爭這麼激烈,在過去幾年網路上經常出現滿漢各民族互相對罵,有的說什麼要再清算,有的說什麼有種來啊之類的,而很多局外人連明粉 清粉到底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他們看見這些言論後,認為這是在破壞民族團結,於是也加入進來,每次看見有人清朝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