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的 m 尾是如何變成 ng 尾的?

時間 2021-06-01 18:32:14

1樓:msoeg

這問題難度不大。

這問題大概是在問:「風」這種在詩經用韻上怎麼看怎麼是 *-m 的字為何在後世演化中好像走了 *-u 這條路。

我認為這事可以被理解為兩步:*-m → *-um → *-u。

前一步沒什麼好說的,「唇音或唇化聲母之後非圓唇母音與相應的圓唇母音合流」是乙個不知從何時開始、貫穿了整個東周時期、直到西漢初期才完成的拖拖拉拉的大音變族。

後一步則需要解釋一下。有兩個原因:

語音上,對於 [u] 這個母音,[um] 與 [u] 的距離比其他母音更接近。這是因為 u 本身即為後高圓唇母音,亦即唇化軟顎近音。[um] 只需要在 [u] 的基礎上進一步收緊唇部,而 [u] 只需要在 [u] 的基礎上進一步收緊舌/軟顎,由於二者均為「進一步」,對共振峰的影響不大。

其他母音則沒有類似的條件。相比之下 [un] 需要舌尖/齦成阻,動作比較大,對共振峰影響較大,聽感差距就比較明顯。

音位上,蒸部、冬部與侵部轄字都不多,合流了對有效音節數也影響不大,因而很容易就合流了。相比之下,兩漢文部在「斤敦根屯」合流之後字數其實不算少,阻力相對更大一些。

2樓:jointer

這個很簡單,喉音g和舌音n可以重疊為唇音m,唇音m也可以分成舌音n和喉音g,兩者連讀即為ng

中古漢語的聲調是如何從上古漢語演變成的?

小雲哥哥 我覺得很多梁朝人不知道四聲是什麼其實很正常。現在全國的人,除了知道普通話的四聲是啥,很少人知道自己方言有多少個聲調的吧。所以當時聲調可能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很少人總結,所以不知四聲。如同 貢顥 所說,一般認為上古漢語的喉塞音韻尾 變為上聲,而 s韻尾變為去聲。提出韻尾變成聲調的人,是法國語言...

上古漢語是怎麼過渡成為中古漢語的?

明朝的口音類似於現在南方一些方言,那麼清朝的口音,也就是大致的北京口音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中中國人學英語有中國口音,日本人學英語有日本口音,所以可能北京話就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普通人自然會學習統治階級的口音,所以整體口音慢慢就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覺得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統治階級所說的帶有...

上古漢語的介音系統是怎樣的?

上古音的介音系統,在擬音層面,有三種探討的途徑。以中古音為基礎,用內部構擬法回推 參考親屬語言的同源詞以及音系 利用對音等資料,直接研究音值 j r 現在各家所採用的 r 介音大體上是承襲 Yakhontov 的 l介音而來的。他注意到二等字常與來母諧聲,來母又少有二等字。當時來母擬音以 l 為普遍...