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為什麼科舉制與新式學堂存在矛盾?

時間 2021-05-31 09:11:16

1樓:

清末教育改革本來也想遵循循序漸進

2023年的改革廢除八股、加入西學的內容。這次改革歷經波折到2023年,八國聯軍侵華後,改革重啟。

但是先知先覺的人是少數,進入新式學堂入讀的依然很少,特別對於內陸,西風所不及的地方反應更慢,他們還是更願意讀四書五經。畢竟很多人都不想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況且讀得起書的家族大多是鄉紳,他們都是科舉制度,儒家文化的擁護者。

就這樣,舊式私塾和新式學堂就會爭奪生源,同時爭奪辦學經費,要知道私塾書院都是地主鄉紳自己掏錢的。如果依然上私塾的人多,自己投資辦新式學堂的就少。

想通過摻入理工科、外語來改革科舉,理論上行得通,但是實際上要花很長的時間,面對三千年未有的巨變清朝不能等。

2023年張之洞等上奏《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主張每科每年減少三分一的錄取額。按計算,中止科舉應該到2023年。但是日俄戰爭爆發,使清朝感覺外部危機更嚴重。

2023年8月31日,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聯銜奏請「立停科舉以推廣學校」:「臣等默觀大局,熟察時趨,覺現在危迫情形更甚昔日。竭力振作,實同一刻千金。

而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倖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民間更相率觀望,私立學堂者絕少,又斷非公家財力所能普及,學堂決無大興之望。就目前而論,縱使科舉立廢,學堂遍設,亦必須二十餘年後,始得多士之用。

強鄰環伺,詎能我待。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轉瞬日俄和議一定,中國大局益危,斯時必有殊常之舉動,方足化群疑而消積侮。

科舉素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捨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虛之詭謀。

所關甚巨集,收效甚巨。」(《會奏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

科舉制度與新式學堂的衝突,這封奏摺也說得清楚了。

日本,德國的教育改革成功,不是單單的改變了考試的內容而是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制,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大學、研究院。而清朝為了盡快達到同樣的效果,採取了破釜沉舟,斷了各位士子通過科舉走仕途的依賴。之後很多私塾 、書院變成小學,中學...

但中國落實義務教育還要等到半個世紀以後。

2樓:始試

儒學反應農耕文化,要求以農為本,杜絕奇技淫巧。

近代西方訓練是適應資本主義精細化管理要求,分類產生各學科。倡導正是奇技淫巧。

舊學堂提供官僚後備軍,同時鎖定識字大軍。

新學堂要為各部門提供各式人才。

新舊從思想意識到人力資源都存在大衝突,解散舊式教育首先是人力資源大解放,其它自行腦補……呵呵

3樓:

今文、古文,都是儒學,北禪、南禪,都是禪宗,你看鬥的厲害不?

乙個學派成立的,依附在上面相應的人,都是有自身利益。你讓他們放棄利益,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此仇不共戴天。

就算有人願意改投別派,那麼之前付出的精力、財力大都打水漂了。沉沒成本越大者,越不願意改變。

4樓:

根本來說當然是利益啦。

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本質上是一種治國理念。

歷經各朝各代的演化,在明清時達到頂峰,在中國歷史上,法統(王權)道統(儒家)互相結合互相利用,但是西風東漸,新式學堂顯然和道統沒什麼關係,失去了和法統結合的話語權自然對於儒家是大大不利的,儒家作為當時的利益結合體,是萬萬無法接受的,雖然其中有個別人可能會背叛儒家這個集體,但是對於儒家這個群體而言是不可能容忍的。

另外儒家在兩漢確實成為了官學,但是儒家學者們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董仲舒將原始儒家和神秘主義結合,以天人學說來背書儒教的合法性,用於和王權分享世俗權力,活生生的把乙個治國理念變成了神秘主義色彩濃厚的儒教。

然而在兩晉至宋,佛道兩家的興起同樣玩起了結合神秘主義的鬼把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極,完全動搖了儒教+王權的權力分享之路,所以在宋之前,儒釋道三家大搞神秘主義競賽,荒誕之極。

唐以道為尊,唐代宰相多是道家,武后朝又以佛為尊,終唐一代,儒家的存在感是很弱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儒家衛道士韓愈領銜的古文運動提倡復古,復秦漢的古,用以爭奪話語權,這對釋道兩家是巨大的軟肋,因為漢以前根本就沒有這兩家,復古只能去學習儒家文章。

所以不要提新式學堂了,儒家連道家佛家都不能容吶。

到了北宋,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於唐,最初有大大小小50多科,明算科(數學)也是常科之一,數學學的好也是可以做官的,但是到了王安石這裡,一律以經義取士,其他科目皆廢。司馬光廢王安石改革,其它基本都撤銷了,唯獨這個科舉制度改革保留下來了。

至此,儒家完成了對其它任何思想流派(甚至是未來任何可能的威脅)的制度上的防範,其核心就是科舉制度,要做官就要走科舉,走科舉就要學儒家。

所以明清兩代在儒家的統治下,我們開始落後於世界了,然後就開始挨打了。

5樓:何明

清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為了是科舉考試以及其帶來的特權(大多數,不絕對),而他們學習的內容則為儒家經典,新事學堂則是現代科學知識

傳統的讀書人對現代科學知識是有歧視心態的,叫奇淫技巧(隨時間推移抱這個心態的人越來越少)他們最大的矛盾在於科舉的目的——做官,新學堂出來的學生會獲得當官的機會,與此對應的是傳統讀書人的機會就會減少,擠占了他們的命根子,他們自然會竭力反對

並非所有的傳統讀書人都能在科舉的道路上一帆風順的,他們在科舉道路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的時候(年齡,經濟,心理等很多原因),有很多一部分人去進行一項有意義的工作——老師,大多以蒙學為主,就是教小孩子識字自己基本的儒家知識(背課文為主)魯迅的三味書屋說的應該也是這個。這個並不是免費的,是收取一定費用,實物貨幣都可以。而新試學堂的出現會和他們搶奪生源,直接影響他們的經濟輸入,不反對才是怪事暫時只想到這麼多,隨後在補)

為什麼日本不學習科舉制度?

北海之泉 學了。唐朝以蔭舉為主,科舉為輔,很多科舉考出來的也是士族出身。宋朝科舉才成為主流,但實際上蔭舉出身的文官還是比科舉多,只是比較難公升官。明朝科舉才徹底壓倒蔭舉。考慮到日本學習的是唐朝,而且人家也搞了貢舉啥的,怎麼能說人家沒有好好學習呢?事實上,玄宗之後的唐朝,科舉出身的高階文官才超過了門蔭...

清朝末年,清廷為什麼沒能集中軍權?

已登出 這個跟清朝的制度有關係。就是對於漢人不放心,不能讓漢人進入絕對的核心。但是滿人從恭親王之後,能拿上檯面的人已經很少了。這就導致,有實力的地方漢人大員進不去,一堆廢物滿洲親貴卻長期佔著茅坑不拉屎。靠著老慈禧的餘威還能震懾幾年,慈禧死了之後。大清國完了。 88bb 沒錢啊你不能真以為給個烏紗帽在...

科舉制度為什麼秦漢時沒有出現,偏偏要等到隋唐才能實行呢?

徐梓幽 因為紙啊親,秦漢讀書是件奢侈事,一車車竹簡價值不菲,但資訊還不如一本書多,自然窮人學不起。兩晉以後造紙術發達,人們可以花很少的代價買一本書,寒門世子才有了崛起的可能,而貴族門閥失去了優勢,再也不能壟斷天下學問 君主有了更多的選擇。 liuhan8427 沒造紙術印刷術,就是出現了考上的也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