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聲調在歌唱的時候是如何與歌曲的聲調耦合的?

時間 2021-05-07 04:00:15

1樓:

這個我不太懂,但是小時候看過一期關學曾老先生的訪談,提到琴書「說要像唱、唱要像說」,不知道是不是跟這種耦合有關

【北京琴書 2023年錄音】《劫皇槓》關學曾.演唱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2樓:程鵬

戲曲專業生怒答。中國各地的戲曲,完全具備這種特徵,就像你聽到豫劇,就會知道豫語的「腔」、「味兒」。

各種劇種在劇本創造初期,劇作家和「角兒」都會在唱腔裡好好確定這個問題,不過主要還是曲子妥協給詞。

我們目前的戲曲小品作業,常有的就是詞腔不搭,出現「倒字」的現象,感覺就像老外的中文,聲調不對。

例子不多舉了。

回頭看了一下發現並沒有回答問題我就是說明一下,這種情況存在,粵劇裡也有,粵語歌等不要妄自菲薄。

3樓:

乙個著名的栗子: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

歌詞是喬老爺子寫的,老爺子現在也還是一口山東濟寧話。如果你認識濟寧人,你可以讓他用粗笨豪爽的濟寧方言讀一遍,那調調,那酸爽,你會驚訝旋律與方言的完美契合!

對了,不光旋律,甚至節奏也是一樣。特別是「我也」那裡的切分音,簡直絕了。

4樓:

好問題,但是我不懂。林夕肯定是懂的。

我問過這樣乙個問題黃偉文在《心急人上》開頭犯了什麼錯誤?

,沒有人回答。

這句歌詞是「又不是八十年代」,但聽起來就像是「油不是八十年代」。

填得不好的我們都能聽出來,但是填詞要按什麼規律去選音調呢?我沒有看到過。

有這樣一本書《粵語歌詞創作談》,已經絕版了,我想裡面可能會有答案。

5樓:Yakun Jiao

語言研究的解釋,但是個人不是很懂,直接複製一下,如果你懂了咱們交流一下啊。

6樓:

舉一種古典歌唱形式—崑曲。崑曲是用和各字調相搭配的不同旋律高低行進走向(術語稱為「腔格」)來體現的,其中上聲腔格可不分陰陽,陰入陽入腔格同陰平陽平(入聲特徵體現在出口唱斷)。南曲大致如上圖示意,當然例項會更複雜一點,有時會和前後字不同聲調旋律配合起來完整體現字調,不細述。

不同於舞台表演,崑曲的桌台清唱是非常典型的文人藝術,對於每個字的出字歸韻和四聲陰陽都要求嚴謹考究。很多老輩度曲家還習慣在曲譜每個字旁用圈點標註字調(左下角平、左上角上、右上角去、右下角入,圈陰點陽),以提示自己度曲時,時刻注意相應的腔格口法。

7樓:劉曲奇

據我觀察,流行歌曲都倒字

倒字就是陰陽上去四聲不准

唱周杰倫的歌,不倒字有一種數來寶的感覺

老歌也不能倖免「一(yǐ)剪寒梅傲立雪中」……只有比較少的作品可以倖免,我記得時間煮雨好像不倒字也能唱聲調極準的,那是說唱,咱們改唱曲藝得了,京韻梅花單弦都不許倒字。。。

這是據我觀察,坐等大神分析

8樓:李鶱棹

流行歌曲,除了閩南語和粵語,似乎已經沒有這種耦合了。不太清楚流行歌曲創作鏈條,是詞在前還是曲在前。我自己是想當然地認為至少應該是在後的向前者妥協——先有詞就依詞度曲,先有曲就依曲填詞——在沒有固定牌子旋律的情況下,可以說比較困難。

因此,我覺得更多的是由演唱者來完成——和戲曲的模式類似。戲曲中的基本旋律是固定的,譬如〔長腔中板〕男腔就是這麼個旋律,女腔是另外乙個,〔陰陽血〕〔大陸板〕〔煎藥湯調〕〔寄生草〕〔道情調〕,無論是板腔、簧腔、綴腔、小調,都有特定的旋律,同時又不象宋詞那樣用固定的旋律去限制歌詞的平仄——這就需要演員在演唱過程中通過倚音、滑音、波音等裝飾音加花,在區域性使旋律進行的走向與歌詞一致,梨園似乎稱之為「依字行腔」。

9樓:夜深沉

聲樂中的字調已經被樂曲旋律的調子取代了,在沒有漢字歌詞的提示的時候,聽者對歌曲意義的理解只能靠前後音節去判斷,這是需要用心理感知領域的理論去解釋的。實際上對於陌生的聲樂作品,人們經常會聽錯,比如把「主打歌」聽成「豬大哥」等等。

10樓:sapereaude

漢語 [這裡是統稱,Sinitic languages, 不單指僅僅剩下四個主聲調的普通話],

是聲調語。語流中的每個音節,亦即,表達意思的每個字音,是由聲母+韻母+聲調所構成。

有固定高低起伏,具音樂性的聲調,是漢語分字音辨字義的重要元素。

所以一首歌在創作階段,不論是就詞譜曲,或依曲填詞,便會,也要講究注意到

字音聲調的起伏跟曲調的起伏,兩者之間的搭配,互相協和/協音。如此,才能讓聽歌的人,

不看歌詞(或不識字),就能聽得懂到底在唱甚麼,要讓聽眾光用耳朵聽,就能對歌詞會意。

否則,以普通話歌為例,若曲調在某處跟某字音的聲調高低起伏不協,

讓人將譬如「火車」聽成「貨車」,把「我的馬」聽成「我的媽」,

那就有稱為「倒字」。這會是譜曲填詞的忌諱。

這我知在專業作詞作曲的人,是會要盡量避免的。

【就上例來說明語音/聲調相關的部分:「火」, 普通話是調序第三聲, 字音聲調的調值

是低降公升(214),但不在詞尾時,聲調製僅前半的低降(21);「貨」, 是第4聲, 調值是高降(51)。

而「馬」,第三聲, 調值為低公升(214),然而「媽」,是第一聲,調值是高平(55)。

可將我用數字標註的調值,大致視為音樂簡譜上表音符的數字,同時跟您自己的普通話口音

來對照,用以獲得書面上這種數字表達,所要代表的各個聲調實際高低起伏的概念。我並將

普通話全部四聲的標準調值,臚列於下:陰平第一聲為高平55, 陽平第二聲為中公升35,

上聲第三聲為低降公升214,去聲第四聲為高降51】

這是歌曲的曲調高低起伏跟歌詞字音的聲調高低起伏,要互相對應,互相「協和/協音」的部分。

也該就是題主顯然企圖用來試著描素這種狀況,所用的「耦合」。

這種「協音」,是在填詞譜曲的階段,就要做了。

然而一旦一首歌成歌成曲,在唱的時候,

這方面當然就由音樂的曲調高低起伏來接管了。

曲調是人類互通的,不管語言的。而一首歌甚麼人來唱都一樣,都要受到曲調的制約。即使不懂歌詞語言的歌手,不懂任何漢語的歌手,更大可以不管歌詞當中的音節單字音的聲調,不管我們漢語系語言語音裡面,對外語人特別是非聲調語人來說,最微妙難學的部分。

他們除了聲+韻成音節的這部分之外,可以不管字音的聲調,就跟著曲調來唱。那當然會在調。

而在每個字音皆存在,具音樂性的聲調,也可以很明顯表現不同漢語,或各自不同漢語裡面的

不同腔口的不同的語言整體音樂性(rhythm),一旦有異,很容易查覺。

唱歌跟講話,是有不同。也當然就會有題主所見的現象,唱歌聽不出來,那是由於歌手口音

被曲調"掩護";然而一旦用同樣的語言講話(如果他或她會講),就往往很容易聽出有異了,

光從聲調就可以很明顯聽出有異,特別是非漢語非聲調語人士的漢語口音。

漢語聲調是由什麼承載的?

UntPhesoca 聲調的本質是音高 準確地說是音高 發聲態,但發聲態本回答暫且忽略 濁音有音高,清音沒音高,所以聲調由音節中的所有濁音承載,也就是由音節中的濁子音 韻母承載 當然,韻母也不一定從始至終都有音高 聲調 例如 聲母送氣,導致韻頭清化,如 ta 相當於 taa 嘎裂或中喉塞,導致韻母中...

中古漢語的聲調是如何從上古漢語演變成的?

小雲哥哥 我覺得很多梁朝人不知道四聲是什麼其實很正常。現在全國的人,除了知道普通話的四聲是啥,很少人知道自己方言有多少個聲調的吧。所以當時聲調可能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很少人總結,所以不知四聲。如同 貢顥 所說,一般認為上古漢語的喉塞音韻尾 變為上聲,而 s韻尾變為去聲。提出韻尾變成聲調的人,是法國語言...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聲調符號是如何制定的?

Soramimi 白話字的聲調符號是傳教士根據廈門話發明的時候就那樣定下來的,其中二聲三聲可能是借用了西方語言中的尖音符與重音符,表示發音的相對高低。而台羅只是將白話字改幾個字母的寫法,便於電腦輸入原本鍵盤上沒有的幾個字母。其實也有按照實際發音高低標註二聲聲調的,比如通用拼音。還有作為漢語拼音擴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