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普通話採用同義複詞中的不同字表達同乙個意思這種現象很普遍麼?

時間 2021-06-02 19:56:00

1樓:「已登出」

我家方言也是,「為」字和「對」往往替換成「給」,還有「和」字替換成「跟」,「人家」替換成「那」。

嗯,可能這個「人家」和「那」不太好理解。

簡單來講就是,你酸溜溜的說「人家可是月薪十萬呢,看看我們,當然是人家住三室一廳,咱們巴拉巴拉」,

用我們那方言就是「那可是月薪十萬呢,看看我們。當然是那住三室一廳,咱們巴拉巴拉」

2樓:雨宮Lin

「調換、擺放」現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太用的,屬於偏向書面語的東西,應當是後起的。

至於為什麼會在不同方言片區有區別,具體還是要看圖(方言地圖)說話。

如果呈現同心圓分布,很可能某個音是後起的,於是暫時還停留在了乙個範圍內,還沒有徹底普及開。

如果呈現一刀兩分的分布,很有可能是各自原始語音的殘留。

當然還要考慮人口移動的問題……

3樓:Michel驢

答主搞錯了先後邏輯。

並不是先有「調換」這個詞然後普通話選個字、方言選個字,而是「調換」這個詞是後發的。古漢語中單音節的詞佔優勢地位,幾乎沒有雙音節的詞語,調、換意思略有不同,整體上「換」這個語義是從使用「調」比較多到使用「換」比較多,而方言比較古比較南、普通話比較新比較北,所以方言和普通話各用調、換。至於調換這個詞,和絕大多數雙音節詞一樣,是白話運動之後才廣為使用的:

同義復用是漢語的一種重要構詞方法。

其他詞同理。

4樓:南海一派

我個人覺得是更新不同步的問題。

就是方言裡的那些用法最初普通話裡也有,只是普通話使用範圍擴大,用的多了,中和各地用詞之後由最被接受的那個詞變成了通用詞,至少一定範圍內的通用。

而普通話小範圍大通用也比一些方言的通用範圍大。

比如貨幣最初是用銅錢這個詞,後來變鈔票。

溫州方言裡銅錢變成了零錢的意思,鈔票變成紙幣或貨幣的意思。

怎麼說呢。就是原本是小圈子裡的梗變成所有人都用的梗了,變成年度流行語了。然後明年新的流行語出現替代掉舊的流行語。而在原來的圈子裡,梗還是梗,還能用。

方言和普通話語法上有什麼不同?

順安牧民 普通話 方言 1.就是表示完成的用法,死掉了 死得子 壞掉了 壞得子 看過了 看子了 2.能夠怎麼樣,不容易壞 達不壞 容易壞 達地壞 能到 達地到 不能到 達不到 3.賓語位置隨意,把這本書給我 把這本書把我,把我這本書,這本書把我 我吃過飯了 飯我吃子了,我飯吃子了 我吃完飯了 我把飯...

有沒有哪些詞,在方言和普通話中,寫法一樣,但意義差別卻很大

某個某某某 海豐話 1燒水 熱水。2生硬 厲害 形容人 3客人 客家人。4化學 形容物品質量不行。5洗牙 刷牙。6失落 暈倒。7老公仔 老頭。8老婆仔 老太婆。9床 桌子。 NKciap 母 b 妻子 媽 ma 祖母 賺 ta 錯誤 丈夫 ta p 男子 走路 tsau l 跑路 攜款潛逃 白雲龍 ...

兒童從小在講方言和普通話的環境裡長大,為什麼不會像在雙語環境中長大一樣有語言發育遲緩或混亂?

陳sharon 我認為大多正常的小朋友不太會有雙語混亂或是造成語言遲緩 通常都是小朋友的語言能力或是認知能力比較弱才會較容易出現在雙語環境下有語言發展慢的現象 如有疑問可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馮海峰 青格樂和他引用的文章已經說的很好了。我不是這方面的心理或認知專家,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完全是因為我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