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當不了庶吉士?翰林院編撰 編修和庶吉士哪個仕途更平坦?

時間 2021-06-22 09:39:38

1樓:你微笑時好美丶

因為不需要,三鼎甲殿試後授官直接就是翰林了。

二三甲參加考試,選出幾個優秀的當庶吉士

庶吉士在翰林院實習三年選館合格才能當翰林。

他們都是翰林出身,前途基本差不多就是盡快入閣拜相,三鼎甲時間上比同榜早起步三年。

2樓:

三鼎甲直接入翰林院授還為從六品修撰和正七品編修。而二三甲進士要經過翰林院考試也就是館選,擇優錄取十來人入翰林院實習,稱庶吉士,無品級,也就是沒有官職。三年後再考試,稱散館。

合格者留翰林院授從七品檢討或正七品編修。這就好比乙個是編制內公務員,乙個是臨時工。沒有可比性好吧。

3樓:

瀉藥。首先先要明確一點,每一科的一甲只有三人(雖然清代初期開了滿榜,也就幾屆),每一科的庶吉士則有不少,人數差異比較大,導致認為庶吉士出身能夠仕途更好。

要知道,一甲三人都是能夠直接授官,分別是從六品的翰林院編撰、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而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數年(清代規範之後是三年),再參加散館考試,合格的留在翰林院,不合格的去地方當知縣。

舉幾個栗子把:

庶吉士中仕途最好的應該是嚴嵩嚴閣老,他是弘治十八年二甲第二,入選庶吉士,後任編修,因病回鄉養病,病好後繼續在翰林院廝混,到了嘉靖七年,任禮部右侍郎,嘉靖二十一年入內閣。

那一年的狀元是誰?顧鼎臣。嘉靖十七年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但十九年病逝。

那一年的榜眼董玘,嘉靖六年任吏部左侍郎。

另外看下明代內閣首輔的出身:

解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中書庶吉士

胡廣,建文二年狀元

楊榮,建文二年進士

楊士奇,推薦入翰林

楊溥,建文二年進士

曹鼐,宣德八年狀元

陳循,永樂十三年狀元

徐有貞,宣德八年進士,庶吉士

許彬,永樂十三年進士,庶吉士

李賢,宣德八年進士

陳文,正統元年榜眼

彭時,正統十三年狀元

商輅,正統十年狀元

萬安,正統十三年傳臚,庶吉士

劉吉,正統十三年進士,庶吉士

徐溥,景泰五年榜眼

劉健,天順四年進士

李東陽,天順八年進士,庶吉士

楊廷和,成化十四年進士,庶吉士

蔣冕,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庶吉士

毛紀,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庶吉士

費巨集,成化二十二年狀元

楊一清,成化八年進士

張璁,正德十六年進士

翟鑾,弘治十八年進士,庶吉士

李時,弘治十五年進士,庶吉士

夏言,正德十二年進士

嚴嵩,弘治十八年進士,庶吉士

徐階,嘉靖二年探花

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狀元

高拱,嘉靖二十年進士

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庶吉士

明清科舉與唐宋科舉的難易程度?

qzw1161 唐宋科舉取仕的名額較少,但科舉並非唯一的進取之道。明清名額較多,但除了科舉正途之外,其餘都是旁門左道,就連舉人出身的也會受到歧視。總體而言,仕途經濟的難度相若。 累了伸個懶腰 唐朝科舉是行卷制度,考試外還要參考考生的詩文水平,而且由於印刷術沒有普及,讀書的成本還是很高,普通家庭的人壓...

科舉考試中有分數的概念嗎?

鯨起 有時候,科舉考試全看主考官的志趣。比如沈鈞儒就是因為考官的志趣,無緣翰林。清朝科舉,道德文章固然重要,但有些時候,還要取決於評卷人和主考官的感性因素,比如個人好噁。例如,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 同樣是保和殿,太陽已經落山,可一名叫劉鳳誥的士子還沒有答完卷,時任禮部尚書常青見其書法工整遒勁,點...

為什麼明清科舉只出自朱熹編註的《四書》?

只出自朱熹的原因不太懂,但出自朱熹的原因可以提供乙個角度。拋開對宋明理學的偏見,從精微切要來說,朱注雖有闡明道學的一些私貨,但確實用力頗深,切中要害處鮮明。朱注篇幅和其他人的註解相比,更短小精悍,但句句是重點。總之,在質量上有被當做 教科書 的價值。以孟子為例,對照王夫之的讀四書大全與趙岐的孟子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