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普通話語法上有什麼不同?

時間 2021-06-03 00:51:41

1樓:順安牧民

普通話(方言)

1.就是表示完成的用法,

死掉了(死得子),壞掉了(壞得子)

看過了(看子了)

2.能夠怎麼樣,不容易壞(達不壞),容易壞(達地壞),能到(達地到),不能到(達不到)

3.賓語位置隨意,

把這本書給我(把這本書把我,把我這本書,這本書把我),我吃過飯了(飯我吃子了,我飯吃子了),

我吃完飯了(我把飯吃完得子了,飯我把吃完得子了)。

4.省略

看一看,看一下(看個子,看下子),

聽一聽(聽個子)

5.很的位置,要麼是放形容詞後,要麼換成上好\好好 ,他是個很好的人,他是個好好(上好)好的人。

他人很好。他人好的很。他人上好好的很。他人好好好。

6.行不行,個照\個有照 ~基本上不的句子都可以用【個】提示你看書了嗎?(書爾個【有】看子了哉?)

7.比較的用法我比你更加一些(我比爾好看兮),方言一般不太用更,理論上形容詞兮都可以表示比較

更快啊,so兮哉

醜兮,下兮,摸兮\更醜,更差,更慢

8.表示去,我到圖書館去(我到圖書館去,或者我去圖書館去,去在句中讀qi,句末讀xi),

你去給我看看吧(爾去qi把我看個子去xi哉)我吃飯去了(我吃飯去子xizi)..

想到再更~

2樓:鹽選推薦

如果拿語音、語法、詞彙三者比較,各地語音、詞彙的差別很大,而語法的差別很小。就語言的歷史而論,語音和一般詞彙易變,基本詞彙變化較慢,語法變化最慢。中國各地的漢語方言該是同源的,我們認為它們的語音詞彙在原始一定相同。

後來因為語音詞彙易變,它們分道揚鑣,就弄成現在相當複雜的樣子。語法變得最慢,所以各地的語法都離開原始出發點不很遠,同時,它們相互間的距離也不很遠。各地的人說話互相不懂,首先是詞彙作梗,其次是語音妨礙,與語法的差別無關;因為語法的差別實在太小了。

但是,差別大小,只是相對的說法;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各地的語法並不完全相同。當你依照北京語法去說廣州話的時候,廣州人雖能完全懂得,但他們仍舊覺得你不夠廣州話的味道,就因為你沒有遵用廣州的語法。

要知道各地語法的異同,首先該把詞彙與語法的界限分別清楚。例如——北京人說:今天下雨。

蘇州人說:今朝落雨。

廣州人說:今日落雨。

這只是語音、詞彙上的不同,在語法上則毫無分別。語音上不同,不必解說,大家都可以明白;詞彙上的差別,如北京說「今天」,蘇州說「今朝」,廣州說「今日」,又如北京說「下雨」,廣州、蘇州說「落雨」。然而語法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因三處方言都是把「今天」放在第一,謂詞放在第二,賓語放在第三。

像這一種的句子,非但三處方言如此,全國漢語方言也莫不如此。在此情形之下,我們可以說全國漢語方言有其共同的語法。

至於要看各地語法的異點,我們可以定下兩個標準:

(一)詞的位置不同;

(二)虛詞的用法不同。

以詞的位置為標準者,又可細分為下列諸類:

(甲)謂詞的位置。

官話、吳語(大部分):到南京去。

閩語、粵語、客家話:去南京。

(乙)副詞的位置。

1.數量的限制。

官話、吳語:多買幾本書。

閩語、粵語、客家話:買多幾本書。

2.方式的限制。

官話:快到杭州了。

吳語:杭州到快哉。

(丙)介詞的位置。

官話、吳語:貓比狗小。

粵語:貓細過狗。

客家話:貓比狗過細。

3樓:雲麓山人

我是西南官話湖廣片。說說我現在想到的自己方言和普通話語法有區別的地方:

沒有相對於普通話「在」的表達,而是用「到」兼表時位及移動。如:「我在長沙」和「我到長沙」都表示「我在長沙」。

但加了趨向性動詞就專表趨向了,如「到x去」「到x來」的「到」和普通話一樣。

比普通話多了乙個表動詞程度加深的「wai55」這個副詞。如:「我wai55喝水」表示「喝水」這個動作程度的強化。

另外通過動詞後緊跟著「dae35」,或「連x只x」也可表動作程度的加深,但表達一種負面情緒。如:「他喝水喝De35」「他連喝只喝」表示對他大口喝水的不滿或驚訝。

「a21」系列表完成:

「A21di3」:xx過了。

如:吃a21di3,表:吃過了。或表過去完成的定語。如:吃a21di3飯,表:吃過的飯。

「A21ha3」:

完成行為的祈使句:吃a21ha3,表:吃掉!

「A21」:

在動詞後緊跟賓語或補語,表行為的完成:吃a21兩碗飯「吃了兩碗飯」。

此外還有「噠」表「了」

「頭」「數」表「值得xx」。

普通話中雖然也有「看頭」等詞,但適用範圍小,而方言中可用在所有動詞後使用。

「緊」表讓某人做某事:你緊他吃「你讓他吃」

未必:難道:未必是他「難道是他」,普通話中的未必方言用不一定表達

幾得:多麼。你這麼做幾得好「你這麼做多麼好」

Gai21:緊接動詞後面,表盡興。今天緊你吃gai21「今天讓你吃盡興」

「起」除了和普通話一樣表起始態及抬上的動作以外,還可以表完成進行態:你拿起它「你拿著它」

主語後跟「是」再跟動詞句表恍然大悟或行為回憶的確定,相當於普通話的「就說」:我是覺得他拿了我的書「我就說覺得他拿了我的書」

蠻:「很」。現在普通話中受南方方言影響也可以用這個表意,但區別是方言中沒有「很」這個表達,只有做補語的「得很」

「Do3」:接句子後表先做某事,後做的事可以省略不表:我吃a21Do3「我先吃著(完了然後再。。。)」

三不知:偶爾。你三不知去看他一下「你偶爾去看他一下」

直接賓語後面直接接間接賓語:你給書我「你給我書」、你把書我「你把書給我」。但這個用法現在比較少用了

暫時想到這麼多。以上舉例中有大量副詞的用法,不知道算不算題主定義的語法,還有一些就不寫了。另外方言中大量使用a、ae、o、sa、sae、so、la、lae、lo等和不同聲調搭配的語氣助詞,其表達與普通話既有重合也有區別,同時也更加細緻,不在這裡展開講了

4樓:

河南話(豫西音)裡很多啊。

1.完成時,河南話是不用 「 已經, 做過了 」 等詞表示完成時態,而是一句話末尾加 「了了」 (念 liao le)。

普通話:我已經吃過了。

方言 :我吃了了。

普通話:我已經考過今年托福考試了,很簡單。

方言 :今年托福考試我考了了,可簡單。

這樣的習慣導致我到現在說普通話的時候,還偶爾莫名其妙不自覺的總在句尾加乙個「了了」…… 如 「這道題我已經看過了了…………」

2.打比喻。普通話裡說 「 AAA像BBB」,而河南話裡是 「AAA跟BBB裡樣」 (大部分情況「裡」可以省略)

普通話:這男的長得像個漢奸。

方言:這男的長得跟那漢奸(裡)樣。

普通話:這小孩長的像個小老虎。

方言:這孩長的跟小老虎(裡)樣。

普通話:這炮仗放的跟打仗似的。

方言:這炮放的跟打仗(裡)樣。

這樣的習慣導致我現在普通話說比喻的時候,都變成了 「 這男的長得跟漢奸一樣」 「這孩子長的跟小老虎一樣」 。但這樣和我要表達的意思其實不一致,這樣的口氣程度很重,但我其實要表達的是乙個簡單的相似比喻,並沒有「一樣」的那種程度。

3.程度副詞。普通話用 「非常、特別、超級 + 形容詞」,而河南話裡是 「 形容詞 + 的很」 (「的」讀「裡」)

普通話:高鐵超級快。

方言:高鐵快的很。

普通話:這蘋果超好吃。

方言:這蘋果好吃的很。

這個也是亂入我普通話的乙個習慣。

4.各種倒裝氾濫。普通話裡語序總體很規規矩矩。

河南話裡總是把強調的部分放在句首,其他部分不管多麼亂都是放在後面。優點是說話更酣暢淋漓,更能表達情緒。缺點是外省人可能很難理解。

普通話:您也不知道這事有多難。

方言:這事兒多難你也不知兒。

普通話:他恨死張家了。

方言:恨死張家了他。

普通話:我腿都要跑折了。

方言:腿都跑折了我。

普通話:這樓電梯都沒有。

方言:電梯都沒有這樓。

普通話:他小學都沒上完。

方言:小學都沒上完他。

普通話:說不好他是個大官。

方言:他是個大官弄不好。

普通話:興許是張三把東西拿走了。

方言:東西張三拿走了興是。

普通話:這炮放的跟打仗似的。

方言:跟打仗的樣這炮放的。

普通話:這孩子跟土匪似的。

方言:跟土匪樣這孩。

把正常在前面的部分提到句末的時候,一般很輕讀。比如「恨死張家了他」 的 「他」 讀的很輕。

副詞一般倒裝在句尾。不輕讀。

普通話:他很快做了一鍋麵條。

方言:他做了一鍋麵條快的很。

暫時就想起來這些。

5樓:春之藍花楹

一時間想不到什麼,不過感覺因為文字與行文的統一,語法上明顯的差距可能不多吧。僅能想到的是粵語中「先」一字的語序與普通話不同,粵語遵循文言文的語序,將「先」放在動作的後面,比如:「我食飯先。

」與普通話的「我先吃飯。」是不同的

方言和普通話採用同義複詞中的不同字表達同乙個意思這種現象很普遍麼?

已登出 我家方言也是,為 字和 對 往往替換成 給 還有 和 字替換成 跟 人家 替換成 那 嗯,可能這個 人家 和 那 不太好理解。簡單來講就是,你酸溜溜的說 人家可是月薪十萬呢,看看我們,當然是人家住三室一廳,咱們巴拉巴拉 用我們那方言就是 那可是月薪十萬呢,看看我們。當然是那住三室一廳,咱們巴...

兒童從小在講方言和普通話的環境裡長大,為什麼不會像在雙語環境中長大一樣有語言發育遲緩或混亂?

陳sharon 我認為大多正常的小朋友不太會有雙語混亂或是造成語言遲緩 通常都是小朋友的語言能力或是認知能力比較弱才會較容易出現在雙語環境下有語言發展慢的現象 如有疑問可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馮海峰 青格樂和他引用的文章已經說的很好了。我不是這方面的心理或認知專家,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完全是因為我的個人...

為何 龔 作姓氏在方言與普通話不同音?

百越閒人 龔 在 廣韻 為鐘韻字,九容切,韻圖上是三等字,稍有音韻學常識的話,就會知道在中古漢語中 龔 字顯然有個i介音。普通話的 龔 讀洪音,是常見的牙音後東三鐘介音脫落。而在一些方言中保留了這個i介音,所以就把前面的聲母帶著顎化了。嗯,換成題主看得懂的話來說,就是在 切韻 記載的中古漢語 這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