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佛教的關係是什麼

時間 2021-05-12 04:12:39

1樓:心靈樂園

有些人在修的四禪八定時也會有一些感受,所謂的感受就是心能夠平靜下來,並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這種狀態。但是,這沒有什麼功德。這種修法,不僅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內道和外道所共有的。

如果有了出離心、菩提心或空性見,則可以將這種寂靜修法做為一種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那麼這種修法究竟屬於外道,還是屬於佛教,都很難說清楚。

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離心與菩提心,無一例外。雖然修法上的名詞有些差別,內容卻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一樣的。無論是修顯宗、密宗、禪宗或淨土宗,都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連這個最基礎的修行都沒有,那還唸什麼佛?

修什麼禪?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念佛、打坐,才是真正的淨土宗、禪宗。

禪宗為什麼不講這些修法呢?眾所周知,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其根機都已非常成熟,所以他們能開悟。我們在六祖惠能的傳記中可以看到,雖然他不識字,但根機卻已相當成熟。

當他依止五祖學習時,並沒有學很多經論,也沒有花很長的時間修行,只是在後院裡幹活兒。八個月後覺得機緣成熟了,五祖就給他講《金剛經》,而《金剛經》中關鍵的一句話就能讓惠能大師徹底開悟。他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行的結果就是要能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他都已經有了。

就像秋天的花或樹葉,只要一陣輕輕的風就能吹落;而春夏時節,即使刮更大的風,樹葉也不會掉下。同樣,人的根機成熟後,一句話也能讓他明心見性。六祖聽的和我們念的《金剛經》完全一樣,他因一句話就可開悟,我們卻沒有,這就是因為根機還未成熟的緣故,所以,我們就需要修加行、正行這些系統的修法。

對修禪的人來說,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傳教派當然是最殊勝的,但針對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說,神秀大師的北傳教派可能更合適。它就要一步步地修,最後才達到禪宗所講的那種境界。惠能大師則不強調前面的部分,而只講最高境界。

所以禪宗雖然不說,但實際上也需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

2樓:

多數情況下,談論禪的時候,一般指的是禪宗心法。

就是拈花微笑的那一枝。

禪宗是中國的佛宗,雖然起源於佛經教義,但卻是中國的核心,和中國的道家極其相似。

始祖據傳是達摩。

但認真研究起來,個人感覺是真正的禪宗源於六祖慧能。他創立了中國化的禪宗教義,變成了中國自己的東西。

3樓:迎面輕吹風

從文獻上看,禪是佛教裡分宗立派的其乙個宗派裡邊慣用的一種教育學人的一種方法,此法在漢地曾盛極甚久,追摩訶迦葉尊者為禪宗初祖,達摩為漢地禪宗初祖,實乃印度禪宗二十八代傳承人,此宗講究不立文字不離文字之法教外別傳,屬頓悟圓乘不二法門。自古至今接引門人無數。

4樓:一形三昧

分三個來說:禪, 佛教, 禪宗。

禪,義譯為「靜慮」,不是指把思維思慮都伏下去,而是指靜靜地精細思維, 所以禪也譯為「思維修」。 叫個修行,不管佛教還是古中印宗教, 鼓搗得那些東東都可納入禪,因為幾乎大家都講個靜、定,也講個認識、觀點,來思考的。

佛教,也是靜慮(禪),就是說也是靜定加思維(認識,見解),不同處在於,認識或觀點方面,獨佛教極度講「無我」。 別家不思慮思維這個「無我」,因為他們不這麼認為。 所以無我慧是佛教獨有。

佛教自己也說,如果誰誰也以無我無常為核心,那麼它即是「內道」,一家人的意思。 沒有這個,就是外道了。 憑無我智慧型, 能夠究竟解脫; 沒有無我慧,可以解脫,但不究竟,或乾脆就說「不能解脫」。

禪宗, 是佛教的乙個宗派, 有自身特色,核心也是「無我慧」, 就如同天台宗、華嚴宗等,以及藏傳佛教諸派、南傳佛教諸派一樣,都不缺這個核心, 而引導實證(就是證明的意思)的步驟、方式、手段、傳承、起手的思維內容等各有自己的特色。

總結:沒誰沒有禪,佛教各傳各派都有,甚至是外道也有。

從禪,靜與慮,或按照佛教的更好的叫法「止與觀」看,修止修觀,是互助互剋的。 助成對方,消除制約,則名為「涅磐」,名為「止觀雙運」,名為「證無我」。。。愛怎麼叫怎麼叫吧, 無所謂的, 其實就是實證無我。

哪宗都如此, 禪宗也不例外。 以禪名宗,只能說明它重視,不說明別人沒有。

有的步驟嚴密,細細觀修遞進, 有的憑學生條件好老師引導巧,躍幾個步驟, 都是可行的。

學了哪傳哪派,只要還是「無我」為核心, 學下去學通, 就不缺什麼。 別總覺得別的那些派別手段算個什麼了不得的東西,用明白一套成功了,一切手段便都一文不值了,自家的都沒用何況別人的。

某種手段上不了手,進展不下去了,可以換另一套,但一般來說這不代表那套手段對誰都不好使,不要以偏概全回頭攻擊它。

5樓:護法居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禪。何等為十。所謂常樂出家清淨禪。舍一切所有故。

得真善友清淨禪。示教正道故。

住阿蘭若忍風雨等清淨禪。離我我所故。

離憒鬧眾生清淨禪。常樂寂靜故。

心業調柔清淨禪。守護諸根故。

心智寂滅清淨禪。一切音聲。諸禪定刺。不能亂故。

覺道方便清淨禪。觀察一切皆現證故。

離於味著清淨禪。不捨欲界故。

發起通明清淨禪。知一切眾生根性故。

自在遊戲清淨禪。入佛三昧。知無我故。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清淨禪。

6樓:齊天大聖

禪那又稱靜慮,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的一種狀態。定為高度專注,慧為思維,兩者如果同時均等的存在,就叫禪。實際上禪屬於一種冥想瑜伽術,而佛陀是古印度的苦行僧之一,並創立了自己的宗派,這就是佛教,和其他苦行僧的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屬於同樣的性質,而這些苦行僧,從古至今,都在修煉自己宗派的瑜伽術,目的是為了解脫,而禪那是佛陀以及佛教修煉的瑜伽術,是一種冥想瑜伽。

禪宗不要混淆進去,其實禪宗即不明禪那,也不符合原始佛教教理,是中中國人自己創立的佛教。

7樓:遠方

禪和佛教,誰先誰後?沒有禪坐就不會有佛教,有禪坐也未必得到佛教的真諦。換句話說只有釋迦摩尼才能通過禪坐,達到悟。

後人是否可以借助佛經和禪坐來達到悟,成為佛?或者佛只有一人,他是宇宙的主宰的使者?前者不是宗教,後者才是宗教吧。

8樓:趙錢

禪宗,釋迦摩尼親自傳下來的。

禪宗為了「明心見性」,會參話頭,其實叫參話頭更明確些,參禪二字讓人不明所以。

禪是個普通的字,但被些附庸風雅的社會人士搞地越來越俗氣了。

9樓:

在內容上,禪是佛教的重要組成。

禪 - 第八識如來藏

禪宗 - 以直接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為標的的佛教宗派佛教 - 關於生命宇宙萬物的究竟解釋以及親證方法以及成佛的方法。

要想成佛,必須先找到禪,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開悟、見道,破初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無上士

南無十方一切常住佛法僧

10樓:

禪,jnana的音譯,在佛陀時代,乃至今天都是十分常見的,專注訓練方法(也許中國除外)。

兩千多年前,一位小王子,在學習並達到最高的禪定之後,發現還不足以解決煩惱,後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成佛。之後,他關於離苦得樂的教育,需要每個人自己做的身口意的練習,稱為佛教。

大概就是這樣。

11樓:

佛是乙個人,生在古印度,王子,離宮…

佛法是佛講述的,人離苦得樂的方法,載體就是聽者記錄下來的佛經…禪是一種學習佛法的方法,還有顯宗、密宗等其他方法…佛教是一種相信佛和佛法的人,形成的組織結構…

12樓:吳得之

從佛教體系來說

本身分為理論實證以及組織形式等內容

分別對應為各種經律論禪修以及僧團和寺廟

更廣泛的意義上對應我們所說的三寶:佛、法、僧從這個角度來說禪屬於佛教裡面的實證和修行體系,因此在佛教的每個的教派裡都存在

而禪宗這是屬於佛教在中國發展之後,發展出來的乙個最有影響力的教派

13樓:陳威男

佛教講內學,從改變自己,而達到外在環境的改變,所謂「依報隨正報轉」。若不知內學,而徒向外攀緣,那只是罔然。

內學須依個人不同的根性,選擇不同的法門,但總在破除對事相上的執著、分別,然後才能見到真性。不管修習什麼法門,能對外相不執著,這就是禪;不動心,就是定。金剛經雲: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壇經雲:「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14樓:孫方

所有宗教都可以修禪,南懷瑾大師還說見過乙個法國神父可以入定的。但能入定之後,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引導,就會走彎路,或走偏路,而不能求得真正「無上」的「道」。

這就好比已經有研究能力的人(禪定),還需要導師指引(佛陀),才能出成果拿到諾貝爾獎(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禮儀與佛教教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護法居士 佛語善明。一切人所以不學是成具光明定意者。為住於惑故也。計有以有便著染黑冥。以在著染譬猶冥夜復閉目行便無所見。無所見者。謂今所受身善惡目前之所造也。以不覺見故便籲嗟啼泣。謂今為善反受惡罪。或先為惡反受善福。不曉思惟此本。便結在疑網。已在疑網。於可學便不欲學。可進不欲進。可入不欲入。是故忘失...

誰能說說禪與儒釋道的關係?

自然自存在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這是自然而然 勢所必然 理所當然。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相對唯心有唯物,相對微觀有巨集觀,相對矛盾有統一,高低 內外 正反 大小 長短 遠近 新舊等等。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矛盾是絕對的相對,統一是絕對的絕對。變和不變 絕...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任克 本來佛法沒有大乘小乘顯密之分,然而有趣的是,佛法在事實上有了大小顯密的分別,具體是怎麼回事?其實導致大小顯密的分別,不是佛法,而是人的分別。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特點,導致不同的佛法。你讓乙個心懷眾生 不捨世間的人,去修學所謂小乘佛法,他同樣會心懷眾生,使用小乘佛法來普度眾生。你讓乙個性樂寂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