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小時 56 分與 24 小時制,白天黑夜為什麼沒有慢慢錯開?

時間 2021-05-31 20:00:50

1樓:CJ葵

白天黑夜這個定義是根據24小時制定的,例如12:00就是指正午,00:00就是指凌晨,所以我們使用24小時制的話,就不會出現日夜顛倒的問題。

但如果我們使用23小時56分4秒的話,每半年就會日夜顛倒一次,例如今天12:00是中午的話,半年後的12:00就是凌晨

2樓:

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問題上面已經說了。

簡單說來,是先有了晝夜更替的週期這一既有事實,然後人們才在這個既有週期的基礎上對每乙個週期進行均分,分出了時分秒。也就是說,先確定死白天黑夜不會錯開,再在這個基礎上確定時間度量。

2023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

這是最早的「秒」的定義,可以看出是根據平均太陽日這個固有週期來進行定義的。後來根據量子力學等更加精確的定義也由此演變。

3樓:砍掉重練

2023年7月1日世界時間多出了「1秒」這多出的「1秒」加在6月30日午夜。由於北京處於東八時區,所以是在7月1日7:59:

59後面增加1秒,因此今天出現了7:59:60的特殊現象。

據悉,這是自2023年啟用閏秒以來的第26次增加閏秒。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閏秒,出現在2023年。

這1秒從何而來?

為了確定時間,世界上有兩種時間計量系統:基於地球自轉得出的「世界時」和基於原子振盪週期確定的「原子時」。「天」的概念,我們使用地球自轉來規定,而「秒」則用原子時來規定,按照「世界時」來說,一天有24個小時,每小時有3600秒。

由於兩種時間尺度的測量方法不同,且地球自轉有長期減慢的趨勢,「世界時」逐漸拉長,所以通常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時間系統之間就會出現差異,所以有了「協調世界時」的概念。

「協調世界時」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盡量接近於世界時。2023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當「世界時」與「原子時」之間時刻相差超過0.9秒時,就在協調世界時上加上或減去1秒(正閏秒或負閏秒),以盡量接近世界時,這就是閏秒。

「閏秒」是由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IERS)公布的,主要用於彌補地球自轉所減緩的時間。屆時,授時中心會將「閏秒」資訊通過授時系統發播出去,高精度時間需求部門通過專用定時接收機接收無線電信時號,就會自動進行「閏秒」。

續1秒這種事情也是有控制的。。。

4樓:宅茲中國

一天是24小時,並不是23小時56分。前者為太陽日,太陽東昇西落的週期,也是白天黑夜的週期,正是我們使用的時間。

後者為恆星日,恆星東昇西落的週期,是地球真實的自轉週期

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表現為太陽在恆星背景中自西向東逐漸移動,一年轉一圈,所以不同季節的夜空的星座各不相同。也就是說,太陽在每日東昇西落的運動之外,還有乙個持續而緩慢地向東倒退的運動,使得太陽日稍大於恆星日。

5樓:DONGNANXIBEI

恆星日——單純考慮自轉 2π 弧度——所需時間為 23 時 56 分;

太陽日——考慮到公轉,地球上同一點再次對著太陽——所需時間為 24 時。

30小時制是否比24小時制更適應現代城市的生活節奏?

一天分成多少個小時,其實都一樣,並沒有哪種 更適應 的問題。一天十二個時辰或二十四個小時只是習慣。中國古代採用時刻制,先一天分為百刻,後分為十六時辰 又分為十二時辰,是曆法計算的需要。後來將十二時辰分為初正,以及後來改為九十六刻,是計時工具變化的影響。歐洲將日夜各分十二小時,是黃道十二宮的影響,也有...

地球自轉週期是 23 小時 56 分,每天的時間誤差累積現象為什麼不會出現日夜顛倒?

王華東 因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圍繞太陽公轉,地球一年公轉一圈,根據太陽和地球的相對運動,相當於地球少自轉了一圈,一年少轉一圈平均到每天就是近4分鐘,所以地球自轉一周才是23小時56分鐘。 24小時指的是太陽日,不是恆星日。太陽日,指太陽在經過我們頭頂的平均時間間隔,這是以地球為參照系看待問題。恆星...

如果時間開始變快,一天24小時變成23小時,在沒參照物的情況下,人是否能夠感覺到?

Commander 哈哈你說的感覺時間變快是有科學解釋的,因為到了年齡,每天接受新鮮事物少了,日子千篇一律,自然覺得時間過得快,你可以試試某一天從早到晚都做你平時沒做過的新鮮事,看看是不是覺得那天過得慢又充實 我認為人可以感覺到23小時與24小時的不一樣,人還是有生物鐘的,少了乙個小時多多少少還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