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覺悟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6-05 12:23:10

1樓:Mitom

覺悟出覺悟!但這個也是方便說。真正的覺悟,不是不能說,是沒辦法用語言動作等描述出來,並不是故作玄虛。因為這個本不玄虛,反而我們的無明才是玄虛。

覺是對迷來說的,無他。我們在迷的時候,無論如何說也沒辦法懂。覺的時候自然知道。

就像我們自己內心,自己大部分時候是不了解自己的,但以為自己了解自己,其實自己只知道自己的一點點妄想,而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如果說知道自己真實情況的話,自己不喜歡生病,卻經常生病而無法提早預防,因為自己不知道自己會生病。

2樓:漁夫

覺即是悟,悟即是覺!

為什麼?覺是本體,悟字本來就是我的心,當真正悟了會變成乙個覺,變成乙個覺後以在本心裡!

我們從小在媽媽的肚裡,每當媽媽摸摸你的時候,我們就有覺的反應,慢慢長大後就對外界的一切都在覺知裡頭,對外界的覺知認識而變成了頭腦,我們每分每秒都在覺裡,對外界一切我們都在運用這個覺知的頭腦,而生活中對外界的認識而形成了喜怒哀樂等取捨之心,但我們側不認識這覺是怎麼樣?這個心是如何?

正因為我們不認識這個覺這個心?這就是佛學所講的原因,佛學為何要講這個心?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每分每秒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心。

我們不懂得外界也不懂得這個我是如何來到世界,只是帶著覺知的頭腦在生活,我們只知道日常生活的東西,從未發覺這個生活裡的我本來是什麼樣子?又為何來到生活上面?所以佛學裡的覺悟就是悟我們的本來樣子,回歸本來地方,而不在停留在這個變幻的現象裡。

3樓:不空道人

覺悟的是自身。跟道教一樣。都是超脫自身。(本質上是一樣的)佛法,道法,雖然名稱和文化道路不同。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如果是外行看上面回答。

如果是想修者。勸你還是別想太多。因為覺悟這個詞和佛法這個東西是不需要說的。知者知之。不知者說了也不知。

作為修者,走好腳下的第一步才是修行的開始。

不論得道不得道,都不重要。因為得道並不是修者和修道的目的所在。

4樓:明子

不再因「自我」而煎熬心靈。

安詳熄滅身心,明澈照破世界,這就是修行。

不再因「自我」而痛苦心靈。

純真綻放璀璨,寂靜復甦極樂,這就是禪定。

人類,是可以成佛的。

當你,覺醒「自我」之苦患,不受自我「監禁」的,那就是覺者。

5樓:明心亮空

覺:寶蓋下面是見,意思是突破了視覺,看見了視覺之外的世界,看見了真理。

悟:樹心旁是吾,吾心顛倒,明白了吾心顛倒,是為覺悟。

佛陀覺悟了什麼?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也就是,我心顛倒,被妄想執著所迷,蓋住了智慧型德相。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是為覺悟。

6樓:散落於雲海

總算可以心平氣和的生活了就是覺悟。。。如同做好人容易,做一輩子很難,是這輩子都可以心平氣和了。。。。佛說法39年,無非說的是苦與苦的止息。

對於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等很多終極哲學問題,他是避免回答的,這會陷入二律背反,這些問題,釋迦摩尼稱之為十四無記。。所以他說法39年是對生命的關懷,如何去對待人生的苦悶,達到可以心平氣和的接受與化解,自在無礙,究竟解脫。當然這很難,不光是乙個徹底改變人生觀的問題(般若),還是乙個矯正習慣的問題(業力)。

人生觀,他就和你說理,解決心理習慣,他就教你坐禪。

如果看過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裡面對幸福,快樂,佛學有很多精闢的解說,抄兩段.

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有系統地研究了快樂的本質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越來越多科學團體開始研究佛教哲學和冥想。佛教認為,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根據佛教的觀點,大多數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為快感就是快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受苦。於是,人類就渴望能有快感,並希望避免不愉悅的感受。然而,這是大大的誤解。

事實是,人類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實質或意義。主觀感受就只是一種電光石火的波動,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就像海浪一樣。不論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覺得生命是否有著意義,這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已。

如果我們太看重這些內部的波動,就會變得太過執迷,心靈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滿。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覺受苦。而且就算已經得到快感,因為我們還希望快感能夠增強或是害怕快感將會減弱,所以心裡還是不能感到滿足。

追求這些主觀感受十分耗費心神,而且終是徒勞,只是讓我們受制於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於感到悲傷或疼痛,也不在於感覺一切沒有意義。苦真正的根源就在於「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麼,都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困惑和不滿之中。

人想要離苦得樂,就必須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種感受。如此一來,雖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慘;雖然愉悅,但不再干擾心靈的平靜。於是,心靈變得一片澄明、自在。

這樣產生的心靈平靜力量強大,那些窮極一生瘋狂追求愉悅心情的人完全難以想象。這就像是有人已經在海灘上站了數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被自己累得幾近發瘋。

最後終於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就這樣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麼平靜啊!

這種想法與現代自由主義的文化完全格格不入,所以等到西方的新世紀運動碰上佛教教義,就想用自由主義的方式加以解釋,結果意思卻是完全相反。新時代教派常常主張:「快樂不在於外在條件,而只在於我們內心的感受。

我們應該別再追求像是財富、地位之類的外在成就,而是要多接觸自己內心的情感。」或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快樂來自內心」。這與生物學家的說法不謀而合,但與佛教的說法幾乎正是背道而馳。

佛教與現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在於都認定快樂不在於外在條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見解在於,真正的快樂也不在於我們的主觀感受。我們如果越強調主觀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

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感覺良好的心裡感受了。

滅除一切細微煩惱種與所知障,證得八地菩薩境不退轉。

7樓:梵夫

悟分可說和不可說。

小孩問叔叔,糖是什麼。

叔叔有兩種做法:

一是向孩子描述糖的味道,以及各種糖的外觀;

二就是不說話,直接把糖塞小孩嘴裡。

前者就是可說的悟,後者就是不可說的悟。

一切皆是如此,包括佛法。

8樓:驀然回首

有經名《十二因緣經》!注意經名,不是「十二緣起經」,多有未通經義者不假方便但說「十二緣起」不說「十二因緣」,認諸法和合粗相,相續為因為緣起故,失「本因」故,墮斷、常見,造無量業!……是故,佛陀告誡「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9樓:護法居士

善現當知。若一切法本性遠離。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如來證覺諸法實性無造無作

善現復言。

是故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無所證故名現等覺

佛言。如是以一切法一性非二。善現當知。

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是本實性。

此本實性即是一相。所謂無相。是故善現。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無所證故名現等覺。所以者何。

諸法本性唯一無二。善現當知。諸法本性即非本性。

此非本性即是本性。能如是知即能遠離一切執著。

善現復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難可覺知。

佛言。如是無知者故。

善現復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非一切心所了知故。

善現復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所造作。

佛言。如是以諸作者不可得故。

小乘佛教是什麼?大乘佛教是什麼?

信願持名 慈誠羅珠堪布 大乘佛教的靈魂是發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燒香拜佛 誦經磕頭,還是聞思修行,任何乙個善事都離不開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去做,這樣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沒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沒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靈魂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精華也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

是什麼讓你們突然覺悟想開始學習?

張木雪 發現其實我除了學習,沒有還能做的更好的了 成績的確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我也沒什麼別的本事了,現在能走多遠走多遠,不覺得離開學校我會更加的如魚得水 路曦 本來也不是不學習,只是這件事讓我的努力學習更加堅定和有了信仰,讓一切努力發光發熱。我是法律專業的。前提 這個學期我加入了我們民法老師 律師 ...

佛教的真諦是什麼?

穿釘耙杵拐杖2016 真諦,簡而言之就是真理,契理契機之教,此諦相就是契合於真理的一種教說,渡脫輪迴眾生之法。經書是渡脫輪迴眾生的法,就是行法 真理。無常性的東西皆為法,它不是常的,它是無常的,是在變異的。完整法義請詳見南無羌佛說法 藉心經說真諦 https www.brxuefo.com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